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糞運動」一詞始於19世紀下半葉。斯時,美國的商品經濟得到高度發展,百來個經濟巨頭控制了美國的經濟命脈,奉行所謂「只要我能發財,讓公眾利益見鬼去吧」的經營哲學,引起了社會公眾輿論的強烈不滿和抨擊,出現了2000多篇揭露實業界醜聞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國史上著名的「扒糞運動」(又稱「揭醜運動」)。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當時從事揭露新聞寫作的記者們挖苦為「扒糞男子」,記者們卻把它接收下來,自稱「黑幕揭發者」。這也是這場運動之名的由來。當時的揭黑幕鬥爭推動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給後世留下深遠的影響。今天,眾多記者、編輯仍遵循著先驅的腳步,為改良這個社會不懈地努力著。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有「新聞媒體塑造了美國歷史」一說。我們不妨就「水門事件」中,新聞媒體所起到的作用來看個究竟。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國民主黨總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離開水門大廈後,偶然回頭看了看自己的辦公室,他驚異地發現,已經熄了燈的辦公室里有幾條光柱在晃動。他疑竇頓生,馬上回到水門大廈,把疑點告訴了保安人員。保安人員立即搜查了有關的房間,抓到五個戴著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麥科德,自稱是前中央情報局僱員。「水門事件」由此爆發。剛開始,尼克松班子就極力掩蓋事實真相。一方面,白宮公開表示,這只不過是一場平常的盜竊案,不值得關注。而另一方面,尼克松則召開會議,商討如何將這件醜聞掩蓋過去。相關人員開始銷毀記錄,以免留下對尼克松政府不利的證據。到了8月29日,尼克松滿懷信心地對外聲稱,白宮已經替自己對水門入室行竊案作了徹底的調查,確認自己的政府中沒有人捲入到「水門事件」之中。可是,新聞媒體的介入,使得尼克松這一努力化為泡影。

當天晚上,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秘書長卡利法諾就把這一消息告訴了《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霍華德·西蒙斯西蒙斯馬上派艾爾雷德·劉易斯和鮑勃·伍德沃德進行採訪,著手編輯有關報導。結果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在《星期日郵報》的頭版左上角,以「五人因密謀竊聽民主黨辦公大樓事件而被捕」為題發表了專題報導,並指出詹姆斯麥克德是中央情報局前特工人員。 次日,又披露麥克德是尼克松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安全人員。 他們從「深喉」 那裡獲得了確切消息,可以確認盜竊者和前中央情報局人員E.霍華德·亨特之間有關聯。在這篇報導中,兩名記者已多少對於這起竊聽事件產生感到懷疑。隨後,《華盛頓郵報》獲悉:警察曾從這五個人當中的兩名古巴人身上搜出了兩本通訊錄,其中都有白宮顧問霍華德·亨特的姓名和電話號碼,並注有白宮字樣。兩位記者緊緊抓住這條線索展開了深入的調查。《華盛頓郵報》也越來越懷疑白宮與此次竊聽事件有關聯。時至7月,《華盛頓郵報》決定成立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搭檔的採訪小組,繼續調查「水門事件」。我們從新聞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快速介入,不難看出,所謂「扒糞運動」的第一要點就是要在第一時間披露事實真相,不給當事人掩飾真相的時間與機會。

尼克松當然不願束手就擒,他不僅讓手下淡化此事,自己也赤膊上陣,在第一次競選連任的記者招待會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國公眾表示:「白宮班子和本屆政府中,沒有一個現在受僱用的人捲入這一荒唐事件。」他還故作鎮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於發生了這類事,因為在競選中一些過於熱心的人總會做些錯事。如果你企圖把這類事掩蓋起來,那才是令人痛心的。」這一系列的活動,特別是總統的表演,暫時欺騙了公眾。大選結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壓倒性優勢擊敗了民主黨候選人,獲得連任。然而,《華盛頓郵報》卻不為所動,在1972年的後半年,幾乎是單槍匹馬地連續報導追問「水門事件」。兩位記者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調查,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線索,同時將不同渠道獲得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比如,他們進行深入廣泛的調查之後,又將自己獲得的線索與「深喉」披露出來的內幕相比照。最後他們根據時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所提供的重要線索,率先披露了「水門事件」醜聞。與此同時,電視報導的跟進也使得這一事件逐漸成為美國全國上下關注的問題。在「水門事件」發生的當日,美國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都在晚間新聞中進行了報導,甚至早於《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等主要報刊。不過,這些電視媒體起初並沒有察覺這件盜竊案背後的蹊蹺,加之當年又是大選年,它們只是將「水門事件」當作一般的刑事案件來加以報導。然而,隨著《華盛頓郵報》的調查性報導日趨深入,電視媒體開始意識到這一事件的重要性。

1972年10月27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22分鐘的全國性晚間新聞中,使用了14分40秒的時間對「水門事件」進行了綜合報導,並審慎地引用了《華盛頓郵報》的追蹤報導。這一節目的播出,使得「水門事件」第一次成為全國性的新聞。隨後,白宮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施加政治壓力,要求停播該報導的第二部分,但新聞部的工作人員在推遲了一天後還是將壓縮的節目播出了。這一推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方的持續關注。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扒糞運動」的第二個要點:這就是新聞媒體的獨立自由,只追求自己尋求真相的目的,而不受任何官方的影響,更談不上約束與限制。

接著,媒體披露一個更大內幕:尼克松從1971年年初起,為了記錄與手下的談話和電話內容,下令在白宮辦公室里安裝竊聽系統。為此,專門委員會要求尼克松交出有關的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權為理由拒絕交出,並將事情鬧到上訴法院。不料,在經過三星期的考慮後,多數法官認為總統也要受法律的約束,必須交出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松惱羞成怒,下令免去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美國各電視網立即中斷正常節目,向美國公眾報告這一爆炸性新聞。公眾的反應就像火山開始噴發,抗議電報像雪片一樣鋪天蓋地,輿論將尼克松與希特勒相提並論。連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憤怒地指責尼克松。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則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整個美國像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憤。在民意的推動下,眾議院決定對總統進行彈劾。 尼克松決心頑抗到底,他一面銷毀錄音帶上對他不利的內容,一面繼續強調行政特權,表示「將遵循從華盛頓到約翰遜歷屆總統所遵循與捍衛的先例,決不做任何削弱美國總統職位的事情」。他交出的電話記錄千瘡百孔,大量重要的內容被諸如聽不見、無情報價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為進一步激怒了公眾,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決尼克松必須交出有關的錄音帶。

1973年10月特別檢察官考克斯對總統尼克松的調查進入關鍵時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與水門事件有關的證據。20日,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長理查德森罷免考克斯的職務。但理查德森拒絕了總統的要求。隨即辭職。司法部副部長拉克爾·肖斯接任司法部長後,也因拒絕罷免特別檢察官而辭職。最後司法部的三號人物博克成為司法部代理部長,才答應罷免特別檢察官。尼克松更動員FBI封鎖特別檢察官及司法長官、次長的辦公室,宣布廢除特別聯邦檢察局,把此案的調查權移回司法部。面對尼克松濫用行政權力來維護自己,招來國民嚴重指責。1973年10月31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於8月8日11點35分致信國務卿基辛格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從這一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新聞媒體在「扒糞運動」中的最大作用,這就是對政府及其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擔當「看門狗」的角色,確保相關法規的嚴格執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濫權的發生。

正是因為新聞媒體在美國社會有如此之大的作用,它才被稱為「第四權力」——意思是:新聞傳播媒體總體上構成了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一種社會力量,對這三種政治權力起制衡作用。1804年,傑佛遜在反對派報紙的大力攻擊下,竟以壓倒的優勢連任總統。1828年英國國會舉行會議時,政治家愛德蒙特·巴克在會上稱記者為「第四階級」,他說:議會中有三個階級(貴族、僧侶、資產者),但是在記者席上坐著一個第四階級,他比那三個階級都重要。從此,「第四等級」、「第四權力」成為西方新聞界的口頭禪。報業第四權力的理念被視為共和制的靈魂,其前提是媒體的獨立,因為只有獨立行使報道權才能有效地監督政府。

什麼時候,中國的新聞媒體也能成為「第四權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