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同大哥打着“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在舂陵起兵

漢光武皇帝劉秀,字文叔,生於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南陽郡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的時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元始三年(公元3年),劉欽去世,年僅九歲的劉秀和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公元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漢成帝時,因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爲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混亂局面。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之侄王莽,連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歷經“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然而,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赤膊上陣,廢孺子嬰爲定安公,正式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二百十四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因爲王莽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爲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爲人與其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而劉秀爲人“多權略”,處事極爲謹慎。劉秀經過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纔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劉秀從宛城來到舂陵,會同大哥劉縯打着“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在舂陵正式起兵,反叛王莽新朝。

因爲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今湖北棗陽)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爲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爲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爲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後來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爲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並先後於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並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樑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公元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爲帝,建元“更始”,是爲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爲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爲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爲太常偏將軍。

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衆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爲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十三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來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隊向昆陽城發起了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

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六月一日,劉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並親率千餘精銳爲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

隨後,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

自己和王尋率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爲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本篇完)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