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风格特色  

  马亲王的作品特色,我以为可以用三个字总结:博、趣、奇。

  「博」,是指其广博的内容。马亲王是个兴趣极其广泛,阅读面很广的人。虽然能够称得上「精通」的领域大概也就那么几个(比如三国,确实够得上准专家的级别),但更多的领域里的东西他都知道一些,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地运用,这就使得他的作品里往往包含了多个领域的内容,知识点和兴趣点十分密集,可谓贯通古今,博集中外。

  马亲王的古文功底很扎实,虽然也不能说是特别专业,但至少在网上发表东西的这些人里是很突出的。古文功底这玩意儿说起来很玄,其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不信你用文言文写一篇东西出来,我立马就能大概猜出你读过多少古书。试看马亲王用文言文写的那些文章和段子,诸如《圣域书》、《代小布希讨海珊檄》、《三国新语》等等,就可以看得出他对古文是下过工夫的,所以写起文言文来,才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更难得的是,马亲王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广有涉猎之外,对西方和日本的历史文化也了解颇深。从他写的《欧罗巴英雄传》和《贞德别传》就可以看出来,能够用古典白话小说和武侠小说的风格来写欧洲英雄人物,这种风格能游刃有余掌控的人实在不多。

  阅读面的广泛,使得马亲王可以娴熟地模仿各种文风,这甚至成了他早期的一大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他至少模仿过以下作家的风格:田中芳树、村上春树、王小波、席绢、安妮宝贝、金庸、古龙、郭敬明,等等。他模仿田中大神写的《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薄》系列的同人之作《克里奥佩特拉的葬送》、《东方夜谭》几可乱真,甚至被收入《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薄》的盗版书里。

  正因为内容的广博,又通晓古今中外,所以马亲王的作品才会涉及到如此之多的类型,以小说为例,就包括了悬疑、灵异、历史、推理、武侠、科幻、奇幻、同人、恶搞等等,而且每一类的小说都写得有模有样。如果有人问最能代表马伯庸风格的小说是哪一部?这个问题我还真没办法回答,是轻小说风格的《笔冢随录》?是开创了古代谍战题材的《风起陇西》?是天马行空的《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是「以外喻中」的典范之作《寂静之城》?是走「知识小说」路线的《古董局中局》?是发生在古代的悬疑小说《长安二十四时辰》?似乎这几部小说的风格都不一样。我自己最喜欢「鬼才之作」《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也认为它最能代表马亲王的风格,但是别人却不见得这么认为。

  「趣」,是指其风趣幽默的文风。这是马伯庸作品的又一大特点,即密集的恶搞、吐槽和冷笑话,当然这不是他所有作品都具备的特点,但却是他的一大特点。看马亲王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在里面寻找各种各样有趣的冷笑话和吐槽,有一些作品之所以能让人百看不厌,更应当归功于这些有趣的段子。

  同时,这些恶搞、吐槽和冷笑话都不是走三俗路线的那种,换句话说,得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人才看得懂。为了方便说明,我随便找了一篇马亲王的作品作为例子,这是写于2013年的散文《国庆戒网记》:

  「所以重案六祖那句话没错,不是WIFI动,不是3G动,仁者心动。」

  「马小烦很争气,不仅没哭,反而咯咯大笑起来。我还没来得及问丞相何故发笑,这小曹操就喷出尿水,尿了他太爷爷一身。」

  这是典型的恶搞。

  「我还忙里偷闲看了几本书,资料性居多,小说只有一本,我都不太敢说出名字……好吧,这本小说叫做《富春山居图》。」

  这是典型的马式吐槽。

  「在整个国庆期间,我都尽量呆在爷爷身边,拉著他的手讲废话,陪他一起看电视,把马小烦抱过来展示耍赖的才艺——这是他现在唯一擅长的项目。」

  这是典型的冷笑话——我是指最后一句。

  这些段子对于熟知相关典故和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会起到让人解颐的效果。但是话说回来,这些密集的笑点也很挑读者:不熟悉《三国演义》情节的人,不会明白「丞相何故发笑」是个什么典故;没听说过六祖惠能和电视剧《重案六组》的人,不会懂「重案六祖」那句话的笑点在哪里;不经常看电影的人,不会明白作者为什么不敢说出《富春山居图》的名字;不适应冷笑话风格的人,也不会觉得那个冷笑话有什么好笑的。所以,看得懂的人,对于马亲王文中的一些妙处,自然会会心一笑甚至击节叫好,看不懂的人,哪怕是给他指出了其中的笑点,那也隔了一层,不会有那种在阅读的同时便忍俊不禁的感觉。正因为如此,这种风格注定受众范围不会太广,这也限制了马亲王早期作品的流传范围。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马亲王很多段子和吐槽,是和当时的流行风紧密结合的,而现在网上流行的东西,变迁实在是太快了,可能当时火爆的流行词,过上几个月就没人用了。比如在小说《湘西航班》里,有这么一句:

  「我才注意到这是张大麻脸,脸上全是黑点,远远望去跟个落满了苍蝇的烧饼,大歪牙,蒜头鼻,还有两道黑粗的眉毛,总之……嗯,不太普通,也不太文艺。」

  马亲王写作这篇小说时,网上正流行「文艺青年、普通青年、2B青年」的梗,所以他自然而然地用上了「不太普通也不太文艺」这种比喻,可是这种梗的生命周期是很短暂的。就算当时能逗得人开怀大笑,但几年之后再看这句话,不懂的人只会觉得不知所云,懂的人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它已经完全不再流行了。这必然会有损小说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说如果要让作品的生命力更长久,就不要在里面掺杂过多流行元素的原因。

  所以从《古董局中局》开始,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各种段子了,这既是他扩大读者群众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其作品价值的必由之路。

  「奇」,是指其出众的想像力。马亲王的作品很多,光是长篇小说就已经出了十几部了,纵观这些作品,几乎没有一部是完全写实类的,它们有的场景瑰丽奇妙,有的情节紧张曲折,充分展现了其出众的想像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无论是创作的早期还是中后期,丰沛的想像力在马亲王的笔下体现得格外明显。他的作品,不管是长篇还是短篇,都往往有一个充满想像力的核心点子。例如文豪们的灵魂寄寓在一支支毛笔之中,殷商军团的将士们驰骋在中美洲的雨林里,一条条长龙飞驰在长安城的地底,传教士带著形形色色的动物勇闯蒙古草原……可以说,马亲王是一个「脑洞驱动型」的作家。

  如果说这个「奇」字,早期主要以想像力取胜,那么马亲王后期的作品,则逐渐以缜密复杂的情节编排来吸引读者。例如《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和《长安二十四时辰》,这三部已经或者即将影视化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题新颖,情节独到,节奏掌控得当,没有太大的漏洞,也没有烂尾之嫌,令人读来不忍释卷的,很适合影视化改编。

  其实,这种出众的编织情节的能力,辅以广博的知识,才是马亲王靠写作赚钱的最大资本。

  最后,还是应该谈一谈马亲王作品的缺点。正如前面所说,马亲王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广博的内容、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出众的想像力。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我认为最明显的是以下两个:

  其一,他的文字风格辨析度还比较低,读马亲王的小说,很难从文笔上去欣赏,因为他的文笔,还没有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说穿了就是大白话,不够「抓人」,所以他的小说,在描写方面很少有能让人反复回味的段落,看了就看了,没啥可回味的。

  其二,在小说方面最大的短板,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有不足,简单说来,就是看完一篇小说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其精彩的情节和各种抖机灵的包袱,人物形象却由于太单薄和苍白,反倒没多少印象,这是个很严重的缺陷,马亲王在小说造诣上如果还想更进一步,这个短板必须要想办法弥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