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

慈懷為你讀的第一百八十二本書 來自慈懷讀書會 00:00 18:48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簡寧朗誦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

關於「突破舒適區」的說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走出舒適區,就是打破自己給自己設置的牆,它將會帶來人生的飛躍。

不過,很多說法似乎都只在強調突破舒適區的好處,對於如何走出舒適區卻避而不談,彷彿只要下定決心,咬咬牙,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跨越成功。

但實際上,如果你真正嘗試過,你可能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甚至很多人會半途而廢。

那麼,從下定決心到實現目標,從「道理我都懂」到「我也能做到」,這中間的鴻溝,我們該如何來跨越?

《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完美的解答。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安迪·莫林斯基。

他曾經被評選為2016年度最佳聲音。文章常發表於《經濟學人》 《財富》《金融時報》等雜誌。

《進化》是他潛心研究二十年,追蹤分析1000個案例之後的經典之作。你可以從書中的豐富案例和分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從中確立起屬於個人的突破方法。

在書中,作者列舉了豐富的事例,分析了阻礙我們突破舒適區的五個心理因素。然後介紹了突破舒適區的三大步驟,也就是堅定信念、定製化行動和提升清晰度。最後,還給出了詳實的行動方案。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位「舒適區研究第一人」是如何解答這個困擾著幾乎每個人的難題的:

突破舒適區是一種挑戰,我們每個人都要過心裡那道坎

為什麼我們難以突破舒適區?這個問題,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思考過。

作者提出,那是因為有五種普遍的心理因素在阻礙我們的腳步,也就是:真實性挑戰、魅力挑戰、能力挑戰、憤怒挑戰、道德挑戰。

比如,某個在老牌100強公司任職多年的高管,跳槽到創業公司後。他雖然知道自己應該走出舒適區,主動去適應新公司的年輕人文化、扁平式管理風格,但行動上卻進展甚微,為什麼?因為他遇到了「真實性挑戰」。

由於新公司要求他做出的改變,違背了高管內心的自我認知,也就是穩重、有權威、總攬全局的形象,以至於他在應對挑戰的時候,會感到很不真實,很陌生,很糟糕,甚至會產生「這不是我」的印象。內心抵觸,行動上自然就積極不起來。

  • 而魅力挑戰,則是當你改變慣常的行為習慣時,你擔憂別人會變得不喜歡你。

  • 能力挑戰,是當你接受新任務時,懷疑自己技能、知識不足,會把事情搞砸。

  • 憤怒挑戰,是指當你被迫改變行為時,可能會使你感到惱火、怨恨、不甘心。

  • 至於道德挑戰,則是指某些任務,你理智上知道絕對有必要,而情感上、道德上卻感到難以接受。

  • 這些因素,當然不是每次試圖突破舒適區都會齊齊現身。在你接受挑戰時,可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不過,哪怕是一個,也往往能夠弄得人心力交瘁,裹足不前。

    事實上,就本能來說,我們都是傾向於待在舒適區內的。面對舒適區外的任務,人類甚至動用了各種聰明才智來逃避。

    有些是一目了然的逃避,有些則是自欺欺人型的,比如拖延,或者看似努力實則敷衍,或者將屬於自己的責任推脫給他人來承擔等。

    這三點助你成功突破舒適區

    認識了阻礙我們突破的心理因素,接下來我們可以來開啟改變之旅了。為此,作者向我們提供了三大工具,也就是樹立信念、定製行動、提高清晰度。

  • 第一樣工具是樹立信念,也就是你走出舒適區的目標、動機、理由。

  • 舒適區外的體驗註定無法和舒適區內的安逸相比。

    所以你需要找到一個讓你堅信不疑的目標、信念,你相信這個目標是正當的、必要的、有益於自己或者有益於他人的,為此願意付出努力,忍受艱辛與痛苦。

    只有這樣,當你遇到挫折、壓力的時候,你才能夠堅忍不拔,毫不動搖,而非稍有風吹草動就落荒而逃。

    信念的來源有很多。美國的一位女性房地產大亨,很害怕公開講話,但她主動報名參加了一欄真人秀節目,因為她想要在男性主導的世界獲得更多認同。

    一個即將去某個智庫擔任主管的年輕女士,非常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勝任新工作,但她最終勇敢地接受了挑戰,因為她相信這個職位可以推動當地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這是她長期以來的追求。

    一個創業小公司的老闆,發現自己聘請來的好友表現糟糕,屢次給公司帶來嚴重損失,卻始終開不了口辭退。

    但最終她還是做了艱難的決定,因為她意識到,再這樣下去公司難以維持,就會殃及借錢給她創業的親朋好友以及跟她打天下的骨幹員工。

    無論你是想要出人頭地,想要證明自己,想要改變社會,想要改善他人處境,只要它是真正發自你內心,那它就是你改變的內在源頭,就是你的信念,它會帶給你正面硬扛難題的勇氣。

  • 第二種工具是定製化行動。

  • 條條道路通羅馬,而總有一條或者幾條,是更加適合你個人的,讓你走起來更順暢、更自在。

    你需要的,就是找出它們來。也就是說,根據你平時的作風與喜好,定製適合你個人的工作方式,讓你做出的改變最少、最自然、壓力最小。

    因為,即使理智上再怎麼認識到走出舒適區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情感上我們還是深知,這必然是一個艱難、充滿反覆和挫折的過程,也許還會持續很久。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時時想要逃跑。

    而定製化行動,則是在允許的條件下,儘可能讓自己的行動更貼合自己的個性,一次只做一個小小的改變,循序漸進,以此來減少來自內心的抵觸。

    例如,一個天生內向、害怕與人衝突的諮詢行業新人,發現要在公司里贏得他人尊重,就必須表現強勢,言辭激烈富有攻擊性,敢於當面否定、批駁他人意見。

    她無法接受這種咄咄逼人的作風,但是也不甘於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透明。所以她靈活應變,用另一種方式來強化自己話語權。

    同樣是質疑別人的觀點,她不是粗暴地打斷,而是溫和堅定地詢問:「你可以多講講為什麼這樣做嗎?」

    這種說法依然有質疑的作用,但不帶挑釁意味,她用起來就沒有什麼心理負擔,而且成效卓然。

    而另一位恐懼社交的環保顧問,需要不斷去開發新客戶,推銷自己的服務。但是他很討厭刻意去奉迎、討好陌生人,或者言不及義的閑聊。

    不過他對於學術會議很感興趣,於是他主動去各個行業會議上做演講,或者,如果沒有受邀正式發言,他會在問答環節提出一兩個高水準的問題,充分彰顯出他的專業度,給別人留下深刻印象,讓客戶主動來找他。

    這樣,他沒有太過偏離自己的本性,也獲得了商業上的回報。

    面對舒適區外的困境,每個人都可以開動腦筋,打造專屬於自己的攻克難關模式。

    亦步亦趨複製他人的成功道路,看似省心省力,實則可能水土不服,反而走彎路。

    下次,當你陷入僵局的時候,不妨試試根據自身特點,定製符合你習慣的語言方式,定製身體動作,定製場景,定製採取行動的時機,等等。

    通過這樣一些小小而獨特的改變,放鬆自我,找回對形勢的掌控力,逐漸學會在新的環境下靈活起舞。

  • 第三種工具是提升清晰度。

  • 什麼是清晰度?清晰度就是在你面臨舒適區挑戰時,能夠看清自己的能力、優劣勢和真實處境,不為一些歪曲的想法所蒙蔽,而作出錯誤的決策。

  • 缺乏清晰度的人,要麼會自欺欺人的找出種種理由來逃避新任務,而這種逃避在他人眼中一目了然。

  • 要麼,他們會在面對新挑戰時,用種種誇大的、扭曲的想法,抬高任務的難度,貶低自己能力,讓自己不戰而退。

  • 提升清晰度,就是打破思維誤區,能夠不偏不倚地評估任務的難度和可行性,從而積極、主動地採取行動。

    有很多途徑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清晰思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置身事外」。

    正所謂當局者迷,當我們能夠從困住自己的難題中抽離出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就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在與什麼做鬥爭。

    你可以試試,在面臨壓力和困難的時候,在言語上做一點小小的調整,改用第三人稱來指代自己,和自我對話。

    不要說:「我可以做到」,而是說,「莉莉,你可以做到」。

    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人稱轉換,或許你就會發現,原本因為身在局內而導致的自我懷疑、恐懼、焦慮都大大平息下來,你的心情慢慢平靜下來,你開始意識到,原來你對於現狀並非完全無能為力的。

    你也可以想像其他人會如何描述你自己目前的狀態,或者那些你信任或信任你的人是如何看待你的處境,從而來提升自己的清晰度。

    告訴自己「哦,他們並不這麼認為,他們相信我有這份能力」,也許就會帶給你內心強大的力量。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請信得過的師長、朋友來告訴你,他們對你的評價如何,他們是否認為你的妄自菲薄是正確的,這同樣有助於打破你思維局限的高牆,讓你跨出那關鍵的一步。

    最好的成長是構建並擴大自己的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走出舒適區的行為,讓我們獲得了新的技能。

    但是不要就此止步不前,我們需要趁熱打鐵,將新的技能變成自己的新優勢,新絕活,如此,原來的舒適區就得到了擴大,我們面對工作和生活,將會獲得更大的自由度和掌控力。

  •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新技能,就像學習踢球時反覆操練一個新技術一樣。

  • 切記,要把握好自己的練習強度,循序漸進,不要上來就挑戰大boss級難度。理想的難度是「踮踮腳就可以夠得著」。隨著時間緩步增加難度,每一級別之間保持適當的跨度。

    你也可以建立模擬場景來加以演練,熟悉你的新角色。

    比如你將要在上千人面前演講,那麼就可以先在幾十人的小場面下進行模擬練習,降低正式任務的衝擊力。

    而主動向外界做出一些小承諾,或採取一些先決行動,適當的給自己一些壓力,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策略,讓外界監督自己,逼迫自己克服貪圖安逸的本性,直面困難。

  • 第二,建立學習型思維模式。

  • 學習型思維模式是與固定型思維模式相對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如何看待錯誤。

  • 固定型思維認為,犯錯表明了個人性格或能力有缺陷,所以錯誤越多,對自己的否定越多,就越沮喪。

  • 而學習型思維則認為,錯誤是學習過程中必然的組成部分,是成功之母。只有這種思維的人,面對錯誤,反而會越挫越勇,繼續前行。

  • 顯而易見,面對舒適區外的挑戰,學習型思維模式才是我們的指路明燈。

    當你因為突破之旅受挫而感到沮喪的時候,學習型思維模式能幫助你正確地看待你的進展。我們可以把突破舒適區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完全逃避階段,考慮階段,嘗試階段,提煉階段,以及最後,到達享受階段。

    這就像進度條,當你能夠實時看到,你已經走了多遠,還需要走多遠,那麼對痛苦和壓力的忍耐力就會大大提高,你會更加善於給自己充電。

    此外,在突破的過程中,不要忽視來自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很少有人是始終獨自前行的,強如喬布斯,也是得益於他的導師羅伯特·弗里德蘭,改善了他早期孤僻的性格。

    他人的幫助對於我們突破舒適區至關重要,不單單是因為他們的鼓勵和指導,還因為他們給出了真誠又及時的反饋。

    當你走入認識誤區,當你獲得了微小的進步,當你不知不覺中退回舒適區,其他人的反饋都能幫你更好地認清形勢,把控方向。

    網上有句話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不過在我看來,時代並非真的那麼不留情面,捨棄人的時候也並非毫無預兆。

    至少,當你發現自己的舒適區越來越小,當你意識到自己有必要突破舒適區卻還在逃避的時候,你就該警惕,該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留在舒適區是人類的本能,而走出舒適區,則是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跟上潮流、笑傲風雲的必然選擇。

    當然,知易行難。即便本書提供的突破模型,已經大大降低了走出舒適區的難度,真的面對新挑戰的時候,個人還是難免會有猶疑,會有挫敗,會經歷忍耐與掙扎。

    這個時候,能支撐我們的,是發自內心的信念、目標。

    有內在的充沛的精神源泉,知道自己在為何而戰,知道自己距離終極目標越來越近,會幫助我們抗衡過程中的一切不適和困難。

    另外,你要相信,突破舒適區雖然艱難,但一旦你成功,你會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突破舒適區帶給你的,不單單是技能上或業績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態上的加成。

    或許你會發現,原本自己害怕的事情其實頗為有趣,甚至你開始樂在其中。

    就像沉默寡言的人走出舒適區就變得風趣幽默。你會發現,原來我們自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無能,那麼糟糕,走出舒適區後,我們能收穫整片藍天。

    最重要的,突破舒適區是一種良性循環,曾經的成功經驗會幫助你更好地認清自己,更有自信,也會更積極果斷地去面對下一次挑戰,去抵達下一次成功。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舒適區外,就是奇蹟之所在。走出舒適區,你將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聽了這麼些道理,你不想在自己身上試試,感受一下創造奇蹟的美好嗎?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八十二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jung hyeonk作品

    *文:流火,天生慢一拍、依然在尋找的逐夢人。相信生命本身即已是報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