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裏的青石板彷彿還殘留着舊時氣息,偶爾聽見的夏日蟬鳴也像是老書裏纔有的安逸情節。培田古村裏每一個建築所用的精湛工藝,似乎都在訴說着昨日輝煌,而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卻又是如此令人親近。

  醬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 羊城晚報記者 鄭紫薇

  然而,這一旁落,似乎來得恰到好處,讓今日之我們既可以感受到她昔日的繁華,又得以一發歷史滄桑的感慨。同行的朋友告訴我,倘若不是這一旁落,在此後的歷史劫難中,培田古村恐怕很難全身而存。不禁想到,多少的村落建築,在時代的風雨中被無情摧毀,令人扼腕,而培田村何以能歷經數百年完好如今?或許,該登場時登場,該謝幕時謝幕,正是培田吳氏的生存智慧。

  在平時,這份約束也許並不顯在,只是默默地被遵循,但在關鍵時刻,卻可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是宗族的力量,是文化的制衡,在每一個人心中種下敬畏,從而使得無論何種情境下,都不至於爲所欲爲。更可能,是這份來自於宗族的凝聚力,保證了古村在歷史的風雲變幻中逃過一場場劫難。

  一條千米古道蜿蜒於村中,且有水圳相伴,穿街過巷,直通各戶。圳水清澈而豐,激激而聲,自有村落之初,一直流到今,賦予了村子水樣的靈性。據村民說,水圳是村落的自來水工程,爲全村人用水服務,早上8點前用來取作飲用,淘米洗菜,8點後才能用來洗衣服等。這樣的約定俗成,就像血液流淌在身體中,自然而然,內化於心,誰會去違背?

  順着古道前行,擡頭見一牆擋住了去路,右側便是容膝居。“容膝”名出“樓高可採星,屋小堪容膝”聯語(當地官宣材料誤此爲李白詩句),用的是《列女傳·陳仲子妻》之典:“夫結駟連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過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懷楚國之憂,其可乎!”大意是做人須安分守己,安身立命是也。

  如今培田保存最完整的一幢房屋,就是這裏最重要的名人吳拔禎的故居——進士第。吳拔禎,光緒年間御前三品銜藍翎侍衛,內廷行走。族人對其有極高評價,譽爲“言行不苟,可爲完人”。庭院不大,也不規則,大門朝北,中軸線則坐西朝東,且左右兩邊橫屋不對稱設置,完全是根據地形條件佈置的。

  來源| 《羊城晚報》2019年03月14日A14版

  文字 | 陳橋生

  圖片 |視覺中國

  編輯 | 大方、夏欣逸(實習)

  校對 | 姜雪媛

  審覈 | 岑傑昌

  簽發 | 陳春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