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駱賓王可以說是個天才,從小就會賦詩,他小時候的詩《詠鵝》被收進小學課本,估計每一位上過學的都記得。他最出名的還跟李敬業起兵造反時寫的《討武氏檄》,一張檄文為李敬業贏得了軍心民心,就連武則天也大為驚嘆。可惜,打仗造反這事兒跟寫詩關係不大,詩寫的好仗不一定能打好,像辛棄疾,嶽飛這樣的人不多。戰爭三個月就結束啦,李敬業駱賓王慘敗,帶兵逃去朝鮮的路上,部下叛變,兩人被殺。《資治通鑒》《舊唐書》裏都有記載,但是在《新唐書》確懷疑他兵敗後逃跑了,還有懷疑他出家了。歷史本來就是個迷,親眼所見都未必是事實,何況歷史記載和後人揣測。民間也有傳說駱賓王逃到江蘇南通的記載。


造反不成的駱賓王,究竟結局如何?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一首《詠鵝》讓駱賓王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詩人。

作為「初唐四傑」之一,他詩文並茂,留給我們也有比如《帝京篇》等名篇,讓他名揚天下的就是起草的討伐武則天的檄《討武曌檄》,就連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後,也不由得感嘆:「宰相安得失此人?」

683年,這時侯的駱賓王在其老家浙江的臨海縣當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官,這一年冬天,長期生病的高宗扶鸞而去,遺詔立太子李顯為皇帝,因為高宗在位的時候,武氏已代替高宗掌握朝政幾十年,她無法放棄這至高的權柄,終於自己獨掌大權。為了現固皇權,她下令排除異己並大肆誅殺唐室勛臣,並設立間謀機構,當時人人以告密自衛,整個帝國陷入了惶惶不安之中。這時的駱賓王親眼目睹了武氏集團犯下的種種惡行,心中憤懣不已,於是他就聯合當時仍握有兵權的徐敬業起事伐武,就誕生了《討武曌檄》這樣義正詞嚴,氣勢恢宏的檄文,並確立了「擁戴李顯,匡扶唐室」的政治主張,起義軍開始形勢很好,後因徐敬業沒有抓住有利戰機,被武則天派兵圍剿。

684年,這場歷時僅3個月的起兵就在揚州城下宣告失敗。起失失敗後,駱賓王、徐敬業等準備連夜坐船逃亡外國,但是由於徐敬業的部下叛變,徐敬業被殺,但是駱賓王的去向卻不為人所知。

說法一:誅系。

《資治通鑒》明確地記載了起兵失敗後徐敬業、駱賓王被叛軍誅殺的場景;《舊唐書》也肯定了誅殺駱賓王的事實。

說法二:逃跑。

《新唐書》卻記載了是駱賓王在兵敗後逃跑。在武則天死後,李顯複位,為了表揚駱賓王為大唐江山作出的犧牲,他下令郄雲卿在全國各地蒐集有關駱賓王的詩作,並要求對其兵敗後的下落作出嚴密的調查,在兵敗後他接觸了哪些人,還有遍訪駱賓王的好友,起初郄雲卿認為駱賓王可能已被叛軍誅殺,但是隨著調査的深入和得到的線索越來越多,他便提出了逃跑這個說法

說法三:出家。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在杭州靈隱寺碰到一個老和尚替他對了兩聯妙句:「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據說此人就是駱賓王。但是後有人去找再也沒有找到2005年,中央電視臺《見證發現之旅》欄目播出專題片《駱賓王》。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駱賓王研究專家駱祥發向媒體公佈了自己這麼多年研究駱賓王下落的結果,他說駱賓王兵敗被誅殺的論證值得懷疑,因為官方的史冊完全出現兩種不同記載,這本身就值得商酌。他還提到在他家的宗譜上面也有關於駱賓王逃出後隱身在江蘇南通一帶的蘆葦盪,輾轉一段時間後,客死南通、埋骨黃泥口的記載,終年70歲左右。

我是一圖一史,我愛歷史,有不足之處大家多多指正,也可一起交流,謝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