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南京人來說,中華門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應天大街高架,中華門曾經叱吒風雲,把握着南京的交通命脈。

在位置上,它明明就在南京的中心地帶,見證老城南的歲月更迭。但很明顯如今的中華門已經不再耀眼,它像霧像雨又像風,永遠不真實地飄在秦淮河畔。

夾在雨花與河西中間的中華門,數十年來,即使外部的變化翻天覆地,它卻始終如一。在風雲變幻的南京城裏,它的不變,是特別的,也成爲了這兒的痛。

站在中華門地鐵站的露天站臺上,往東看是歷史感厚重的秦淮,往西看是現代感十足的河西,此時耳邊火車的鳴笛聲壓過了地鐵站裏的BGM,腳下的寧蕪鐵路生生把中華門割成了兩半。

在中華門,有很多人是依靠着鐵路而生活的。即使中華門火車站已經成爲歷史,鐵道邊上的一小片棚戶區依然屹立不倒。

鐵路、新樓房夾縫中殘存着幾戶矮矮的平房,鐵路新村不知道還能撐多久。和不遠處門西的老房子一樣,鐵路新村的房子老舊、昏暗、蜘蛛網一般的電線佈滿了天空,看上去十分危險。

但和門西不同的是,鐵道邊的房子沒有靈魂,徒留一身衰敗。

說實話,夾在大馬路和鐵軌中間過生活,並不舒適,每隔一陣隆隆駛過的火車站在屋裏都能感到一陣晃動。

也沒有乾淨的陽臺可以曬衣服,他們把被褥、牀單曬在車來車往的馬路邊。

由於家家戶戶都緊挨在一起,太陽稍微斜過去一點,家裏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一點光亮都沒有。

沉悶,黯淡,中華門唯一有活力的地方,可能只存在於街邊的麪館、炒飯店和肉夾饃店,別的老城南人是生活,中華門的人只是爲了活着。

這是住在中華門的人的痛。

在中華門火車站還存在的那些年,中華門無疑是南京最熱鬧的地方。

每天清晨,綠皮火車從各個城市開來,帶着一車人的欣喜在中華門緩緩進站。當一波人從出站口涌出的時候,火車站門口此起彼伏的“馬鞍山馬鞍山,差一位,上車就走”熱鬧非凡。

如今,快80歲的中華門火車站早已不再履行它客運的使命,這座樸素的小車站只剩寂寥。

售票廳外的廣場變成了停車場,出站口的大門緊緊關閉。

透過斑駁的鐵門朝裏看,月臺還在,鐵軌還在,指示標也在,人卻都不在了。

如今中華門這一段的寧蕪鐵路,主要作用是承載貨運功能,曾經的候車室、售票大廳如今都變成了物流集中地。

沒有人在乎這裏曾經有多繁華,只是偶爾有老南京人閒來無事還會聊聊這裏的過往。

這是曾經輝煌的中華門火車站的痛。

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曾是中華門引以爲傲的左膀右臂,然而如今還算活躍的,只剩下地鐵站了。

地鐵1號線呼嘯而過,捲起風,停在中華門地鐵站的露天站臺上,中華門的一切,是靜止的。

以中華門地鐵站爲圓心,越往外,小區越新、越豪華。距離中華門地鐵站最近的新小區,光走路都得20分鐘以上,電瓶車成了不少人坐地鐵前必須要搭的交通工具。

擠得滿滿當當的電瓶車,卻把盲道留了出來,方便人行走,這是這裏人的規則。

地鐵站出站口拉客的黑車司機依然日復一日的吆喝着“馬鞍山,馬鞍山”,只不過生意冷清,吆喝聲顯得有些無力。在15.5票價,車程18分鐘的今天,已經不會有人再跟人拼車回馬鞍山了。所以全城禁止的短途馬自達,在中華門還是有生意的。

曾經是寧漂一族聚集的中華門,如今已經被南站、南京站搶走了風頭,不過依然有人在這裏尋夢。

沿着應天大街一字排開的小門面房,大多是爲了來南京尋夢的外地人而服務的。小賣鋪、小飯店,幾分鐘,十幾塊錢就能吃上一頓熱乎飯,讓人得到暫時的依靠。

當然,地鐵站外也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絕頂美味。它們分別是南京最好吃的肉夾饃、幹挑和砂鍋。

賀記、江南春管着午飯,黑皮砂鍋管着晚飯和宵夜。排隊,自然是不可避免的飯前儀式。

中華門就是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再忙碌到了這兒都變成了偷閒。挨着馬路吃一頓午飯,環境雖然不是很好,但看着應天大街上川流不息的私家車,心裏居然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更別說滿眼都是曬在高架底下的被子了,要知道再往前看看,就是更具現代感的虹悅城了,如此強烈的對比,帶來了一股時空扭曲的錯覺。

時至中午,中華門地鐵站依然忙碌。來來往往的人在這裏進站、出站、換公交、騎電瓶車。

他們隨着車上了高架,他們可能要去河西,可能要去1865創意園,也可能要去大報恩寺。但唯一確定的是,他們不再願意爲了中華門而多停留一刻。

這是從不停歇的中華門地鐵站的痛。

你以爲的中華門只是地鐵站和火車站而已?不。

其實真正的中華門在飲馬橋,在雨花路,在大報恩寺,在明城牆,在中華門甕城,在老門西,也在老門東。

穿過雨花路長長的梧桐大道,歲月的滄桑厚重感迎面而來。大報恩寺在右手邊,每天遊客如雲。

左手邊卻是一片荒地,一棟還未拆除的老宅子佇立在那,顯得孤獨又可憐。

長幹橋跨過秦淮河,連着中華門甕城,雖然已經春天了,但秦淮燈會殘存的花燈還擺在城牆上,給灰暗的城牆增色不少。

正前方,有人從城牆下走過,也有人走進甕城,中華門就這麼敞開着,不爲所動。

歷史,纔是中華門的心。

大部分人看到秦淮河、大報恩寺和門東門西,並不能把它們與中華門扯上關係。

不過還好中華門也在努力緩解這種“痛”。應天大街和秦淮河中間夾着的這個角落,還是會保留中華門的“心”,歷史街區會有的,綠地公園會有的,遊船碼頭也會有的。那時的中華門,不再被隔絕開來。

或許三五年之後,或許更快,連着門西的這一塊會像老門東一樣成功變身,甚至更精彩,只要你願意給它時間,再等等它。

內容來源:南京生活研究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