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育齡夫婦不同程度受不孕症困擾,在中國,每100個新生兒中有2個得益於輔助生殖技術。

有着68年曆史的國際生殖協會聯盟(IFFS)首次在中國舉辦大會。

4月11日,第23屆國際生殖協會聯盟(IFFS)大會暨第五屆浦江生殖醫學論壇在上海開幕。全球70多個國家、3500多名中外專家學者相聚上海,就人類生殖健康、生殖衰老、生殖遺傳、輔助生殖技術、生殖幹細胞與基因工程、生殖倫理等話題開展熱烈討論。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健康司副司長宋莉致辭

大會爲期四天,此次大會是IFFS成立68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辦大會。

“近年來,中國生殖醫學的迅速發展驚豔了世界,不論是臨牀研究還是基礎研究,經常有卓越的學術成果轟動全球,讓我喫驚。所以IFFS選擇中國是必然的!上海是一座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大都市,是IFFS在中國的首選,我愛上海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 IFFS主席、大會共同主席、英國華威大學理查德·肯尼迪(Richard Kennedy)教授談到。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吳乾渝致辭

當前由於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等原因,人類生育能力總體呈下降趨勢,越來越多家庭面臨生育難題。世界衛生組織預測,繼心腦血管病和腫瘤之後,不孕不育將成爲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年齡是影響生育力的最主要生理因素之一。截至2018年底,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不孕不育率已經從30年前的1%-2%,攀升至目前的15%-20%,平均每8對夫婦中,就有一對夫婦存在不孕不育問題,且這一人羣還在不斷擴大。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致辭

近年來,全國普遍開展輔助生殖技術。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輔助生殖技術(ART)總計突破100萬個週期數,新生兒ART出生率達1%-2%,換言之,每100個新生兒中,有1-2個藉助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孩子。該比例已與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很接近。

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致辭

仁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執行主任孫贇教授稱,近年來,爲保障母嬰安全,在“國標”基礎上,上海還率先在國際上設立婦幼生命救治網,結合上海實際,並制訂《上海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上海的這份規範比國家的更嚴格,尤其是輔助生殖技術臨牀適應症的把握更嚴格,對機構的能力、人員管理更爲嚴謹。”孫贇教授介紹,仁濟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是上海市唯一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培訓基地,併成爲上海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質量控制中心掛靠單位,這也是上海爲規範全市輔助生殖質量的重要舉措。

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Joe Leigh Simpson致辭

雖然輔助生殖技術取得不少進展,與會專家們呼籲:減少不孕不育要重在預防,要做到適齡生育,從優生學來講,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是20-30歲,30歲以後優質卵子的數量會逐漸減少。要降低不避孕不育發生率: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育齡期人羣婚育觀念,關注青少年生殖健康,科學,提高人羣主動保護自我生殖功能的意識。對生命不同階段賦予不同的預防和保健服務,採取適宜的人羣防控策略,比如加強婚前檢查等等。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婦幼健康司副司長宋莉、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吳乾渝、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出席大會並致辭。大會由IFFS主席Richard Kennedy和IFFS祕書長山東大學副校長陳子江教授共同主持。中方大會主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代表中方主辦單位致歡迎詞。

據悉,1951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成立了國際生育協會(IFA),1968年第六屆世界大會上更名爲“國際生殖協會聯盟(IFFS)”,至今已有65個會員國家五萬多名會員,是最權威國際生殖醫學聯盟組織,也是WHO合作的非政府組織。IFFS每三年定期在不同國家召開一次,此次本次會議由國際生殖協會聯盟(IFFS)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聯合主辦。大會的召開進一步展現中國在生殖醫學領域基礎科研和臨牀診治水平。

媒體聚焦

攝影、編輯:葉佳琪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