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報 調研

中國智庫:將為全球治理作出新貢獻

本報記者 汪仲啟

◤社科報訊2月20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2016年中國智庫報告(中文版)》,與此同時,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項目組特別授權,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還發布了《2016年全球智庫報告(中文版)》(英文版將於3月1日更新)。

此次發布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新浪智庫、澎湃新聞聯合主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張大衛、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王榮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分別致辭。

從全球治理大格局看,智庫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智庫將為中國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作出新的貢獻。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自2014年起,第四次在國內發布中國智庫影響力排名。通過歷時一年多的調查問卷、專家評議和實地調研,今年的「中國智庫綜合影響力」排名表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黨校位列前三,去年排名第三的北京大學因為標準調整問題不再進入榜單。

智庫發展迎來黃金期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於信匯表示,2016年對於中國智庫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成果豐碩的一年。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的「5.17」重要講話,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瞭新方向,也賦予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思想創造的新功能。《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之後,各地區、各部門陸續發布了一些智庫建設新方案,以及科學引導智庫體繫有序發展的新政策,這些新方案和新政策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前中國智庫發展面臨的政策環境。

近一年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智庫國際交流、推動智庫人才發展、規範智庫經費管理、增加分配激勵與強化項目管理的新政策。2017年初深改組第32次會議進一步審議通過了3個文件,也與完善決策諮詢體制機制,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等有關,旨在進一步激發民間智力,在分配上向智力要素側重,從而增強科研活力、優化政策環境。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我國智庫建設正面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效率和制度建設推進比較快,核心是怎麼激發研究人員的創造性、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圍繞《意見》精神,許多地方和國家部委也相繼出臺或正在研究制定系統內部的新型智庫建設實施方案。這些「智庫新政」很大的著力點就是激發人才效應。比如,加大績效激勵力度,擴大勞務費範圍,取消勞務費比例限制;簡化預算編製科目,下放調劑許可權;下放多項管理許可權,探索負面清單模式;加快資金撥付流程,改進結餘資金留用處理方式;健全財務助理制度,把科研人員從雜事中解放出來;明確橫向經費按照合同管理,不參照財政經費;允許科研人員兼職;改革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初步確立了智庫項目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等。中國智庫發展可謂迎來了黃金髮展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智庫是國家的軟實力,是國家制度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走向世界和世界一流智庫PK的社會力量,一個國家做戰略,重要的是智庫先行。不過,目前中國智庫也存在從眾化、行政化、謀利化、應景化「四化」;以及搶項目、搶眼球、搶市場、搶名次「四搶」的問題。做智庫,關鍵還是要提升軟實力,要坐冷板凳,進行冷思考,研究冷問題。

評價體系不斷完善

據記者瞭解,中國活躍智庫出現了許多新面孔,比去年增加了約100家。因此,本年度的綜合影響力排名也相應從去年的20家擴展到了30家。《2016年中國智庫報告》大體沿用去年的評價體系,把智庫影響力拆分為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四個部分。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理事長、主任黃仁偉介紹說,課題組開展了三輪調查,並結合實地調研。2016年7-11月,開展了第一輪調查問卷,收到有效問卷2237份,其中10%來自政府部門,4.7%來自智庫或智庫部門的負責人;2016年12月開展的第二輪調查問卷,有126家智庫入圍,100多位資深智庫專家參加打分。此後針對排名結果,召開了數場專家諮詢會。評價結果以調查問卷為主,以專家評議為輔。同時,在過去的一年半里,智庫研究中心走訪了全國15座城市的約60家智庫,其中,國家高端智庫11家,開展了300多人次智庫的專家訪談,掌握到中國智庫建設的一手資料,形成調研簡報50餘篇,累計10萬餘字。

課題組也繼續對評價體系進行優化。比如,大學不再作為智庫參與評價與排名,而是將附屬於大學的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機構作為高校智庫的評價對象。在原來綜合影響力、分項影響力、系統影響力、專業影響力的基礎上,新增議題影響力排名,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戰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具體議題被納入評價體系中。另外,排名向地方智庫、專業類智庫有所傾斜。

比如在系統影響力排名中,新增部委直屬事業單位智庫、地方黨政智庫、地方科研院所智庫;在專業影響力排名中,除了經濟、政法、社會、國關外,還細分出文化、教育、生態、科技這些專業領域。此外,還新增了新智庫提名,面向成立時間不滿三年的新智庫。這些都是往年評價體系中沒有的新元素。經過不斷完善,智庫評價體系更加科學,更加貼閤中國智庫發展的實際情況。

《光明日報·智庫版》主編王斯敏表示,智庫評價很不容易,比如說決策公信力難以衡量,關鍵性的指標不容易獲取,不容易量化等,特別是當智庫評價跟智庫的資源配置、利益分配、政策傾斜開始掛鉤後,評價問題將變得更加重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李國強也認為,我們要推動國家建立中國的智庫評價制度,使中國的智庫評價推動制度建設,並且推動中國智庫在全球的話語權。

智庫發展冷熱不均

2016年是中國智庫建設全力推進之年、創新發展之年。這一年裡,智庫與政府的互動日益增強,智庫管理制度規範日趨完善,智庫成果形式內容豐富,智庫網路建設呈爆髮式增長,媒體型智庫蓬勃發展如火如荼,智庫評價在爭鳴反思中發展。活躍智庫不僅繼續對中國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密切追蹤,而且能夠先行一步預測熱點並及時進行分析,一部分活躍智庫已具備一定的議題設置及傳播推廣能力。

2016中國智庫綜合影響力第1~30名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姜學峯表示,當前,國家對於高端智庫的國家傳播力、影響力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們動員組織集團力量,發表國內外展望報告,為行業提供公共產品,沒有公共產品的提供就不會有話語權,同時還要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

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認為,為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中國智庫建設、提升中國智庫的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中國智庫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智庫要有全球意識與國際視野,保持開放與學習的心態,在立足國內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全球性問題,對接國際標準,創造中國智庫新優勢;二是搭建國際戰略合作與研究網路,通過人員交往、學術交流、聯合研究等方式建立國際智庫研究網路,深挖國際資源;三是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充分利用網路媒介實現智庫成果的全球傳播,積極提出關於全球議題的中國主張與中國方案,開展「二軌」外交、主動設定國際議題,引導國際輿論,引領世界正確地看待中國發展以及中國同世界的關係。

然而,中國智庫在發展中存在「冷熱不均」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是上「熱」下「冷」,國家高層對智庫建設熱情高漲,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卻不高,相對較「冷」。一些地方智庫發展實施《意見》不落地、不公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政府對於智庫功能與定位的認識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偏差,難以形成共識;二是外「熱」內「冷」,體制外智庫建設熱火朝天,但體制內智庫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庫「熱」智「冷」,相比於內容建設與質量提升,智庫發展似乎更熱衷於形式傳播與數量擴展;四是見「物」不見「人」,在智庫內部管理上,尤其是體制內智庫的內部管理,往往是智庫的管理者熱烈倡議,但智庫人員作壁上觀。為此,研究報告提出,要進一步出臺配套政策,以實行智庫登記、備案制度為突破口,去除體制掣肘,加快《意見》落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