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新聞或是電影情節中,「逃獄」一直都是具有故事性的話題,但你能想像,居然有人花錢體驗「入獄」的景象嗎?

 

在韓國首爾以東的江原道洪川縣,有一個名為Prison Inside Me」的虛假監獄

任何人只要支付約2800新台幣,即可入獄24小時。

28歲的朴惠莉(Park Hye-ri)是一名專案經理,57歲的姜錫元(Kang Suk-won)是一位汽車配件工程師。兩人都選擇在週末將自己送進了「監獄」。

在這個虛擬監獄中,你能夠享有24小時的獨處時間

許多白領階級、上班族、學生或全職主婦皆紛紛挑錢入獄,想要逃離現實生活中從工作、人際而來的壓力。

對一些因工作壓力喘不過氣的人們來說,「監獄」反而成為一個度過周末的減壓中心。

 

什麼啟發「Prison Inside Me」的誕生?

Prison Inside Me」(我內心的監獄)」是由一位名叫盧珍香(Noh Ji-Hyang)的女士於2013年創辦的,裏頭總共有28 個牢房空間。

在這五年來,就超過2000人進入「Prison Inside Me」這個虛假監獄,它的外形和內部設計幾乎和監獄完全相同。

這樣的想法源自於她那每週工時近乎100小時,只能依賴酒精與抽菸來紓壓的檢察官丈夫權勇錫(Kwon Yong-seok)。

其實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7 年的調查也顯示:南韓人每個月平均工作時數長達 2,024 小時,是僅次於墨西哥和哥斯達黎加的第三工作時間長的國家。有專家認為,韓國高科技出口導向的經濟低迷,導致了競爭激烈的學習和工作環境,這些都會帶來高壓和高自殺率。盧珍香(Noh Ji-Hyang)的丈夫不過是南韓超高工時底下的一個縮影。

某日盧珍香(Noh Ji-Hyang聽見丈夫說:「哪怕是被監禁一個星期,都能讓腦子變得更清晰一些。」虛假監獄這個想法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人們在「Prison Inside Me」中可以得到什麼? 

Prison Inside Me」共同創辦人權勇錫(Kwon Yong-seok)說:「住在這裡的2448小時,不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但這起碼是個開始。」

因為前來「Prison Inside Me」的消費者會進入一個只有6平方米的牢房,而在進房前,要交出手機、書籍、手錶等個人物品。

入獄時,你必須換上一件藍色的囚衣,並需要嚴格遵守一套規則,包括不與任何其他人交談、不能使用任何電子設備,甚至是時鐘。

牢房中沒有任何娛樂設施,只有瑜伽墊、文具、筆記本、茶具和廁所,但就是沒有床,入獄者需要睡在一個地板上,而且廁所裡沒有鏡子。

Prison Inside Me」有提供膳食,三餐將由職員定時從牢房門前的小洞默默遞進去,包括晚餐有蒸燉紅薯和香蕉奶昔,而早餐則為米粥。

「牢獄生活」還有專業人員為「入獄者」講解相關的減壓課程知識。

24小時過去後,入獄者會獲派發一張假釋證書,然後他們就得出獄回到原本的生活中,重新做人。

 

能不能讓我逃離現實生活?

在運營「減壓監獄」的過程中,盧珍香(Noh Ji-Hyang)時常目睹有人在牢房裡發呆放空,也有人在獨處中直面生活的狼狽和焦慮,低聲哭了起來。

盧珍香(Noh Ji-Hyang)表示有些人對於要在小小的監牢裡待上一天或兩天感到擔憂,不過嘗試之後他們反而說:「這不是監獄,真正的監獄是我們要回去的地方。

我現在聽不到任何聲音,非常的安靜,這有助於我集中注意力,很諷刺的是,這個監獄反而給了我一種自由感。」曾在「Prison Inside Me」蹲過的朴惠莉(Park Hye-ri)女士,是一位28歲的上班族,在接受訪問時曾說道:「我實在太忙了。我現在不應該在這裡,應該要完成我的工作。但我決定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希望能過更好的生活。這就是我來到這裡的原因。

 

如何排解壓力成為全人類的課題

事實上為了改變過勞風氣,南韓政府將原本每周的68小時工時,降為52小時,希望能減輕民眾負擔,但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韓國2017年仍有超過12,000人輕生,其自殺率,位居全球排行第二。說到底不論是政府調整工時,或是讓人短暫找到蔭庇的「減壓監獄」都說明了現代人面臨的巨大危機__找不到排解壓力的管道及方式。

取回手機走出「監獄」後,生活重擔和工作壓力隨著即時通訊工具又將響起。

於是乎,某些慰藉卻如同引鴆止渴般可怕,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報告指出,1521歲青少年是心理最不健康、壓力最大的一個年齡層。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3C成癮問題。在台灣沒有「Prison Inside Me」,但卻人手一機,在壓力無法排解的情況下,人們躲進手機裡。

 

把自己關進網路自己中

Prison Inside Me」給人空間及時間能在獄中蹲個2448小時,但有更多的人是進入網路世界卻「無期徒刑」出不來。

2015年教育部調查指出,各種電子成癮盛行率隨著年級而增高,高中職學生的網路成癮盛行率為19.5%,線上遊戲為17.3%,臉書為15.6%,智慧型手機、平板為25.7%,大概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有電子成癮的問題。兒福聯盟公布2018兒少偶像崇拜概況調查結果顯示,76%有偶像崇拜的經驗,50%崇拜的對象為網紅素人,90%有追蹤過網紅素人,46%家長並不清楚兒少喜歡什麼偶像。其實網路成癮與人選擇在假日進入「Prison Inside Me」是同樣的原因。

專業心理諮商師葉貞屏表示i世代慣用社群媒體、卻不慣與真人溝通,以至於產生許多憂鬱與焦慮。美國時代雜誌曾經刊登一篇文章,文章描述高中生妮娜‧蘭頓(Nina Langton)因為沉迷於使用手機與社群媒體,身心逐漸失調,試圖自殺未果。「其實我不是很想死,我只是需要幫助,卻不知道如何求助。」妮娜和她的治療師發現,對自己長相外表的不滿意是她痛苦的來源,她說:「我花了超多時間在Instagram上追蹤模特兒,然後擔心我自己看起來怎麼樣。」

專業心理諮商師葉貞屏分享:社群媒體帶來「社交競爭」,人們是否快樂,不在於自己的生活過得如何,而在於「自己的生活跟別人的生活相比起來如何」。快樂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跟別人相比的結果。而過度競爭、社群媒體都會削弱人們解讀「社交線索」的能力,攔阻我們發展人際關係。

 

遁入屏幕逃避現實,反而更加無力

「科技來自於人性」的確!網路世界讓人有短暫的機會可以忘記、抽離現實的痛苦。

但人性裡面的東西太複雜,科技服務的有可能是人性裡的陰暗面,例如:好逸惡勞、愈來愈不願意履行自己的責任認為事情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希望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穫等,機器人公司3D Robatics執行長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說:「如果拿糖果跟毒品來比較,3C產品更像毒品。

 

尋找一個能紓解壓力、恢復疲勞,但又不讓自己陷入另一種成癮的方法,實在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也許「Prison Inside Me」帶給我們幾個啟發:我們不需要把自己關進牢房,但我們需要適度地檢視「競爭比較」及「網路社群」帶給我們的那些「好」與「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不被「上癮」及「壓力」綑綁的犯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