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我認為國家命運與地理條件是息息相關,說是命運攸關也不為過。

春秋戰國時期,整個「天下」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也就是中原地區。從經濟方面來講,這一地區主要為平原,氣候適於農耕,無論土壤、氣溫、降水、河流等自然條件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都是得天獨厚的農耕區。所以這裡也是中華文明最早發源的地區。農業文明最重要的財富並不是金錢,而是人口,有了充足的人口才能擴展耕地,才能組建強大的軍隊。所以當時楚國、吳國雖然地域廣大,但人口並不多,廣大的長江以南山地丘陵並不在實際控制中,而是為少數民族控制。所以春秋時楚國、吳國都在強大之後往中原發展,因為只有在中原地區稱霸,才標誌著真正的強大。

齊國之所以第一個成為春秋霸主,與他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齊國不僅有耕地,而且靠海,可以發展製鹽業,鹽作為必需品為齊國商業發達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農業與商業齊頭並進,使齊國人口增長很快。這使齊國或者說齊地在從春秋至魏晉時期長達一千多年的跨度裏都是古代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事實上正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齊國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始終作為最強國之一存在,而不僅僅是曇花一現。

秦國的地理優勢在於關中平原和函谷關,起初秦國很弱小,它不處於中原,文化上遠遠落後於東方各國。但由於偏安一隅,東方各國的兼併戰爭對其影響很小。當其他小國處在大國夾縫中而被逐漸吞併,偏遠的秦國則能躲過大國的注意力,並憑藉函谷關天險抵禦東方各國的進攻。但秦國的偏遠又是有限度的,他仍是處在黃河流域的諸侯國,所以當各國先後變法圖強時,這股改革之風也刮到了秦國。相比更加偏遠的巴蜀之地,秦國既能及時接受到東方的先進文化,又不至於完全隔絕,憑藉關中平原也能夠發展生產,地理條件得天獨厚。

楚國則由於面積廣大,戰爭中迴旋餘地充足,但受位置偏南的影響,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它始終是大國,但從未成為最強國。同樣由於距中原稍遠,楚國發展出有所區別的文化,尤以屈原為代表,楚國的詩歌、語言、風俗都與中原有明顯區別。

趙國北部與遊牧民族接壤,南部則屬於中原核心區,所以它後來能發展出胡服騎射,是戰國中最先想到借鑒胡人作戰優勢的國家。趙武靈王改革需要巨大的魄力,但如果他地處南方,也絕想不出這樣的主意。

齊、秦、楚、趙(晉)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先後成為強大的國家,稱雄一時,秦國最終統一天下,這絕不是偶然,地理位置可以說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反面例子則是魏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曾經強盛一時,但它四面出擊,地處中原核心區,沒有安全的後防,結果戰敗後只能面臨不斷的宰割,而不能像秦國那樣閉關自守,以圖東山再起。魏國失去了一次機會,就永遠失去了強大的機會。

我認為地理條件對於國家命運至關重要,是先天的優勢或劣勢,儘管人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作為人自身往往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將歷史的時間軸拉得足夠長,以千年、百年的高度去觀察,你會發現人的作用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大。


打仗打的就是錢。在秦始皇爺爺的爺爺秦惠文王即位之前,除韓國外,各國之間連軍徵戰,勢均力敵。秦國雖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力日益強盛,但與六國相比並非是壓倒性的超級大國。秦惠文王即位後,南下徵蜀,打下大片疆域。秦國後繼君王,勵精圖治,修都江堰,使蜀地變成天然糧倉;建鄭國渠,使關中平原成為沃土。原來的秦國地處西北偏隅,如今坐擁富庶之地,國家空前強盛。對比秦國與同時期其它國家地理可謂大相徑庭:首先是土地產出高。秦國國土地處於河道上游,農業灌溉用水可以優先保障。地處亞熱帶,暖溫帶,受秦嶺庇佑,無颱風,寒流少,農業氣象條件好,糧食容易高產、穩產。就像現在的俄羅斯國土遼闊,糧食產量還不如東南亞小國泰國、馬來西亞。其次是邊境與多國接壤。秦國想打誰,就打誰,國力弱的就要乖乖交保護費,割讓城池。當時的齊國強盛卻不思西進,楚國靠天然屏障拒守,趙國雖有抗衡但國力不可持續,韓魏燕國力太過弱小。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策略,依靠強大國力,勢如破竹,各個擊破,可以說,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必然,地理位置優勢是重要原因之一。


春秋時國力相對嬌弱,打仗規模較小,戰爭主要爭奪城市為主,對周邊對農耕影響較小,一個小範圍的改革就可能強大一個國家。到了戰果時期,隨著鐵器使用的推廣,戰爭規模擴大,戰爭對人口的佔用和消耗越來越大,而古代農業社會,人口是絕對的第一國力,東方很多國家國土上長年戰爭,人口消耗不說請,還無法耕種,秦國有了巴蜀大後方,又偏居西部,加上政策對頭,國力經過前幾代國君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所以,地理割據很大的影響了國家的命運,當然,其他因素也有很多,缺一不可


羣雄逐鹿,諸侯爭霸,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願看到的,它嚴重地削弱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地位,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