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要幫小孩或寵物拍照最不容易!因為他們太不受控了!

鏡頭下總是呈現最真實的樣子、表情和反應。

所以有些主人為了拍到寵物看鏡頭的照片,使出各樣招式、掏出各種神器,就為了捕捉最好的那瞬間。

許多小孩、寵物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出道」了!

發達的社羣媒體以及數位科技造就了人人能作網紅,一張照片可能就讓你爆紅。

 

照片背後的真相

當人看見一張「手指天的樹蛙」的攝影作品:

有些人會心一笑;有些人則覺得這隻樹蛙霸氣十足!
在大家「看圖說故事」下,網路便封稱牠為「中指哥」!
可是如果你瞭解蛙類的生物結構,你便會發現,以牠的肌肉組織,出現「手指天」的姿勢超「不自然」!

▲正常樹蛙的樣貌

當人看見一張「樹蛙在雨天中手拿葉子如同撐傘樣」的攝影作品:

許多人看見的第一瞬間都大呼好可愛!
可是
如果你瞭解蛙類的習性,你便會發現,以皮膚、肺進行呼吸的青蛙,遇到下雨怎麼學起人類撐傘了呢?

其實這些讓千萬人瘋傳的攝影照片背後卻是一個殘酷的真相!

 

所謂「自然生態攝影」,是為了呈現自然界本身的美麗給人欣賞,同時也讓大眾認識更多的自然與生態。不過隨著隨身攝影器材的普及造就了幾乎無門檻的攝影環境,再加上網路分享的便利性,生態攝影作品越來越能輕易看見,而且多得目不暇給。

可是網路上卻有許多爆紅的「自然生態」攝影照片其實是用「人為的方式」將動物扭曲成奇異的動作譁眾取寵,甚至以殘忍的方式進行拍攝;攝影師還會誇大自己拍攝過程無比艱辛的說辭,用來誆得「生態攝影大師」的美名。

「我足足守候三小時,才捕捉到這張珍貴的照片。」實際上卻是運用不符生態的「擺拍」手法,如插針餵食、黏膠固定等方式以便操弄生物的姿勢。

 

不良攝影師會告訴你,他捕捉到育雛的溫馨畫面;但生物學會告訴你,鳥類為了保護雛鳥安全,會築巢在隱蔽的高處,而非完全沒遮蔽的地方讓其他掠食者能夠輕易傷害幼雛。

 

生態攝影不容易,要愛生態地攝影更不容易

大部分的攝影師練習拍照,熟悉自己的相機、光圈、快門,無非是希望在那短暫的瞬間拍出好照片,留下永恆的紀錄。尤其雨天時,想要拍出雨滴劃出一段段的白線,快門不可以太慢。倘若在特別昏暗的的條件下,縱然光圈開最大,最後還是不得不將感光度調高,以至於畫質相對變得粗糙。

除了這些技巧的學習及精進外,攝影師還需要花費大量心力及時間觀察棲息環境、下功夫去調整拍攝角度,忍受寒風、雨淋,有時候卻得接受自己一番努力後卻一無所獲的結果。

 

如果攝影師沒有足夠的耐性,又不具備足夠的相關生態認知,既然拍不到精采的照片,可能就改走邪門歪道,虛構故事、安排情境,把容易捕捉、擺布的昆蟲、兩棲抓起來、綁起來、甚至釘起來拍。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照片竟在外行記者的傳播下,成為大家開心瘋傳的照片。這些造假、擺拍出來的攝影作品還被媒體讚許、肯定,甚至贏得國際級的攝影比賽。

為了製造有互動性、衝突性、故事性的畫面,來增加作品的張力與可看性,有些「生態攝影」變得非常荒誕、離譜,完全喪失「生態攝影」的本質。

曾有攝影師為了拍攝鳥類俯衝捕食的畫面,以「誘食」擺拍的方式進行。

為了引誘稀有瀕臨絕種的灰頭漁鷹捕食,攝影師找了一隻誘餌活魚(魚必須是活的而且會掙扎,否則漁鷹會忽略它),並把發泡膠(聚苯乙烯泡沫,俗稱保麗龍)物料,塞到誘餌活魚的口中,確保魚不會下沉,可以漂浮在水面,以進行灰頭漁鷹捕食的攝影。這不但使無辜的活魚受到不必要的痛苦,也完全忽略瀕臨絕種的鳥類誤食而亡的風險。

 

不是不給拍,而是傷不起

生態攝影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不傷害生物和環境,但是有些傷害並不一定都「肉眼」看得見。你可能沒造成牠的外傷,可是卻使牠內傷、受驚嚇,甚至幹擾、改變牠們的生活。

除了顯而易見的傷害之外,有些傷害如鳥音回播、打燈照射、甚至是閃光燈、無人機的影響都可能帶給自然生態嚴重的迫害。

過去曾有案例是為了拍攝到清楚的八色鳥,竟將八色鳥棲息的隱密鬱蔽的林下灌叢砍除。導致成八色鳥戒慎恐懼,回巢餵食雛鳥頻率下降,最後棄巢而去,雛鳥便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食物而夭折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能忽略「幕後受害者」,就是拿來被當成誘餌的生物們,有些攝影師為了捕捉珍貴稀有的生物,會拿平凡、不起眼的昆蟲、鼠類、魚類用作被捕食的餌。

不禁讓人思考,人為了成就偉大的「作品」,不昔犧牲對「自然」的尊重嗎?

 

並非「擺拍」絕對錯誤,而是你為了什麼而拍?

許多攝影者的初衷是為了讓大眾能透過鏡頭下的呈現認識這世界的美,進而保護這個世界。但從媒體、社羣而來的效益、名聲、酬勞或獎金,卻使我們忘記「欣賞、愛護、珍惜」的初衷,這樣的演變很多時候也來自於受眾、消費者胃口使然。

「生態攝影」回歸以紀錄自然美好的動機出發,盡力不傷害生物及周圍環境為原則,這不僅是道德上的呼籲,更是利人利己的永續態度。

如果認為自己誘食擺拍的生態攝影有理且有其必要,而且已經盡全力將潛在傷害減到最低,那麼不如坦蕩蕩地公開攝影技巧、誠實告知拍攝手法,接受公評,不讓自然界生物在眾多瀏覽點閱數下成了最無辜的幕後犧牲者。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116444

癮科技cool3c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7057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