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不是一本歷史書,更像是一本社會學讀物。

赫老師在用自己的視角為讀者講一個故事,講一個人類怎麼走到今天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關鍵詞是:

語言,農業,貨幣,帝國,宗教,科技

赫拉利將人類歷史中的重要節點總結成四個部分:

認知革命,農業革命,融合統一的嘗試,科技革命


認知革命

人類的祖先被稱為」智人「,他們沒有強大的身體素質和自然對抗,在追求生存的過程中學會了抱團取暖,依靠群體的力量戰勝強大的敵人。

集體行動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和信息傳遞,語言的誕生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赫拉利認為,人類認知革命開啟的標誌就是 語言 的誕生,它給予了人們更快更高的溝通效率,人們開始了解別人的認知和故事,並選擇認同和反對。

渴望了解未知的事物可能是智慧生物出生便帶有的情節,人們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有限的信息讓他們選擇相信一些看著並不是靠譜的想法,比如神的存在。相信同一個故事的人們走到了一起,變成了最原始的部落,他們信奉圖騰,信仰神明,因為他們相信是圖騰代表的神給了他們生命和力量。

認知革命就是 」故事「 從無到有的過程,一切的故事從語言產生開始,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與故事的衝突是智人與智人的衝突,大的故事在消滅小的故事的過程中變的更加完整而普適,也就包含了更多信仰這個故事的人,完成了人口的進一步擴大。


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是人類發展進步的第二個重要階段,這次革命起於農作物的發現,並在財富(其實就是糧食)積累的過程中促進了文字的產生,讓同一個故事能夠更加廣泛的傳播給更多的人,人類聚集和發展的過程是一個故事如何貫徹給更多的人的過程。

農業革命的起源是人類學會了馴化,家畜、種植物的產生使智人能夠有固定的區域完成食物的生產供給和存儲,流動的生活變成了定居的生活,更多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家園、城鎮以及後續國家的概念。

可以說,農業革命對於人類整個歷史的影響都是深遠的,正如書中所說」智人拋下了與自然緊緊相連的共生關係,大步走向貪婪,自外於這個世界「。人們開始更加關心自己的家園,人與及精神都逐步與自然分離,變的以自我為中心,彷彿被馴化的不是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了人類本身完成了自己的長存(被馴化的概念其實暗線貫穿在赫拉利的著作中,他喜歡用人類被馴化的概念來闡述一些現象,比如並非人類馴化了小麥而是小麥馴化人類幫自己完成了土地的開拓,生存空間的拓展,又如《未來簡史》中提到科技馴化人類幫助自己完成自身系統的迭代與進化)。

當大面積的種植產生,天氣與收成變成了更重要的話題,收成好的時候,不僅能養活一家人還有更多的富裕用來換取額外的東西,多餘的糧食養活了少數不想通過種植和勞作養活自己的人,詩人,商人,藝術家這一系列的職業有了生存的基礎,他們打造了豐富多彩的故事所謂的文化,可惜歷史往往只有這 1% 的人的故事,剩下的 99% 日復一日生產的人群在歷史中也永遠只有一筆。當然,收成也有不好的時候,人類選擇用最野蠻的方式維繫生存,那就是掠奪,戰爭的產生讓人們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群落的擴大對統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位者需要更宏大的故事讓人民認可自己的統治,帝王的統御之術便是塑造法律,塑造皇權,塑造恐怖的壓力。

財物的不均等分配產生了後續一系列的故事,人類的歷史從不是平靜而充滿美好的,它充滿了剝削、壓迫與反抗。


融合與統一

多餘的糧食產生了積累,產生了更多人群的聚集,產生了城鎮、國家,人們交換財物,囤積糧食,並為了記錄自己的財產發明了文字。文字對於故事的價值,就如語言給了故事以生命,文字使得故事能夠更加深遠的傳播,讓 故事 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大人,使他能夠講出更加普適的話,走出更遠的路。

秩序伴隨著強大的故事產生,它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卻又異常的牢不可破,書中總結了各種原因:

  • 強大的故事往往與現實契合,容易得到人群的認可
  • 既得利益者(通常為統治者)選擇將這個故事灌輸在教育中,讓被統治的人民從小接受這樣的故事
  • 不認可故事的人很多會被排除在故事體系之外,保證了這個故事有極少的異議者

我們都知道,一個故事能夠得到多少人的認可取決於這個故事能夠覆蓋多少人的生活,赫拉利認為貫穿歷史,有三個故事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人類普適,實現全球化,那就是,金融,帝國主義和宗教,這三個故事都有其強大以至於可以適用在任何人身上,雖然帝國主義的故事現在已經很難再對更多人講了。

金融貌似是目前最成功的故事。貨幣就是人類在金融領域相信的第一個故事,因為人們認可了一個沒有實際生活價值的物體擁有可以置換有價值物體的能力,財富甚至是所有人的追求,因為大多數人相信擁有了財務就能擁有一切,財物=一切的物質,這也是一個故事,一個所有人都相信的故事。信貸同樣是一個故事,因為人們相信經濟會越來越好,人們把希望和消費都寄託給未來,經濟也予以回應,雖然偶爾會有周期。

宗教是一個關於信仰的故事,人們將不可解釋之事寄託於神靈,認為一切的因果來自於神的決策,關於信仰,早期往往是智人妄圖解釋不能理解的故事,將希望寄託於神之無所不能,人類為了維護信仰和神明權威的鬥爭就像曾經的部落為了維護圖騰的尊嚴一樣,歷史總是發生著相似的故事。當然,宗教的教義總能發現教化之意,早期的歐洲,教皇往往背後有帝國的維護與認可,政教合一是很長一段時間維護統治的方式。宗教沒有國界,沒有種族的差異,只有認可與不認可,正如赫拉利所說,宗教所追求,只是秩序而已。

帝國主義基本已經滅亡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但實際在動亂的年代,它仍然是讓人們認可的一個強大的故事,國家的統治者通過征服並承諾給予領地人民富足生活的方式完成人們的認可,是帝國主義早期的模式,當然我們也會想到想法西斯那樣殘忍迫害猶太人民的血腥暴力的故事,但想想對於當時德國的人民來說,這樣的行為卻能被認可是一種為了自己種族和人民的合理手段,故事給予收穫於受益者,使他們選擇相信並放棄發現很多顯而易見的矛盾,這就是故事裡和故事外的人,為何認知往往不同的原因之一。


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可以認為是第三次人類的歷史轉折,它基本脫胎於帝國主義、金融體系與宗教的故事之中。強大的故事帶動強大的人口聚集,快速的人口集合形成了國家,很多人認為科技的促進往往來自於戰爭,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錯,正如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科技在多數情況下為統治者所認可的仍然是它強大的力量,讓他們願意花費財力物力支持科學研究,顯然科學的法陣帶來的並不只是力量的進步,所謂科技革命,帶來的必然是認知的革新,科學家們在科技升級的過程中,逐步發現了自己的無知並開始探索未知,這個認知形態的轉變徹底扭轉了人們對於外部不了解事物的態度。

在宗教把控的時代,人們並不希望了解未知的東西,認為一切的道理都記錄在宗教典籍中,而當人們遇到典籍不可解釋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也是如果上帝或神明都沒有告知的東西一定是不重要的東西。而進入科技時代,人們面對未知的態度從拒絕轉化為探索,這種認知觀念的改變帶來了科技能力的指數式進步,也帶來了一次又一次戰爭,好在最後帝國主義的故事仍然以失敗告終,金融體系的故事存活到了最後。

科技帶給人們以純粹的力量,卻也開拓了智人的視野,改變了智人的認知習慣,這其實對」故事「的體系是極大的衝擊(《未來簡史》中有詳細說明),人們開始辯證的思考問題,發現過去一切不可解釋的東西都源於沒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索,也便不需要」故事「來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宗教的」故事「是受科技衝擊最嚴重的體系,回顧整個科學史,就如同科學家與宗教和個人主義對抗的過程一般,人們懷疑-修正-再懷疑,不再迷戀故事,開始追尋真相。正如書中所說,宗教所追求,是永恆的秩序,而科學就是實實在在的秩序破壞者,因為它動搖了宗教的基石——神明、靈魂和信仰,卻偏偏只解釋現象,不給人以指引,或許這也是它的缺點,因為科學彷彿沒有自己的故事,或者科學的不是只需要科學家就夠了,不需要我等凡人。

所以這麼看來,留在世界上最強大的」故事「體系只剩下了一個,就是金融的故事,似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沒有信仰,但是很認錢,認財富,只是沒有信仰一心留戀財富真的是個好事情么,沒有定論。


碎碎念

《人類簡史》嘗試著給讀者描述,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裡,」故事「是如何誕生的,它與語言一同誕生,伴隨著文字一同繁榮,當一個人想讓你相信一些東西,他會選擇先編造一個故事,當一個故事為每個人所接受,它便成了所謂事實。

謹記這是一個有故事的世界,保持懷疑,保持開放,學會看透並寬容,找到自己相信的故事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