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要求,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離全球城市還有多遠?怎樣才能打造具有中國氣派的全球城市?這些問題都需要上海來思考和回答。

  雖然城市在農耕文明時期就已誕生,但人類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則開始於250年前的工業革命。先是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和殖民統治在成就“日不落帝國”的同時成就了全球城市——倫敦,後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主戰場歐洲遭受重創,坐收“漁翁之利”的美國趁勢崛起,世界經濟重心由此自英國轉到了美國,隨後紐約也相應發展成爲全球城市。20世紀60年代以後,以日本經濟崛起爲開端,加上亞洲“四小龍”的騰飛,世界經濟重心開始向亞太地區傾斜,進而帶動了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全球城市的迅猛發展。由此可見,世界經濟重心在哪裏,哪裏就會誕生全球城市。

  2018年,中國GDP已超90萬億元,無論是貿易量還是消費量在全球的佔比都舉足輕重,中國正一步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此背景下,建設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全球城市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隨着世界經濟重心的東移,中國的崛起和對全球化的引領,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將會出現新的全球城市。上海作爲擁有開放基因和傳統的城市,歷經40年改革開放,具備了高能級的總部集聚、戰略性全球平臺等基本條件,最有條件發展爲比肩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的全球城市,但仍存在一些有可能妨礙其建設全球城市的現實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首先是上海產業的增長替代問題。依靠資源開發、土地擴容、擴大規模等粗獷式手段帶動發展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當傳統製造業被逐步剝離,現代服務業又未能填補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就業、產值等多方面缺口,即便上海並不缺乏新技術和新業態,但如何將新技術產業化、新業態模式化依舊缺乏突破路徑。

  其次是上海的城市功能與空間錯配問題。目前上海發展最快、城市建設最集中的始終是中心城區,最高端的服務業也同樣集中於城市中心最核心的區域,相比之下,郊區縣的發展相對落後,城市整體發展不均衡,城市功能和空間錯配問題嚴重。

  再其次是上海與周邊城市的連通問題。目前,東京等全球城市都已形成以自己爲核心的都市圈,範圍超過了核心城市的行政管轄邊界,並用網絡狀的軌道交通線路將自己與周邊其他中小城市“無縫”連接。相比之下,“上海都市圈”的規劃和建設落後於紐約、東京、倫敦等全球城市爲核心的都市圈,還需要下很大功夫改進。

  最後是上海在區域一體化的角色功能問題。自從1982年提出“以上海爲中心建立長三角經濟圈”開始,上海就長期佔據產業分工的高端,但現如今上海龍頭的地位碰上了前所未有的難堪:上海經濟規模佔長三角比重呈逐年削減之勢,周邊等反倒加速崛起。加之信息經濟時代來臨,進一步瓦解了上海的龍頭地位,如杭州因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有望變成新的無形樞紐城市,挑戰上海這個有形的區域樞紐。

  從一定意義而言,上述四大現實問題橫亙在上海城市發展的半道上,導致了上海與全球城市間存在很大距離。從根本而言,全球城市的本質是超級樞紐,它們幾乎都佔據了交通樞紐的“地利”,不僅如此,還左擁經濟中心、右抱金融中心,不僅是跨國企業總部的集聚地,更像中央處理器那樣是全球信息中樞。當信息、資本、物流乃至城市都從一個個節點連接形成一張張網絡,不論是自然生成的江河網絡,還是人爲造就的信息網絡,都將在利益驅動和偏好依附下產生內外鏈接。鑑於此,上海要成爲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須先成爲超級樞紐,這樣才能成爲資源高地,產生馬太效應,虹吸周邊節點,引領其他節點,具體而言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建設互聯互通、高效融合的超級交通樞紐。從現有條件看,上海幾乎囊括公路、軌交、高速公路、高鐵、飛機、港口、磁懸浮等所有交通工具和樞紐節點。2035年前,上海需形成國際(含國家級)樞紐—區域樞紐—城市樞紐的樞紐體系,建設浦東樞紐、虹橋樞紐和洋山深水港區國際級樞紐,進一步鞏固提升上海亞太地區門戶樞紐的地位。從長三角一體化來看,“三省一市”將全面打通省際斷頭路,推動長三角的高鐵網絡融合,形成以上海爲中心的“0.5至3小時”高鐵都市圈,完善城市物流格局,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灣爲主、滬寧、滬杭爲輔的物流通道佈局。

  二是發展上海新品牌產業——會議與會展。自2002年世博會申辦成功,上海的會展經濟就進入了“加速跑”時代。根據《上海市建設國際會展之都專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到2020年,上海年展覽總規模將達2000萬平方米,年舉辦規模在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會50個,進入國際展覽業協會的機構數量達到35家以上,國際展面積佔比達到80%。除此之外,上海還要進一步提升會展業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展會的貿易平臺和風向標作用以及會展業的貿易促進功能、消費引領功能等。

  三是建設聚才匯智的科創中心,成爲科創策源地。創新創意來自個體,關鍵在人才,從這個視角來看,創新城市就是把單兵作戰的創新創意個體轉換爲集羣。因此,上海需聚才匯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科技創新的前瞻佈局和融通發展,努力成爲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同時,還應積極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協同創新,提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與競爭的話語權,構建全球創新網絡重要樞紐。上海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強化基礎研究的厚度,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提升成果轉換效率,要儘快將創新策源能力落實到現代產業集羣和創新企業集羣上。

  四是打造服務實體、影響全球的資本金融中心。上海在現有金融優勢基礎上,需一手抓金融的未來,在大力發展科技金融、適度發展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積極爲服務實體,一手抓國際影響力,從市場創新到定價權爭奪,強化上海對世界的金融影響力。這意味上海將走金融資本化、資本基金化、基金股權化的道路,各行各業都面臨資本加速器的使用和界面處理問題。

  五是加強法治建設,改善上海營商環境。超級樞紐的核心之一是超一流的營商環境,而超一流營商環境的基礎是高標準的法治化、市場化,其前提是法律與政策的國際化、開放性、兼容性及透明度。對標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需要着眼於“讓法治成爲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上海可探索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適用的法律法規負面清單,率先培育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制度構建能力,進而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以此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作者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理性丨建設性丨參考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三里河路住建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