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幾個生活中的場景,你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覺?

小朋友正在觀察一片葉子被風吹到水塘里,在水面漂起來,被風吹著搖搖晃晃地動著。他的媽媽在旁邊催促著:「別看了,趕快走,前面就到滑梯啦,快去玩吧。」

小朋友在看水上漂動的葉子。他的媽媽在旁邊解釋「這就叫浮力」,並且解釋了一些浮力的原理。

小朋友在看水面上的葉子,媽媽在旁邊問他「你覺得為什麼葉子會飄起來呢?」 小朋友回答:「葉子比較輕。」 媽媽又問他:「為什麼重量輕就會飄起來啊?」 小朋友想了一會兒,開始把各種羽毛、石頭和樹枝往水裡面放。

孩子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每時每刻都在不停探索和思考著。孩子探索周圍的出發點是為了理解這個世界,想知道所有東西是怎麼工作的。在我的觀察中,很小的孩子就能夠將自己看到的新現象和以前體驗聯繫在一起,對事物如何運轉產生自己的理論。有一段時間家裡小孩經常問我:信號是什麼東西?我跟他簡單的解釋了一下信號是什麼。他突然問我,媽媽,信號也像電一樣工作嗎?

對周圍的探索是孩子們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其實我覺得,兒童思維方式不一定需要課程去培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把設計思維方式貫穿於玩耍裡面,而設計思維的第一步就是感受和觀察。


怎麼做?摸一摸

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Sensortimotor, preoperational, concrete operation, formal operation):在感知運動階段,大概兩歲之前,小寶寶們通過感官跟大運動的體驗來感知事物。在前運算階段,孩子們開始理解一些標識、圖片、模型和詞語,來代表具象的物體,這是「為什麼」問得最多的一個階段。在具體運算階段,大概7歲到11歲之間,邏輯思維已經開始形成了。之後到了形式運算階段,孩子們的思維變得更有邏輯性和抽象性,抽象思維是這個階段重要的形成。

所以在早期幼兒階段,感官、視覺、語言和運動這些具體的具象方式,是最好的帶領孩子們了解世界的方法。

我們給小寶寶什麼東西他都會往嘴巴裡面放,聽聞、觸覺和味覺就是小寶寶們感受世界的方法。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感官刺激來幫助小朋友探索。比如,玩泡泡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小寶寶看泡泡的顏色,並且觸摸泡泡。

大一點的孩子擁有更強的理解能力,也可以開始使用工具了,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觀察泡泡,比如說風吹過泡泡會飄起來,觸摸時候泡泡會破掉,然後我們可以用不同形狀工具吹出不一樣的泡泡。在玩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用一些容易理解的詞語來形容泡泡--高低、漂浮、速度、透明、五彩等等,將物理的基本概念用故事的方式貫穿在內。

再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動手做工具,比如說用樹枝、鐵圈或者帶毛刷的圈子做一個環,變成自己做的肥皂泡泡棒。或者自己調製泡泡水,實驗得出怎樣的配方能夠吹出最大的泡泡。然後我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把製作泡泡過程的記錄下來,讓他們把過程表述出。

怎麼做?問一問

當小朋友看到新事物的時候,特別是三四歲的小朋友,會問非常多"為什麼"。家長都有過被「10萬個為什麼」問到抓狂的時候。

不過,發展設計思維的第二個階段就是鼓勵孩子問問題。當然並不是簡單針對孩子們的"為什麼"給出答案,而是幫助孩子學習問什麼問題,怎麼提問。

我認為提問也是一門學問。在設計研究工作中,如何問出合適的問題,決定了能否從用戶那裡得到有深度的洞悉,才能最後獲取有用的研究結論。如何提問也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找出合適的方法。

在鼓勵孩子提問的過程中,有幾個值得家長注意的方法:

  • 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我們需要盡量給予表揚,告訴他「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你真有探索精神!」

  • 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孩子提問的時候,就算我們不知道答案也可以表示沒關係,不知道答案也不會丟面子。如果家長回答不出來,可以表示「爸爸/媽媽也不是很清楚,這樣吧,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剛好能利用這個機會告訴孩子們:在不懂的時候可以利用專家、書籍、字典、網路等方法搜索到信息。

  • 反問孩子:當孩子們問「為什麼」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反問他。反問的目的並不是想讓孩子說出答案,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反問來幫助孩子整理他們的思維過程。比如看到路上停了一輛車,孩子們問「為什麼車要停在路上?」我們可以反問孩子:「你覺得這輛車可能發生了什麼事,讓它開不了了?" 然後也可以接下去繼續討論話題,比如「為什麼這樣車子就動不了」 「還有其他什麼可能性」 等等。

  • 盡量不提供標準答案:有的時候我們忍不住想要告訴孩子一些我們認為的標準答案或者提問方法,但是經常這樣做的話,容易讓孩子思維定勢。如果小朋友們不知道怎麼提問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的問題不一定要跟爸爸/媽媽的問題是一樣的,你可以說出你所有想問的」。如果他還表示有困難的話,我們可以幫助他,「你可以問是什麼?什麼時候?或者怎麼樣?發生了什麼?」

  • 盡量問開放式問題:唯一答案也容易讓孩子們產生依賴性思維。小朋友們可能會認為世界上的答案只有黑跟白,或者1和0。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遇到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回答,所以我們要盡量學會問孩子們開放式問題,也讓孩子們學會這樣提問,多產生開放式的溝通。

  • 跟在問題之後的問題:在小朋友們問完一個問題之後,我們可以跟著他的問題問下去,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小朋友們對事物加深理解。但是這個辦法也不能多用,多用的話怕引起孩子們反感。當我們碰到一個新話題或者新事物,想要得到深層次的理解,或者深層次的討論的時候可以使用。

根據孩子認知階段問問題

利用提問來幫助孩子們整理思維過程也需要因人而異,根據孩子的思維階段和自身習慣做出調整。布魯姆將人的認知過程分為了六個階段,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這六個階段是一個遞進性的過程。我們都需要記知識並加以理解,才能夠對它進行應用和分析,最後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才有自己的創造,也就是我們說的創新。

更多有關兒童設計思維的文章請看公眾號:南說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