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立國如果從1038年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算起,到1227年末投降蒙古為止,首尾190年。如果上溯到拓跋思恭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夏州地方割據政權,則立國347年(881—1227年)。眾所周知,遼立國210年,金120年,宋320年。兩相比較,則西夏比遼、金和宋都長。在西北邊陲立國如此昌吉,往往為後世所驚嘆。西夏論疆域沒有宋、遼、金廣闊,論人力物力也不如宋、遼、金,立國卻能如此長久,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地形險要,宜農宜牧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上基本自給自足,是西夏賴以立國並能長期生存下去的物質條件。西夏統治的基本地區為河西走廊及黃河河套一帶。其境內,羣山環保,北有陰山與狼山,西有賀蘭山,西南有祁連山,東南有六盤山,黃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直貫其中。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更是依山帶水,形勢雄固。興州、靈州(今寧夏寧武)因農業發達,向有塞上江南的美稱。祁連山為天然牧場,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水利發達,水草豐美,向來為西夏的糧倉和良馬的產地,尤其是涼州,在經濟上特別重要。夏州(白城子)東南的橫山一帶,為西夏的精兵和軍糧的重要產地。這裡的党項羌兵戰鬥力最強,農業的興盛僅次於興州、靈州。西夏往往依靠這裡的羌兵堡寨同宋對壘。宜農宜牧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上的基本自給自足,同西夏立國的興盛和長久有著很大的關係。

西夏統治階級大膽選拔人才,注重人才的培養,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國家對內對外的職能,這是西夏興旺發達和立國長久的又一重要原因。西夏統治階級對人才的尊重和選拔,突出表現在景宗元昊統治時期。他為了建立強大的西夏王國,並使之迅速得到鞏固,也像他的祖父李繼遷一樣「曲廷儒士」,在統治境內大力招攬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特別注意招攬重用宋朝過來的失意知識分子、文臣武將。對於被俘的降官降將,不但不殺,反而如以禮遇,希望能為已用。這同宋朝的殺俘形成鮮明的對照。

在元昊大力招攬、禮遇、重用政策的感召下,一道有才能的文武知識分子,團結在元昊周圍,擔負著西夏中央和地方機構的各種要職。在一大批「主謀議者」的參謀下,確立了西夏官制和兵制以及其他典章制度,從而確立了立國規模,為西夏較長時期存在下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西夏大力興辦學校,發展科舉,為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縮小了漢族和党項族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提高了西夏國家文化水平,從而也就加強了西夏抗衡宋、遼、金的實力,延長了西夏的壽命。

西夏統治階級不斷在上層建築領域內進行革新,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則是西夏立國長久的根本原因。這主要表現在景宗元昊、崇宗乾順和仁宗仁孝時期。元昊為了適應封建生產關係剛剛建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上層建築領域內根據西夏的基本國情,進行了諸如確立官制和兵制,設立蕃宇學院和漢學院等方面的改革。元昊對官制的改革,充分體現了他的革新精神:第一,雖西夏官制多與宋同,但並非完全照搬。如宋和西夏都設有中書令,但宋主要是贈官,形同虛設,而西夏的中書令位在宰相之下,相當於副宰相。第二,在任命官吏方面,注意了蕃漢聯合統治的特點。在兵制方面,針對國情帶有氏族血緣色彩的党項部落兵制進行了一些革新。首先是軍隊來源擴大了。除了由党項羌組成外,還增加了漢人組成的軍隊。其次,兵種增加了,計有「擒生軍(戰爭中專門俘掠生口,計十萬人)」、「侍衛軍(由党項貴族子弟組成,帶有人質性質的輪番宿衛的軍隊,計五千人)」、「鐵鷂軍」(由驍勇之士精選組成,擔任最高統治者保衛工作的禁衛軍),等等。第三,軍隊之後機構健全了。在全國設立十二監軍司,在十二監軍司之上還新設立了一個總的軍事機構——翔慶軍。西夏經過兩次較大的變革,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它確立和鞏固了西夏的皇權,發展了社會經歷,調整了生產關係,使西夏的封建生產關係同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基本相適應。

党項羌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以及同境內其他各族友好相處,共同開發西北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西夏立國長久的又一重要原因。西夏的党項羌是一個歷史悠久和富有戰鬥精神的民族。他們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刻苦耐勞,堅持生產鬥爭,開發西北,發展社會經濟。他們樂於戰鬥,忠於職守,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由於西夏是個小國,人力物力,同宋、遼、金相比,處於劣勢,加上對外戰爭頻繁,因此,他們經常處於高度警惕的臨戰狀態,莊重自強,奮發向上。

民族政權林立,宋、遼、金在不同時期,互相攻伐,抵消實力,尤其是西夏的鄰邦宋朝,貌似強大,實則虛弱,內外交困,窮於應付,是西夏立國長久的外部原因。西夏立國時,在祖國大陸上,先後出現了眾多的民族政權,其東南是宋,其北和東北是契丹族的大遼,東北味女真族的建立的大金,西南有吐蕃,吐蕃的東南有大理,西方有於闐、龜茲、高昌等西域小國,北方有蒙古諸部。在眾多的民族政權中,舉足輕重互相抗衡者則為宋、遼、金和西夏。西夏先同北宋和遼鼎足而立,接著又同南宋和金鼎足而立。北宋在真宗景德元年「澶淵之盟」以前,同遼進行了多次戰爭,金在太祖阿骨打時,發動了大規模的對遼戰爭,此後,金對宋進行了長達110年之久的戰爭。這些曠日持久消耗戰的結果是,喫掉了大遼,滅亡了北宋,削弱了南宋和金,這對西夏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和鞏固,無疑也是一個外部的有力條件。

此外,西夏統治者還善於根據自己的實力及宋、遼、金的強弱形勢,決定聯合誰,孤立誰,打擊誰。即使對待已經確定的敵國,也往往是戰爭與和談兩手交替使用。如繼遷、元昊統治期間,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聯遼抗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但聯遼的結果,只能得到政治上的聲援,經濟上得不到好處,故有時又討好宋朝,希望得到它的「歲賜」。總之西夏統治者利用外力但不完全依賴外力,採取戰爭與和談兩手交替使用的靈活外交路線,對於延長西夏的壽命無疑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