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2018,51(1) : 67-68

作者:李凌江

正文

精神分裂症作為一種具有慢性遷延趨勢的精神疾病,多數患者都需要長期治療,其中抗精神病葯治療是所有療法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有效的治療結局取決於合理的治療方案得以完整的實施,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依從性差常導致病情遷延或者緩解後複發,自殺風險增加,疾病負擔加重[1,2]。許多隨訪性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以內完全依從藥物治療方案的不超過50%[3,4,5,6,7],遠遠低於許多慢性軀體疾病患者的藥物治療依從率。而對於需要長期維持治療的患者,堅持治療尤為困難。

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治療方案的不依從主要與4個因素有關[3,4,5,6,7]:(1)患者自身有關的因素:如個性孤僻、固執、智商高、獨居、年少發病、自卑、貧窮、缺少社會支持如家庭監護人對患者的治療缺少積極的態度和關注,尤其是患者本人對疾病和治療缺少正確的認識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如患者對疾病的自知力受損,認為自己沒有病,因此不需要治療;或者認為精神藥物有毒性,或者喫藥不能解決精神的問題等。(2)與藥物有關的因素:如藥物起效慢或者療效不好,不良反應大,治療方案複雜,如需要緩慢滴定或者一日多次或者口服藥物片數過多,服藥療程過長而殘留癥狀多使患者看不到痊癒的希望,藥物價格過高尤其是長期治療的患者經濟負擔過重等。其中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國內林建榮等[5]對718例長期治療(治療中位數667 d)的精神分裂症門診患者隨訪觀察3個月,發現完全依從率為52.8%,影響藥物依從性的因素依次為不良反應、病情嚴重程度、就醫條件。(3)醫生的因素:良好的相互尊重與信任的醫患關係與相關信息溝通是影響依從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如醫生對患者有關疾病與治療的感受或者困惑不理解、不關注;沒有用通俗的語言向患者說明疾病的特點、轉歸和所選治療方案的利弊包括不良反應;沒有注意病情的變化以及與病情發生髮展有關的因素而及時優化治療方案等。(4)環境因素:社會對精神分裂症的標籤作用是最主要的外界因素,生活在羣體中的患者如學生,經常因為擔心服藥被同學發現而中斷治療。

要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長期治療的依從性,除了社會各界要努力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務資源,減少歧視,創造寬鬆的生存環境外,從醫生的角度講,努力建立良好的相互尊重的醫患關係,與患者和照料者一起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定期隨訪,及時評估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治療反應,及時優化治療方案,關注和幫助患者解決各種影響治療的外界因素,如生活應激事件,均有利於患者對治療的堅持。同時,目前有許多針對患者依從性的幹預方法,研究顯示這些幹預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疾病治療結局[3,4,6,7]。幹預的核心要素包括:在充分了解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認知及其既往治療的負性體驗基礎上,針對患者對疾病和治療錯誤認知的CBT治療和患者的治療動機溝通(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達到解決患者困擾,調整對疾病和治療方法的觀念,瞭解治療方案的利弊,挖掘患者內心對治療的需求等;同時,進行電話溝通、網路溝通、面訪、做好服藥記錄等對提高治療的依從性也是有益的。

總之,精神分裂症長期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常見而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伴隨著治療的全程。需要我們縱向的動態關注和及時幹預,以優化長期治療的結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