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評價辛棄疾《摸魚兒》:

我們閱讀古詩詞,常看到有人評價杜甫、辛棄疾等人的作品“沉鬱頓挫”。這個詞聽上去玄之又玄, 什麼是沉鬱頓挫呢?自己創作詩詞又如何做到沉鬱頓挫?我們先給沉鬱頓挫尋尋根。

最早出現這個詞,還是在詩聖杜甫的文章《進雕賦表》裏,這篇文章很像一個求職簡歷:

杜甫說了自己的家庭成員中有個名人:我爺爺杜審言。當年我爺爺很牛(近體詩奠基者之一),詩文至今被天下學士效仿。我杜甫也不錯,從小就學習作詩,至今約有一千多篇了(似乎有點少?)。 今天像賈誼 、 司馬相如這一類人飛黃騰達,可是我好慘,衣不遮體、寄食於人。希望皇帝您可憐可憐我,如果我能得到像我爺爺那樣的發展機會,我也能寫出不亞於揚雄、枚皋的文章。

杜甫自詡可以比肩於揚雄、枚皋,因爲我也能“沈(通:沉)鬱頓挫、隨時敏捷”。

自從杜甫發明瞭這個詞以後,後人常以此評價杜甫的詩作,例如有人評價李白和杜甫的不同:

這段話比較了詩仙和詩聖的區別,說李白才氣高邁,詩歌瀟灑清麗,但是不如杜甫的“沉鬱頓挫”。謫仙李白作詩可不想杜甫總是一副苦哈哈的樣子,我們看到的李白似乎總是一個樂天派的形象。即使是不開心,也不會讓別人覺得他“沉鬱”,例如這首《將進酒》:

有人專門評價杜甫的詩:

我們看看杜甫的“沉鬱”,例如《秋興八首》:

杜甫的詩忠君愛國、溫柔敦厚(忠厚),而且感情真摯纏綿,閱讀起來的確比李白“沉鬱”。不過什麼是沉鬱頓挫呢?

沉鬱和頓挫是兩個詞,“沉鬱”來自漢劉歆《與揚雄書從取方言》:

而“頓挫”一詞,最早可能出自陸機《文賦》:

杜甫將兩個詞聯合使用,造就了一個新的詞語:沉鬱頓挫。而且在《進雕賦表》中,自比楊雄(字子云)、枚皋。那麼什麼是沉鬱頓挫呢?

清人吳瞻泰在《杜詩提要》中解釋了沉鬱頓挫:

簡單解釋說,沉鬱指的是意,頓挫指的是方法。聽上去,還是讓人云裏霧裏。

葉嘉瑩先生把沉鬱頓挫歸屬於“弱德之美” ,“弱”指個人在外界強大壓力下的處境,“德”是自己內心的持守。葉先生說:

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說:

這種不得已造成了“弱德之美”,因爲弱,所以沉鬱,因爲不放棄,則有頓挫轉折,因而形成一種“沉鬱頓挫”的特點。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說:

由此看出,沉鬱指內容包含的情感,頓挫是轉折的手法。內容越豐厚,感情越激越,作品就越沉鬱,因此吳瞻泰說:沉鬱者,意也;這種深厚內容的情感用轉折的手法來書寫就是:頓挫者,法也。

這就構成了詩人沉鬱頓挫的風格,這種風格的背後,是詩人飽經風霜卻不肯低頭、不肯放棄的形象。

杜甫很多作品被後人認爲具有沉鬱頓挫的特點,例如其《秋興八首》、《北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等,這裏舉例一首“沉鬱頓挫”的《登高》:

前面六句皆是沉鬱之情,第七八句頓挫結束。這是杜甫受盡苦難、感時傷世的自畫像。《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龍認爲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

整首詩透露出了是受盡磨難的喜悅,從“涕淚滿衣裳、妻子愁何在”可以看出被壓抑過久的情感,一下子噴薄而出。這首詩常常被認爲是沒有那麼”沉鬱“的詩,相對喜悅的情感更多有一些。

本文前言中,舉例了陳廷焯說辛棄疾的《摸魚兒》沉鬱頓挫,我們先看看這首詞:

分析陳廷焯的評價,可以看出“詞意殊怨”即沉鬱,“姿態飛動”即頓挫,因此說這首詞“極沉鬱頓挫之致。”

那麼哪些是沉鬱,哪些是頓挫呢?

這首詞的上闋寫了惜春、傷春的情感,以哀傷之景寫心情。下闋用典,借陳阿嬌皇后故事感嘆自己受排擠:”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極盡沉鬱之致。

周振甫先生說“頓”如毛筆寫字筆鋒按下,“挫”如提筆轉出。詩人轉而對嫉妒之人說,不要得意,楊玉環趙飛燕早晚會化爲塵土。之後又一頓: 閒愁最苦 ,然後轉回到寫景,用斜陽暗喻宋朝的國運日漸衰落。

這首詞從自哀到哀國,從寫景轉到寫人,又轉回到寫景,悲而又悲,一轉再轉, 暗喻國事一誤再誤。因此被稱爲沉鬱頓挫的佳作。

對於我們來說,寫”深沉鬱積“之情往往有”爲賦新詩強說愁”的嫌疑。不過,作詩填詞時也不妨給自己虛構營造一個境界,添幾筆沉鬱的色彩,時時練習一下轉折之筆。

觀宋填詞37•菩薩蠻 (用舒亶畫船催鼓韻韻)@老街味道

七律•祭日懷念周總理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杜甫詩中的敗筆 同樣寫唐明皇楊貴妃馬嵬坡兵變的唐詩有如此不同

王勃滕王閣序真是即席寫成嗎?古人寫詩作文需要多長時間?

遙知不是雪 爲有暗香來 王安石的《詠梅》原來也抄自古人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