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本月初刊發了一篇重磅研究報告,研究人員歷時27年(1990-2017)追蹤了195個國家居民對15種飲食的攝入,研究飲食習慣與疾病死亡率之間的聯繫,先引用幾個重點結論——

1.飲食營養均衡這門技能,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完全get,人均攝入與推薦攝入均存在差距;

2.飲食習慣差是致命習慣,全球範圍內大約每年20%的死亡和不良飲食結構有關,以2017年爲例,當年約有1100萬人死於飲食不均衡;

3.中國在論文中被點名了兩次——因飲食問題引起的癌症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這兩個數據(前者299/100000,後者42/100000),中國在20個人口大國中排名均爲第一。

有意思的part:

各國飲食問題對比

研究報告對21個人口比較密集的地區作了15種飲食元素的具體分析,包括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堅果(和種子)、牛奶、膳食纖維、鈣、海鮮、Ω-3系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加工肉類、高脂肪攝入、含糖飲料、反式脂肪酸等。

全球21個地區的15種飲食元素攝入對比,綠色區域爲推薦攝入量。

從上圖可以看到,沒有一個地區對各營養元素的攝入達到推薦值,也沒有某一種營養元素在各地區中都攝入都達標。

喫飯這件“小事”,全世界都應學習——其中致死率前三位的不良飲食習慣是:鹽攝入超標、全穀物和水果攝入不足:僅2017年,因高鈉飲食而死亡的人口就有300萬,因全穀物攝入不足引發致死疾病的也有300萬,還有200萬則因水果攝入不足。

因飲食結構引發的全球死亡率對比圖(紅色最高,橙色次之,紫色最低)。

在控制鈉攝入方面,東亞地區(主要是中國)位居全球倒數第一,亞太高收入國家(主要是日本和韓國)位居全球倒數第二,

當然,鈉攝入超標是全球普遍問題,人均超標量達86%;

21個地區鈉攝入量對比,東亞是最長的紫色條,已突破日均8克,最長的紅色條是亞太高收入國家:日本和韓國,也很高。

全穀物攝入方面,美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等國問題突出;

水果攝入不足則更是全球問題,21個地區全都沒有達到日均推薦量(250克/天,東亞人均每天不到100克);

此外,全球平均攝入不足的還有牛奶和堅果,牛奶平均攝入只有推薦量的16%,堅果攝入則只達到推薦量的12%,攝入超標最突出的則是含糖飲料,達到了推薦量的十倍!

說完各國飲食缺陷,再來說說優點:

東亞地區蔬菜攝入量較多,亞太地區海鮮攝入量較多,南美地區和非洲地區則是豆類喫得比較多。

大家看出來了吧,攝入量比較優秀的幾種飲食大多具備因地制宜的特點。

其實文章作者也坦言,研究飲食習慣比較複雜,可能會受食物產地、價格和居民收入等各方面因素影響,但數據結果與疾病之間的聯繫仍應引起大家警惕:

近三十年來,因飲食不均衡引發的前三位致死疾病分別是心血管系統疾病、癌症和2型糖尿病,聯繫這三種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報告中點名中國兩次就不意外了。

爲什麼中國飲食習慣致病率高?

——國民鹽攝入量普遍超標

同時Ω-3系脂肪酸攝入不足

“鈉攝入超標一直以來是我國的主要飲食問題,這一定程度上與我們的烹飪習慣有關。”浙江省營養學會臨牀營養學分會主任委員、浙大二院營養科主任張片紅介紹,浙江居民鹽攝入量普遍偏高。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每日人均鹽攝入控制在6克,喫多了就會鈉攝入超標,6克鹽是什麼概念?一個啤酒瓶蓋的量,日常飲食中的鈉來源還不止是鹽,黃油、燕麥片、蘇打餅乾、醬油、番茄醬等都含有鈉。”

高鈉飲食的危害毋庸贅述,細胞脫水、動脈收縮、血壓升高、腎、腦損傷等等,可引發多種疾病,可以說是慢性病第一殺手。

但從報告中我們看到,日本的鈉攝入也嚴重偏高,與中國相差不大,可其死亡率卻是全球最低。

“海魚是日本飲食的一大組成部分,其含有豐富的Ω-3系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的不良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量,一定程度上來說,中和了高鈉飲食的危害。”

張主任解釋,營養科醫生經常建議三高人羣多喫海產品和魚,就是爲了提Ω-3系脂肪酸的攝入,普通人羣多喫則有預防作用,當然,魚攝入增量的同時要注意動物性食物總量的控制。

到底應該怎麼喫?

看看《柳葉刀》的建議

(附專家點評)

歷數各國飲食結構問題後,《柳葉刀》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15種營養元素推薦攝入值——

鈉攝入每日3克(1克鹽含有393毫克鈉,3克鈉約爲7.6克鹽含量);

水果攝入每日250克;

全穀物攝入每日125克;

牛奶攝入每日435克;

豆類攝入每日60克;

紅肉攝入每日23克;

堅果攝入每日21克;

蔬菜攝入每日360克;

膳食纖維攝入每日24克;

Ω-3系脂肪酸攝入每日250毫克;

多不飽和脂肪酸供能9-13%;

鈣攝入每日1.25克;

含糖飲料攝入每日3克;

反式脂肪酸0-1g;

加工肉(通過煙燻、醃製或添加化學防腐劑保存的肉)每日2克。

最後三個的量基本相當於告訴你別喫了

除了營養元素建議量,作者也給出了飲食指導——

近年來的飲食指導一直強調糖和脂肪的限制控量,但從疾病預防角度來說,先保證健康食物如全穀物、水果和堅果的攝入量更有意義,當然,鈉攝入控制不能放鬆。

張片紅點評:

膳食結構的重點在於均衡,分析單一營養元素的增量或減量時不能忽略整體的營養攝入,具體來說——

1.目前浙江人的鈉攝入是超標的,但同時碘的攝入是比較恰當的,大家在減鹽追求低鈉飲食的同時不要忘記碘,尤其是孕婦;建議控制含鈉加工食品的攝入,而如果鹽攝入控制得比較低,也可以增加紫菜和海帶來保證碘的攝入;

2.論文提出的增加水果的建議,我非常同意,很多人確實水果攝入不足,但城市裏有許多減重人羣崇尚水果減肥,晚飯主食一點也不喫,水果喫很多,這樣一樣會造成脂肪超標,要知道,糖和脂肪在體內是會互相轉化的——任何營養元素都應遵循“適量原則”:水果每日半斤,不夠的補足,過多攝入如一天超過一斤,也是不提倡的。

3.推薦大家注意一下豆類的攝入,豆類可替代堅果類,而且也是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國人的堅果攝入是普遍不足的,但豆類卻是常見飲食組成部分,豆類喫夠了,堅果是可以不喫的,而且豆製品中還含有膳食纖維,其營養價值可以說是以一抵三了;

4.單一營養素,根據個人體質酌情可增減,例如全穀類,慢性病患者(高血糖、高血脂等)可適當增加攝入,多喫全麥類、糙米和小米,如果是消瘦的人,不喫或喫過多都不建議,因而特殊體質者的營養方案要諮詢醫生;

5.上述營養元素建議量大多與我國居民膳食指南一致,只有紅肉建議值比較突出,相比我國推薦的量(50g)降了一半不止,23克是多少?大約相當於兩根手指的量,相信多數人都超標了——我的看法是,如果在提高魚類攝入的前提下,減少紅肉的量,確實是值得推薦的,因爲動物性食物的總量要控制,而白肉的營養要優於紅肉;

6.總的來說,普通人可以按照這個建議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去喫,如果代謝指標異常,那就要根據個體做調整,例如甘油三酸酯高的人羣,需要減重,所有攝入的食物都要減量。

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飲食

——環保者請收下這份

“星球健康飲食”

如果你覺得以上飲食建議很嚴格,建議你再看看下面這份“星球健康飲食”

“星球健康飲食”發佈於今年1月16日刊的《柳葉刀》,全名叫《可持續食物體系及健康飲食委員會特別報告》,是一份全球營養倡議,一部分觀點借鑑了4月3日刊發的報告。

爲什麼會取如此霸氣的名字?因爲該飲食倡議意義重大,它由16個國家專家聯合制定,旨在將每年死亡率降低19%-23.6%(約1160萬人的過早亡)、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拯救更多的土地和水資源,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可以說是“星球拯救飲食計劃”了——

(以下推薦量基於體重80公斤的成年男性)

全穀類232克,澱粉類蔬菜50克,其他蔬菜300克,以上三樣佔到每日熱量攝入的35%;

14克紅肉,29克雞/鴨肉(半兩),半個雞蛋,28克魚,半斤奶類,不到一兩的添加脂肪;

動物性食物被大幅地減量了,因爲科學家們預估,如果不限制動物食物攝入,到2050年時地球將難以爲人類提供健康且可持續的食物。

不用擔心蛋白質,可以將植物蛋白作爲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以下兩樣食物的建議值高於膳食指南:

125克豆製品,50克堅果。

這套飲食方案看似嚴苛,其實與常年位居全球健康飲食首位的“地中海飲食”很相似——富含全穀物和蔬菜水果,紅肉攝入少、白肉、堅果、豆類多,奶製品適量,控制糖和脂肪,如果你愛健康又愛環保,不妨參考下。

——沒有人能堅持完美飲食,但我們可以儘量選擇對自己、對地球更有益的食物。

記者 章貝佳

編輯 潘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