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魾,俗稱:面瓜魚,因爲它的肌肉的顏色爲天然的黃色或橘紅色,煮熟後,肉質變爲金黃,色如南瓜,因此得名爲面瓜魚。其肉質風味獨特,深受普洱、版納、保山和河口等地百姓和旅遊者的喜愛。

  國內主產區:瀾滄江水系和薩爾溫江水系。其體型巨大,最大個體可達50公斤以上。想必很多人對這傢伙不會陌生了吧!它就是河中巨怪傑瑞米瓦德在印度北部尋找的吞人巨獸。我第一次見到巨魾的時候,我總覺得這傢伙地獄來的吧,怎麼長成這樣子。

  面瓜魚的皮膚棕栗色,身體流線形,頭大寬、嘴大、嘴脣邊上延伸出的兩根鬍鬚,像似兩把鐮刀樣子像個老頭,十分醜陋。並且它的頭部很長,這種前衝勢頭極其突出的造型表明了它兇猛掠食性動物的本質。要是你在深入瞭解一下,整個人都不好了!

  在河中巨怪中是這麼介紹面瓜魚的:“印度的恆河,乃爲世界宗教的第一聖河,信徒的家人會在其死後將屍體拋入河中,使其靈魂得到永生。而這源源不斷的人類屍體,竟就成爲了恆河中巨魾(面瓜魚)們的美餐。有研究指出這裏的巨魾長得比別的地方要大,就是因爲常年可以喫到營養豐富的人肉”。

  面瓜魚絕對是怪獸。它體長似鯊,皮厚肉緊,身子滑膩,鑽礁過石,潛水衝浪,速度如箭,嘴大牙利、強壯有力,是媒體談論的熱點,是許多極限釣魚者夢寐以求的神祕對手。它們出沒在深水急流、險潭裏,特別是水面急深處緩流的深潭裏多,憑釣處極難釣,但面瓜魚的頭和前軀特別粗大,性遲鈍,頗貪喫,水渾濁時昭然若揭的見餌便上鉤。

  過去魚很多,大魚也不少,四、五十斤一條的魚多的是,人們往往在月明江清的夜晚,打着手電到江邊淺水區照魚、砍魚,或是在農閒之時用網捕魚、用鉤釣魚。捕到的大面瓜魚,漁人用結實的尼龍繩將魚穿鰓鑽嘴拴牢,放入岸邊淺水裏。

  現在生活好了,人們品味提高了,上游修建大壩,江裏的大面瓜魚愈來愈少了。這魚在水下巖洞隱身,一般情況,很難捕到。前些年紅河下游的人,經常到我們這裏,只有拖網船打過,有目擊記錄的是48公斤! 也有當時糯扎渡電站截流的時候下游水位較低的時候有人用魚炮炸出來過。如今再想捕到四、五十斤的大魚已經不可能了!只能寄希望於通過人工養殖來保留這一原始魚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