大眾福利與經濟利益不必然是相互矛盾,解決社會問題是企業的新藍海,隱藏著巨大的商機,創新的商業模式,讓做好事和賺大錢不再是背道而馳。

 

傳統做公益是非營利組織的事,而企業的唯一目標是賺取利潤,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涇渭分明,現在全球有一股新風潮正在興起,人們開始運用新的商業模式來提供社會服務,解決社會問題。新演化出來的「社會企業」型態同時擁有公益及獲利兩種矛盾基因,一邊做好事,一邊賺大錢,國際市場上已經出現不少令人振奮的成功案例,多扶接送及生態綠的上櫃,說明社會企業在臺灣土地播下的種子正在發芽茁壯。

 

在民間,在學界,在政府,都有人舉起社會企業的旗幟來響應。勞動力發展署(原來的勞委會職訓局,勞委會於2014年2月17日升格為勞動部,職訓局同步改制)算是政府各部會中最積極的單位,他們2011年12月在內部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希望能夠有效整合經濟部、內政部等單位的跨部會資源,協助民間各單位成立社會企業,掃除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障礙。

 

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背後的重要推手是原任職訓局局長,現轉任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林三貴所長,曾經擔任勞委會駐美代表六年,駐歐盟代表二年的他,對於歐美各國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臺灣推動社會企業才剛起步,但是根據林三貴的觀察,發展社會企業臺灣並非毫無根基。

 

一個夢想改變一個城鄉

 

首先臺灣擁有深厚的人文基礎,其次;臺灣NPO的活力與行動力是有目共睹的,此外,臺灣的中小企業對於經營管理有獨到之處,結合這些成熟的社會基本條件,加上社會企業的創新元素,臺灣將有機會發展出自己別具特色的成功方程式,創造下一個臺灣經濟奇蹟。

 

在勞動力發展署的願景裡,臺灣幅員雖小,但是地理環境多元,有海洋有高山,產業環境也很多元,有農業,有傳統製造業,有高科技產業,是進行跨領域整合的天堂。他們期望透過社會企業的推展,創造出具社會目標及經濟模式的在地產業,增加永續就業機會;透過農村再生與文創產業吸引青年回鄉平衡城鄉差距;並以社區型照顧服務的模式,落實在地安居、在地安養及在地老化的目標。

 

 

美好的願景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需要社會大眾一起來努力實現,社會企業的推動才能走的長長久久,其中企業界會是一股重要的關鍵影響力。原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副主任施淑惠表示:「我們鼓勵企業經理人階段性地投入社會企業相關領域,首先是要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再來支持有意願的社會企業,不是捐獻,不是照顧,而是積極善用企業端的技術力及人力資源來扶持臺灣新興社會企業。」

 

企業經理人擁有豐厚的人生資歷,若能將他們擁有的專業及資金引進來,並將社會責任的精神融入企業運作,以及產品與服務的開發當中,勢必可以造就出社會與經濟同步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而經理人的角色也將由企業家轉變為社會企業家。企業家可以從社會企業的各種領域,找到讓自己心動的夢想,如農業、食品、文創、工藝、醫療、長照都是值得發展的市場空間,當每一個經理人在自己的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社會企業就多一股成長的動能。

 

小心呵護心中小小的夢想,這顆種子有一天會長成大樹。1998年,一個19歲的年輕人何培鈞在竹山與一棟破舊的張家古宅相遇,看到雜草叢生的荒廢宅第,何培鈞心中充滿著不捨,他在此地、此刻種下夢想的種子:「有一天要回到這裡,找回失去的生活。」

 

這個夢想歷經16年的醞釀、掙扎、困頓、成長、茁壯,如今努力已經小有所成,起先是何培鈞和親戚、朋友聯手買下古宅,一起投入整修的工作,創業期間又歷經父親病倒成為植物人,每個月六萬塊的債務負擔,房客嚴重不足的種種經營壓力。然而,這層出不窮的磨難並沒有將何培鈞擊倒,他用盡所有免費的網路廣告資源,同時一一親手寫信給臺灣各地區的文化局局長,告訴他們竹山古宅的故事,他的努力感動天,終於換來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的入住,從此古宅的命運開始反轉,這裡成為人們舉辦聚會活動的絕佳地,成為中臺灣文創基地的代名詞,古宅後來不但沒有被拍賣,而且貸款也已經還清,現在古宅是臺灣最美麗的民宿之一,它是南投的「天空的院子」。

 

何培鈞不但找到自己的熱情,同時挽救了竹山小鎮暗淡的發展前景,天空的院子帶來成功的第一步,不過何培鈞前進的腳步並未停歇,他陸續展開後面好幾步的佈局,不斷發掘竹山在地的景觀及文化資產,為其添加新的故事神韻及美學元素,大幅提升傳統小鎮手藝的市場價值,一點一滴累積出小鎮的新風貌。

 

活絡在地文化與產業是何培鈞最大的目標,他揪合眾人的社羣力量,想辦法,出點子,結合嶄新的產品包裝及行銷手法,激發業者彼此間的協力設計、在地生產、共同運銷,推動竹山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生機的好所在。何培鈞將原先檳榔樹、竹林、茶樹雜生的土地,經過古道修建、植草種樹的過程,使其化身成為知名的新景點「九重天草原」;把舊茶廠及鐵皮農舍改造成美食餐廳「大鞍山城」及「上山閱讀」;何培鈞還聯合三家鎮上老店:來發打鐵店、啟明米香店、振益棉被店,以鐵烙印的木製明信片、改良口感的米香、精美設計的客家花布,共同開發出「老店正夯」的手工禮品。

 

社企育成經濟成長更有活力

 

十年苦功磨一劍,十年可以成就一個美夢,十年可以編織一張堅實的社會企業人力資源網絡,勞動力發展署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至今才二年的光景,栽下去的夢想還只是一棵小樹苗,方纔小有社會影響力,再給他們十年,社會企業會觸發更多像何培鈞這樣的人採取實際行動來投入,影響一個弱勢族羣,影響一個小鄉鎮,由點而線而面,最終會影響臺灣各個層面帶動正向的發展。

 

摘要文章,精彩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4年 4 月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