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是一個很有天賦和才華的作家,她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是『』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可惜人們對於她的感情的關注遠遠大於對她作品的關注。對於這一點,蕭紅本人是有感覺的,她曾經對駱賓基說過:『』也許,每一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他們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想,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會永遠流傳。『』

不得不說蕭紅的寫作才華有自己的天性在裡面,蕭紅認識蕭軍後,蕭軍挖掘了蕭紅了文學才能,他鼓勵蕭紅盡心創作。蕭紅和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巨大轟動,受到讀者一致好評,兩人在東北文學界聲名鵲起,當時兩人並稱「二蕭」。

兩人從東北到達上海後,認識了魯迅先生。雖然她在東北有一定的名聲,但是對於中國文壇,她還處於文學創作的萌芽期。叱吒文壇多年的魯迅看出了她身上的潛力,稱她是中國當代最有前途的作家。

在魯迅先生的指導和幫助下,蕭紅的寫作之路越來越順暢。

到上海一年後,蕭紅的長篇小說《生死場》出版,魯迅先生親自作序,並向出版社推薦。魯迅先生在序中寫道:

」生死場將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表現得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在文壇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一炮而紅。

在文壇的朋友看來,蕭紅的寫作水平是高於蕭軍的。在電影《黃金時代》裡面,蕭紅蕭軍共同的朋友稱讚蕭紅的寫作水平高於蕭軍,蕭軍心裡是不服氣的,這一點也影響到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蕭紅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更是她文學的最高水平。

蕭紅一生苦大於樂,半生飄零,沒有一個陪伴始終的愛人。這和她從小的成長環境和缺乏安全感有關。她太過依賴男人了,所以總被傷害。

不管她的私人感情如何,依然抹殺不了她的文學地位。

歡迎關注@喬言兒 ,書評人,多平台簽約作者。我們一起讀書成長。


蕭紅以開闊的悲憫胸懷關注人的生存境遇以及生命意義,渾然天成地創造出富有靈性的文學作品。[4]作品情感基調悲喜交雜,語言風格剛柔並濟,寫作視角和行文結構獨特,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獨樹一幟。

蕭紅的成名作是小說《生死場》,魯迅和胡風分別為其初版寫了序和後記。小說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農村的生活,富有鄉土色彩,反映女性的悲慘命運。魯迅讚賞小說寫出「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部分學者把小說視作「民族寓言」,充滿愛國主義;也有學者強調,小說的主題是鄉村婦女的生活經驗,特別是生育與死亡。《生死場》同情產婦所受的痛苦,也嘲諷傳宗接代近乎自我毀滅的災難;女性任人擺布,命運無法自主,服務於男性的利益。小說批評父權社會,並諷刺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主要是男性而不是女性的。

文學批評家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評論蕭紅的作品,是「最不可寬恕的疏忽」。夏志清認為「《呼蘭河傳》的長處在於它的高度的真實感。」並給予《呼蘭河傳》很高的評價,稱她為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文藝批評家李健吾得知蕭紅去世的消息後,在《咀華記余·無題》中寫道,最令他折服的四位女作家是丁玲、凌叔華、林徽因、蕭紅。「最可憐」的蕭紅「好像一個嫩芽,有希望長成一棵大樹,但是蟲咬了根,一直就在掙扎之中過活……」


文/芊芊

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的一生充滿傳奇,剛剛開始文學創作時,她的文字便得到了魯迅先生的賞識,並得到先生的親自點撥。年僅24歲,蕭紅就憑《生死場》而一舉成名,躋身近現代著名作家行列。

然而,蕭紅的人生並沒有她的文學創作那麼順利,她渴望愛情和溫暖,卻一生遭遇不幸,情路坎坷,她嚮往自由和美好,卻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多舛,年僅31歲就不幸病逝。

蕭紅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這既是時代造成的,也是她自己造成的。

1. 童年缺愛

1911年6月1日,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現為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親生母親在她8歲時,因霍亂去世,父親常常忙於公務,並且脾氣暴躁,很少給予蕭紅父愛,心情不好時,還會對她進行打罵。

母親去世不久,蕭紅便有了繼母,繼母對蕭紅經常冷嘲熱諷,讓蕭紅感覺不到應有的家庭溫暖和關愛。

好在,蕭紅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位最親的人,就是她的祖父,祖父對蕭紅非常疼愛,這讓她的童年多了些許快樂和溫暖的回憶。

但不幸的是,在蕭紅18歲時,祖父便去世了,從此,蕭紅在家庭里再也找不到可以依賴的人,再也體會不到歸屬感。

2. 倔強的性格

好在,蕭紅的父親時任縣教育局官員,是有文化的人,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比較重視的,蕭紅在當地上了小學,之後又考入哈爾濱東特女子中學讀書,後來受表哥的影響,離家去北平讀高中,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

蕭紅的父親骨子裡保留著重男輕女的思想,因而,他一直希望蕭紅讀完中學,便找個門當戶對的男人嫁掉,而此時的蕭紅,接受了進步思想,已經有了女性覺醒的意識,她想擺脫封建家庭的束縛,但兩次出走北平學習,都因為家人的經濟封鎖,而不得不返回哈爾濱。

由於兩次逃婚出走,未婚夫家人提出解除婚約,雖然鬧上法庭,但蕭紅最終還是敗訴。這讓蕭紅父親顏面掃地,官職也因教女無方而被革去,父親一氣之下,將蕭紅從家族裡開除,從此蕭紅離開呼蘭,再也沒有回過家。

而最為悲劇的是,孤苦無依的蕭紅在走投無路時,居然接受了自己的逃婚對象,那個與她解除婚約的前未婚夫,兩人在道外北十六道街的東興順旅館過起了同居的生活,並於半年後懷孕,此時的蕭紅只有20歲。

但就在蕭紅臨產前,未婚夫卻在欠下巨額住宿費後,不告而別,蕭紅多次被旅店老闆威脅賣入妓院,她的人生再次陷入絕境。

3. 缺少溝通的感情

抱著一線希望,蕭紅給《國際協報》寫了一封求救信,時任副主編的裴馨園出於正義和同情,派蕭軍前去旅館探望蕭紅,在接觸中兩人產生感情。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一場洪災成全了蕭紅和蕭軍的愛情,蕭紅被解救,從此與蕭軍生活在一起。

1933年,蕭軍發現了蕭紅的文學天賦,鼓勵她與自己一起進行文學創作,蕭紅以悄吟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棄兒》。當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幫助下,二蕭合著了小說、散文集《跋涉》,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引起特務機關的懷疑,隨後,兩人逃亡到青島。

之後,二蕭與魯迅先生取得聯繫,並輾轉來到上海。在魯迅先生的指點和幫助下,二蕭與葉紫結成「奴隸社」,先後發表「奴隸叢書」,蕭紅的《生死場》一經發表,引起巨大轟動和反響,而一舉成名。

魯迅先生和胡風皆認為蕭紅的文學才華在蕭軍之上,這讓大男子主義的蕭軍很不服氣,加上他經常陷入與別的女人曖昧的感情旋渦,而變得脾氣暴躁,經常打罵蕭紅,讓蕭紅感覺非常痛苦,兩人進入冷戰。

1936年,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希望兩人可以冷靜一下,以求緩解矛盾。不幸的是,當年10月,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1937年1月,蕭紅回到上海悼念魯迅先生,並得知蕭軍再次與自己的好友陷入一段感情糾葛,對蕭軍大失所望。兩人從未就感情進行深入溝通,讓他們的心越走越遠。

4. 命喪固執

1938年,蕭軍執意棄文投戎,到前方參加抗戰,蕭紅多次相勸不成,從此,兩個相愛的人各奔東西。當年4月,兩個倔強的人團聚,但誰也不願意先妥協,無奈,蕭紅提出了分手,蕭軍隨即答應,六年的戀情正式畫上句號。

而一個與蕭軍性格截然相反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因一直以來對蕭紅的仰慕和照顧,贏得她的好感,1938年5月,兩人在武漢結婚,隨後蕭軍也宣布與他人成婚。

之後,蕭紅與端木在戰火中,輾轉來到香港,在此期間,蕭紅完成名著《呼蘭河傳》。

1941年,蕭紅因肺炎入院,被誤診為喉瘤,端木擔心術後傷口不易癒合,蕭紅執意手術,並自己簽字,最終因切除喉管引起發炎,1942年1月不幸去世,留下一句「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結束了她只有31年的短暫人生。

5.悲劇緣於心智不成熟

回顧蕭紅的一生,她的悲劇是動蕩的社會現實所造成的,從1931年正式脫離原來的家庭,到1935年在上海成名的近5年時間,蕭紅一直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每天與飢餓作鬥爭。1932年,哈爾濱淪陷在日本的鐵蹄下,直到去世前,蕭紅始終在戰亂中顛沛流離,求生存,這是造成她悲劇的時代背景。

但蕭紅的悲劇人生,也是她自己造成的。成名前,一直體弱多病的蕭紅沒有經濟來源,始終依附於男人生存,她先是委身於前未婚夫,後靠蕭軍獨自承擔養家重擔。沒有經濟來源,也就沒有話語權,沒有真正的自由。依賴心過強,這是蕭紅心智不成熟的一個表現。

由於從小缺愛,只要男人稍微對自己好些,蕭紅便會奮不顧身地全情投入,她對未婚夫如此,對蕭軍如此,對端木亦是如此,這樣既得不到男人應有的尊重,也得不到婚姻的承諾。做事草率,不計後果,這是蕭紅心智不夠成熟的另一個表現。

其實,蕭紅與蕭軍之間是存在真愛的,但由於兩個人的性格都過於倔強,產生矛盾後,除了爭吵,就是冷戰,從未進行過真正有效的溝通,他們的感情必然無法牢固和持久。性格缺陷和溝通障礙,這是蕭紅心智不成熟的又一個表現。

斯人已逝,我們無權對她短暫的一生妄加評論,但我們讀前人的傳記,是希望從中有所收穫,蕭紅對文學、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尊重。

一個人始終保持單純固然值得敬佩,但人生活在社會中,終歸是要長大的,做個心智成熟的人,或許人生會更加幸福一些。

(註: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蕭紅,一位被譽為30年代文學的洛神,被魯迅稱為當時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一生命運多舛卻敢愛敢恨;頗具文學才華卻英年早逝;一次次地被愛卻又一次次的被愛傷得體無完膚……

今天的很多人,提起蕭紅,會說她太"作",並把她一生命運的坎坷甚至青年的貧困潦倒與臨死前的孤苦無依歸結在她的"作"上,我覺得這是不客觀的。蕭紅的"作",不過是為了尋求愛而被命運裹挾的過程。一個從小缺愛的小女人,不斷地去追尋愛、求索愛,又有什麼錯呢?

除了是對愛永不言棄的追風者,蕭紅還是一位大膽無畏的反抗者,從呼蘭河畔的封建家庭出走那刻起,她就是易卜生筆下的娜拉,有著破釜沉舟的決絕,不管多苦多難,也沒有了再回頭的可能。

然而在那個亂世,光有膽量是不夠的,她的性格及行事風格,無疑與她的境遇有關:第一個是毫無擔當的浮紈子弟汪恩甲,第二個是出軌成性且大男子主義嚴重的蕭軍,第三個是軟弱自私的端木蕻良。她與蕭軍同居時懷著負心人的骨血,孩子生下來卻養不起;她嫁給端木時又懷著蕭軍的血胎,孩子生下來就已夭折。枕邊人與腹中胎兒的割裂,骨肉分離的剝離,流離失所的生活,損耗著她的肉體也折磨著她的靈魂。

她是一個感性的女子,靈氣、單純而淳樸,敏感、倔強而多情,有一顆率真的赤子之心。她的作品,是天才式的、噴髮式的靈性寫作,文字平淡而凄美。當面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她還是一位熱血青年,毅然加入抗戰文藝隊伍,以筆為槍,寫下多篇以抗日為主題的作品。

李健吾曾在《咀華記余》中寫道:"在現在中國婦女裡面,有四個人曾經以她們的作品令我心折,我不想把她們看做流行女作家,因為侮辱她們,等於傷害我的敬意……最可憐的一位,好像一個嫩芽,有希望成長成一棵大樹,但是蟲咬了根,一直就在掙扎中過活,我說的是已經證實死了的蕭紅。"最後,他這樣評價道:蕭紅的前途應當沒有窮盡。

前途沒有窮盡的蕭紅終究還是在三十一歲那年"不甘心"地窮盡了她的生命,為愛求索一生,她可能是累了吧。也許在另一個世界,多才的她會找到一份唯美長情的真愛吧。


「我在想,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

很多年後,在生命垂危之際,蕭紅靜靜躺在床上幽幽的對此時此刻,陪在她身邊的,那個叫駱賓基的青年如是說。外面的世界,此時已是時局緊張,炮火隨時會蔓延到她眼前,可她卻難得的擁有了一生中最平靜的時刻,在她的娓娓道來里,她一生的紅塵往事凝成了傳奇。

蕭紅

蕭紅一生情途多舛,她的感情史里繞不開三個男人——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

與汪恩甲的感情,一開始蕭紅是拒絕的,她不接受這個未婚夫,不願成為一個家庭主婦,所以她逃到北平,奈何她一個女子,舉目無親不說,經濟日益窘迫,而那時汪恩甲到來了,或許是出於感激,又或許是迫於無奈,她最終還是和汪恩甲在一起了,汪恩甲供她繼續讀書,直到他們錢財用光。回到家鄉後,汪家人拒不接受蕭紅,他們賒賬旅店住宿,大半年後,蕭紅懷孕了,而汪恩甲在之後一去不復返。

蕭軍和蕭紅

汪恩甲的離開給蕭紅帶去了莫大的打擊,她被旅店拘留,萬般無奈下,她給報社寫信求助,再然後,她遇到了命中注定的最刻骨銘心的愛人蕭軍。二蕭的愛情真摯熱烈,在最困難的日子裡,他們有情飲水飽,彼此扶持,彼此鼓勵,可他們都是富有魅力的人,蕭紅的才華足以吸引世間無數男人,而蕭軍與生俱來的男子氣概又總是能吸引到舊時代背景下,靈魂空虛的女人,他們分分合合,最終不得善終。

1938年,蕭紅,端木蕻良攝於西安

二蕭分手之際,蕭紅已經懷了蕭軍的骨肉,可饒是如此,端木蕻良還是執意娶蕭紅,並給了她一個婚禮。

可這段婚姻里,端木始終不是一個在任何時候都有擔當的男人,他能包容蕭紅的過去,卻無法在緊要關頭護她周全,他是錦衣玉食慣了的少爺,當風雲變幻莫測之時,他選擇的是自己獨自前往重慶,而蕭紅,如果不是靠著每次困難之際有朋友相助,早就客死異鄉。

三段情感糾葛,段段都是故事,蕭紅的這一生里,或許她自己都很難回答自己最愛誰,但,如果說誰最愛她,這個問題或許有答案,只是這個答案,既不是汪恩甲,也不是蕭軍,更不是端木蕻良,而是另外一個人。

晚年的駱賓基

在蕭紅人生的最後幾年,身體猶為虛弱,而陪在她身邊最多的是駱賓基,一個小了她整整六歲的男子,他懂她知她,面對蕭紅,他尊稱其為「先生」,可朝夕相處里,對她卻是情根深種,只是啊,情深緣淺,他的愛,沒有來得及表達,就只能隱於歲月,止於唇舌。

《黃金時代》湯唯飾演的蕭紅

蕭紅遇到的男人,都認為自己懂她,可其實他們都不懂,唯有駱賓基,他其實都懂,所以他才會說,蕭紅不停地寫作,寂寞和撫慰都來自寫作。是的啊,蕭紅的一生,終究還是寂寞的,所以,她在文學上快意瀟洒,卻在感情里慌了手腳。世人記住了她的作品,更記住了她的緋聞,在所有逝去的時光里,她的笑與淚在光鮮里,多了一份刻骨,令人對她難以忘懷。


感覺關於蕭紅一直是讚賞與批評共存的。

作為一個民國的女作家,她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十分傳奇了,對於她個人品質以及感情生活的評判也一直是褒貶不一。

在她文學作品上的討論更是衝突十分明顯了。在當時,除了《生死場》之外,蕭紅的作品好像並沒有獲得什麼讚揚,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她也只是被看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一員。後來蕭紅的其他作品《呼蘭河傳》、《馬伯樂》等才受到廣泛關注。

關於她的文學創作水平,不論是魯迅、胡風,還是茅盾、王瑤、唐弢等人都保持著既肯定又否定的態度的。蕭紅的文學創作水平實際上並未真正成熟,總體成就有限。但是從女性主義理論來看,她的創作又有些寶貴之處,但是僅僅因此就把蕭紅看作是大師、巨匠版的作家是顯然並不客觀的。


蕭紅是很有才情的一個女子,內心豐富而細膩,在這部絕筆之作里,蕭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表達對故鄉的眷戀,正因為深愛這土地才想去正在的改變它。結合蕭紅的一生,在呼蘭的日子應該是她最幸福的時光,有一個寵愛她的祖父,滿滿的回憶,但又像張愛玲一樣的悲情,婚姻沒有一段是正常的,31歲就病逝了。看到蕭紅臨終寫下的「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這最後無聲怒吼,在那樣的年代,那有什麼「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家長制的和男尊女卑的冷酷,婚姻的背叛和戰爭的鐵蹄給她的心靈帶來巨大創傷,在書中看到歷經人生不幸的蕭紅對愛和溫暖的渴望。評《呼蘭河傳》


我記憶中的蕭紅可追溯至中學時課本中所載的呼蘭河傳,一串串活潑的文字,一排排鮮艷的色彩,想來該是個對生活無限熱愛之人。我何以想到,她自然而靈動的文筆背後卻是孤苦的一生!

蕭紅生來便有著倔強和反抗的氣質。19歲,她第一次離家出走,也許是為了愛情,也許是為了自由,她終於逃離家庭的桎梏,與表哥一道北上求學。祖父的過世斬斷了她與家庭唯一的紐帶,當最後的一抹微光熄滅,皓皓長夜還有誰可遺之以光明?然而沒有經濟來源的他們最終還是屈服了,她被父親軟禁在家,長達一年之久。

於是,她開始第二次逃離,這一次,她終生未歸。哈爾濱的雪下得紛紛洒洒,街上的人往來穿梭,她孑然一身,飢腸轆轆,生活再次以最慘烈的方式逼迫她屈服。窮困潦倒的她選擇投奔汪恩甲,她昔日的未婚夫。或許比之冷漠的家人,她寧願相信這個男人一路尋覓而來的真情。他們在旅店住了半年,山窮水盡。直到一天夜裡,汪恩甲外出,從此失去了消息。有人說,他許是遭到了不測,也有人說,他不堪困頓與壓力,選擇不辭而別。我寧願相信前者,可他癮君子的身份,讓我的相信顯得蒼白無力。那時,蕭紅已有身孕。

她被軟禁在一間雜物室,狹窄的空間,隔夜的冷炙,發霉的空氣,她筆下所有最真實而感同身受的貧窮與苦難彷彿都積聚成一股力量,她要生存下去。

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節/而今我生活的痛苦/真是有如青杏一般的滋味。

這首詩剎那間觸動了從報社前來探望蕭紅的蕭軍。她終於等來命運的垂青,從遇見這個男子開始。他們暢聊人生,探索哲學;他們投身革命,比肩抗日;他們相濡以沫,患難與共。那段時光成了她一生中難得的歡快日子。她的才華開始嶄露頭角,她的筆尖在直擊人性的覺醒。

我想,蕭軍之於蕭紅,不僅是她的靈魂伴侶,更是她文學道路上的一盞明燈。他們結伴出入報社書館,結識名人志士,也是在那時,蕭紅認識了魯迅和許廣平,那裡甚至成了她精神落寞時的避風港。她常常一言不發,望著天空靜默,對於和蕭軍感情的破裂,她總是諱莫如深。

蕭紅對愛情的投入永遠那麼純粹而徹底,即便她孤身東渡日本,即便蕭軍幾次移情別戀。她的愛情漸漸由甜蜜轉至痛苦,由情投意合轉至貌合神離。 我不得不承認,文人自古多風流,尤其是英俊的才子。偏偏,他們又易得朋友們的諒解,這真是古有之不公!

蕭紅與蕭軍在臨汾的分別,或許註定了二人分道揚鑣。她身心俱疲,只想覓一處安寧之所,為平民寫作。而他壯志未酬,唯欲身赴前線,從戎效國。彼時旦夕殊途,此後便是山高水長,再無交合。蕭紅最終嫁給了端木蕻良,蕭軍娶了王德芬。而那時,蕭紅再次有了身孕。她在婚禮上坦言,只想過普通的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可她的選擇是否印證了她的期待呢?或許,這期待仍然太高。

戰火紛飛,餓殍遍野,在滿目瘡痍的武漢,她再次孤身一人。丈夫先行去了重慶,她獨自留下,不得不挺著孕肚暫住在報社的走廊。可她見著朋友,總還是笑著。你看她的笑容,爽朗明凈,你讀她的文字,千瘡百孔。縱然歷經滄桑,她的率真,她的淳良,她生存的信念,何曾因命運的摧殘而減過分毫!

有人說,為何蕭紅在感情上接連受傷後仍要依附男人,沒有男人便不能活嗎?我想,大概不能。她不似呂碧城那般有縱橫捭闔的交際之術,可以孤傲地終身未嫁,也不似石評梅那般,在初戀生變後對愛情不敢心懷希冀,因而抱憾終身。蕭紅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最尋常的愛與安寧。

國土被侵蝕地愈加厲害了,她的身體也愈發弱了,端木蕻良帶著她逃至香港。疾病在蠶食她的身軀,炮火讓她流離失所,輾轉奔波。可她的筆從未停歇,她的文字依然有力量。只是這一次,命運永遠地收走了她的靈魂,結束了她坎坷漂泊的一生,年僅31歲。

我對蕭紅始終懷有最純真的印象,一如丁玲所述,身為作家的她是那樣少於世故,那樣自然而率真。皎皎似冬日之瑩雪,絢爛如長夜之流星。


我是蕭紅故鄉的人,我為呼蘭出現一位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感到驕傲和光榮。蕭紅的人生是凄涼的一生,抗爭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人生。她僅僅在人世間31年,卻是留下了《呼蘭河傳》《生死場》《馬伯樂》等多部作品。呼蘭小城養育了蕭紅,蕭紅的《呼蘭河傳》讓呼蘭名揚海內外,所以說,蕭紅是偉大的作家,東北進步作家的傑出代表。我寫過蕭紅的有關文章,也期望文友們去呼蘭蕭紅故居和展覽館去參觀。


她是現代女作家,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對蕭紅來說生命是短暫,一生家庭婚姻充滿了曲折風味,她的文學作品似乎就是她人身追求道路的演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