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后選擇光緒帝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繼任皇帝,並同時由載灃攝政任攝政王。11月15日,僅僅一天之後,慈禧太后也駕鶴西去。

所以,短短几天的時間裡面,載灃就成為了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載灃當時多大呢?25歲,這個年紀擱現在,很多人還沒有出校園呢。但是載灃已經坐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

載灃掌權後,先是建立了自己的領導班子,任命其弟載濤為陸軍大臣,載洵為海軍大臣,並聯合良弼、鐵良等滿洲親貴共同抵制袁世凱北洋系的影響。

載灃也是有他的救國路線的,他也清楚的意識到當時的清王朝已經搖搖欲墜。所以,載灃的救國之路從集權開始,先是將北洋軍四鎮的統帥權收歸陸軍部,然後剝奪了袁世凱的權力,令其回籍賦閑。

同時,載灃對於朝野中的留學生也加以重用,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當時許多留日學生成為了親貴們的參謀,比如汪榮寶,章宗祥等等。

鐵路是當時的國家財政的命脈,而此前的鐵路多由民間商人辦理,大多處於虧損狀態,載灃因此想將鐵路收歸國有,不過此舉引起了民間的極大反彈,著名的保路運動即是這樣發動起來的。

改革是一把雙刃劍,載灃的改革引起了朝野、民間的極大不滿,即使在皇室內部,載灃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所以,武昌起義的爆發宣告了載灃的改革的失敗,而這場失敗也導致了清王朝的滅亡。


載灃哪裡有什麼救國之道,他的那點小心思根本到不了家國天下的級別。

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次子,光緒皇帝的弟弟。奕譞去世後他襲爵,1908年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後離世,他的兒子溥儀繼位,他本人被封為監國攝政王。

清朝歷史上攝政監國的王公一共有三位,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恭親王奕訢和小醇親王載灃。只不過名號不一樣,多爾袞是皇叔父和皇父攝政王,奕訢是議政王,只有載灃比較直白,監國攝政王。

攝政王這個頭銜實際上不吉利,因為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多爾袞最後被鞭屍的下場。辛酉政變成功後論功行賞,談到應該給恭親王一個什麼名義時,大多數人也是提議攝政王。但文祥和奕訢本人都強烈反對,就是想到了多爾袞,最後確定為議政王。但奕訢這個議政王特別短命,只當了兩年就因為蔡壽祺的一紙彈劾而收回。慈禧死的時候太倉促了,在確定由載灃監國時她沒有與任何人商量,更沒有漢大臣參與期間。慈禧臨終囑託時是夜間,身邊承旨的人不敢亂出主意,她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就有了監國攝政王。

載灃與他的父親老醇王奕譞很像。奕譞這個人論才華和能力比他的四哥咸豐皇帝奕詝和六哥恭親王奕訢差的很遠,但比他的五哥惇親王奕誴要強很多。他的特點是勤勉、謹飭、忠厚,有點膽小,但志大才疏。他一輩子給慈禧當槍使,除了姻親關係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聽話,便於控制。

但他的家教不錯,在教育子女方面比奕誴和奕訢都好。他的那個著名的「家大業大禍也大」的家教座右銘至今都被廣大家長奉為經典。載灃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雖然不喜讀書,沒什麼學問,但也沒有成為紈絝,是咸豐皇帝的子侄中比較出色的。

1900年庚子之亂,德國公使克林德在王府井大街遇害,《辛丑條約》里規定必須由親王級別出面謝罪。慈禧派載灃赴德向德皇謝罪,那時他只有19歲。載灃在德國的表現有禮有節,拒絕了德國要他下跪的要求,給清廷掙了臉面,又獲得德國皇室的尊重,所以在他滿洲親貴中很有威信。

平心而論,這事沒有什麼了不起。德國當時經歷了新教改革和工業革命,根本不把下跪當回事,因為克林德是親王,又無辜死在亂兵手裡,他們就想刁難一下慈禧太后。但當時的清廷沒有平等外交的概念,在滿洲親貴心裡,不是你給我下跪就是我給你下跪,遇到一個敢於不給德皇下跪的載灃,他們當英雄一般崇拜。

由此,那班滿洲親貴子弟就簇擁著他,載灃也儼然領袖群倫。當時庚子之亂雖然鬧騰得差點亡國,但親貴心中仍然是憤憤不平,大清的江山是滿洲的,也是八旗的,可如今大權全都落在漢人手裡了,這都是肅順和恭親王奕訢縱容漢人的結果,現在有了機會滿人為什麼不重新崛起。

恰逢同光以來的名臣漸次凋零,曾左李都辭世了,剩下的重臣中袁世凱被第一時間攆回洹上釣魚去了,而張之洞則垂垂老矣。於是一班親貴子弟蠢蠢欲動,企圖重現滿人入關時的榮光。其核心人物是宗室良弼、北洋新軍出身的鐵良等人,而肅親王耆善、小恭王溥偉則搖旗吶喊。他們的政治主張就是反對立憲,重振君權。為此,他們排斥漢大臣,反對維新和改革,是清廷中的極端頑固派。世人稱他們為宗社黨。

(圖為載灃的中央軍委,其中只有一個是漢人)

載灃攝政當國,就是與這幫宗社黨搞在一起去,成為宗社黨最大的護法。他把宗社黨成員安插到各個要害崗位,尤其是抓軍權。無奈這班親貴子弟都不大成器,說起來頭頭是道,幹起來草包廢物。而且,他們並不真的有什麼救國圖存的理想,照樣以權謀私。而且膽小如鼠,一個炸彈就讓他們魂飛魄散。辛亥革命爆發時,面對來勢洶洶的革命軍,他們一籌莫展。

載灃監國只有短短的三年,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退位。可以說載灃監國攝政是失敗的,但公平地說這不是他的責任,清末的大變局之下,玉石俱焚,泥沙俱下,載灃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作為一個政治家,載灃除了堅守親貴掌權之外,沒什麼主見。他少不更事,膽小,甚至有時連隆裕太后和宮裡其他太妃都搞不定。他的學養、資望、手腕、眼界等都遠不能應付清末改朝換代那樣複雜的局面。但他不失忠厚和謹飭,在清室退位以後,他不作惡,也不與宗社黨同流合污,更沒有參與溥儀在滿洲的活動。

清廷垮台,不能說是載灃之敗。


首先,還是『屁股決定腦袋』,作為封建舊貴族,始終不可能捨棄自身的利益,更不可能推翻自己!

西方的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是國王和皇帝都可以被議會處死的!僅憑這一點,滿清貴族就不會同意!

其次,當時的清朝看到的落後是片面的,無論是思想、技術還是心態和人才儲備都不夠,無法真正在中國開始進步的改革

再次,當時世界正處於資本主義權勢更迭動蕩的年代,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要維護自己利益,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要打擊潛在對手,敵眾且強,自身底蘊不足,很難成功!

最後,階級革命基本上沒有自上而下的!哪怕是西方,這是從底層開始推進,最終取代就的制度的革命!

英國殺了國王的!法國甚至現在皇族都沒了!德國的皇室……告訴我在哪?!

剩餘的歐洲所謂國王女皇,誰還有權力?!

所以,不要寄希望於當權者自動改變自己的地位,這不現實!

這是客觀規律……國外如此,中國也會如此!


滿清早點亡早解脫還能有個好命,要是晚點滅亡。和俄羅斯,土耳其一樣的命運。更慘。至少清末新政還給人留下了個稍微好些的印象。


國內亂黨國外勢力勾結,可憐的永遠是百姓!


大勢已去,已經倒塌的房子不可能再住人,只能重建,不大亂不足以救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