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调的心学微刊

  来源:竹火

  作者:阿火

  原标题:想太多,是病,得治啊!

  不得不说,人心真的是非常难懂的一个东西。

  不光别人的心不好懂,老实说我们自己的心,我们也时常搞不明白。

  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就如同一个电影放映机,我们专注做事的时候,便如同设置好了播放目录,心会按照我们的设置去放映,而当我们不去设置它的时候,它便会随机播放。

  确实,只要我们没有专注的进行思考,我们的心便会不自觉的产生很多琐碎的念头,它们杂乱无章,难以控制。

  比如我们有时会不自觉的脑补出我们被别人追尾而怒火冲天的场景;我们被企业辞退,生活窘迫的凄惨场景;或是我们向喜欢的女孩表白却被拒绝的场景等等。

  这种杂乱无章的虚拟片段似乎会不断的出现在我们脑海中,很多时候这种情况让我们非常的烦恼,因为它们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真实感受,波动我们的情绪,分散我们的精力,甚至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比如,当我们准备去见一个企业负责人谈判的时候,见面前我们很可能会产生很多想法,例如这个人人品如何呢?如果他完全不给面子我会不会因此而下不来台丢人呢?这么大企业的领导肯定非常强势吧?

  这种先入为主的杂念,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真实判断,因为我们担心对方强势,我们在见面后很可能会不自觉的按照对待强势人的态度去对待他;因为害怕对方不给面子,我们可能会没有勇气提出更多自己的要求等等。这类心态会严重影响了我们自身的形象塑造,进而影响我们正常的沟通。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平均每天会产生7万多个念头,这种念头没有预兆,难以控制,它们时刻随机的闪过我们脑海,这些念头有些来自于我们接触的真实世界,有些来自于我们的深层记忆,而有些却难寻源头,仿佛凭空生出。

  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念头,我们称之为:妄念。

  其实说到底,妄念,就是一种我们会不自觉产生的不切实际且毫无意义的想法。

  那我们该如何克服妄念的烦恼呢?

  我们要知道,要想根除得一个病症,须得先寻的其病根,妄念既是心中所来,那我们就得到心中去解。

  阳明先生曾提到了一个经典的理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物”的物,便是致知格物的物,故而物也就是事,所以“心外无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心外无事。

  当年阳明先生南游,一友指岩中花树问阳明先生说:“先生说心外无物,那这朵花自开在山间,有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阳明先生回答道:汝未看到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意思就是你没看到这朵花,这朵花的颜色你就不知道,当你看到它以后,你才知道了这朵花的颜色,所以这朵花自然不在你的心外。

  其实很多人曾因此段对话而诟病阳明先生是唯心主义者,说阳明心学乃是唯心主义学说。

  但是但凡说出此话的人,绝对没有深刻的领悟心学的真谛,阳明先生所谓“心外无物”所指的并非是心外没有事物,而是心外的事物是你感知不到的,感知不到的事物则对你自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比如那朵花,你没看到那朵花,你就不知道它什么样子,而当你看到它的娇艳,顿时心生爱意,于是这朵花对你产生了意义,它使你愉悦,故而心中也就有了这朵花。

  而这朵花,从始至终都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你没有看到这朵花,这朵花就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心学并非唯心主义学说,而阳明先生也并非唯心主义者。

  阳明先生这一“心外无物”的理论,恰恰是妄念之症的一剂良方。

  我们要明白,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和发展,而只有我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物,才是真正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应该用心去应对,而对于我们没有亲自感知的事情,我们要学会不让其入心。

  其实做到“心外无物”说难不难,说简单也未必简单,关键在于我们要从克服生活中每一个妄念做起,不断修炼,正所谓:事来了随事而应,无事时存心养性。

  比如我们职场中人,平时工作的时候,时刻监督自己的内心,一旦妄念诞生便提醒自己:我在工作,对于需要提前谋划的事情,无事的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想清,想清之后便告诉自己思考结束,不再允许相关念头再次出现在脑海中。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这叫做:专注力。

  曾经有人问一个得道高僧说:“师傅得道前在做什么呢?”

  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

  “即使如此,何以得道呢?”

  高僧道:“得道前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饭就是做饭。”

  其实,克服妄念便是这个道理了,我们时常忙于快节奏和高压的生活中,心总是乱的,很少静坐去认真的打理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杂乱的生活片段时刻化为妄念烦扰着我们的心。

  所以想要克服妄念的影响,则必须要静心。

  我们的头发如果疏于管理,便会散乱打结,而如果我们每日好好的对其进行清洗梳理,那头发便会变得清爽顺畅。

  心也是一样,之所以心中烦乱,妄念丛生,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管理我们的内心,任由外物侵染私欲滋生,久而久之我们便无法控制妄念的泛滥,心中自然烦乱。

  所以我们从每天每刻每件事开始,有事的时候,专注于事,同时紧盯内心,妄念一起便提醒自己正在做事,私欲一起便将其格去,时刻监督自己的念头,不让内心左右摇摆。而无事时静坐思考,把问题想清楚后便克制内心不再去想。

  正如想要获得强壮的体魄需要通过长久的健身一样,通过修行获得一颗清澈透明的心也是一个慢功夫,没有人可以做到一蹴而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中妄念非一日之烦,故而欲去妄念之根,必长久坚持修行,时刻不忘对内心的打理,久而久之,我们的心才会渐渐变得条理清晰,遇事不乱,专注力也会不断提高。

  要记住,事便是心,心便是事,心顺了,事自然也就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