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制勝關鍵?女兒的極限,兒子的陽光

大家都知道教育孩子其實是非常難的,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而這個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代表著人格健康、心理健康等等。好的父母會對孩子的教育做一番詳細地教育規劃,而做一份對於孩子的教育規劃並不比做如何管理一家中型公司的規劃簡單。

  為什麼我說教育孩子就如同管理一家中型公司一樣難呢? 因為只要是管理公司,或者其他任何機構,只要你作為管理者和人打交道,你就知道將你的理念灌輸給組織,通過人去實施,不可能靠簡答的口號。你需要告訴、監督下屬如何做(育才),你需要讓下屬遵守誠信、勤勞等道德(育理),你需要保持下屬有正常的身心健康,而不是給公司、團隊找各種麻煩(育人)。

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給予豐富的物質和基本的教育基礎,也不要再談什麼窮養富養了!這樣的教育觀實在是老掉牙了。一個孩子,她要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關於她的決定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別說孩子還太小,等她大了自然而然就會明白;也別說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世界觀......但是你要明白,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有一部分是他們最信任的人傳達的,家長有責任告知她,但僅僅是告知!孩子的整個人生無論她做什麼樣的決定,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不斷激勵和愛!所以教育無外乎就是六個字:告知、激勵和愛!不分男女!

  我認為真正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具備良好的品質,三觀端正,相互恩愛,盡量的陪伴孩子,多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能力,和孩子保持統一步調去學習去成長,讓孩子自己去理解傾聽和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多接觸人,富有的,貧窮的,與自己生活方式相同的和不同的,讓他看到這世界的方方面面,而後去學習和思考。或許有些層面是許多父母自己也未曾達到的,但我相信愛孩子的父母會最大能力地給予孩子、幫助孩子。因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儘力就好。

發佈於 2020-08-1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張景依聊育兒張景依聊育兒分享育兒經驗,讓育兒更簡單。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固執偏激?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想對所提問題中的「固執偏激」提一點我自己的想法,我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是比以前固執偏激了,而是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有更多的主見和想法,他們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信息量,是我們小時候信息量的幾何級倍數,就像b站上超火的五四青年節視頻《後浪》里說的,他們擁有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所以,我想提醒問主,也想提醒許許多多的家長,你們不要去抱怨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固執偏激,千萬不要有「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想法,在你面前的孩子,他擁有的明天,可能是我們創造不了、甚至都想不到的未來。

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

第一是教會孩子遇到事情做出決策與選擇時需要遵循的原則,什麼不能去做,什麼可以去做,什麼必須去做,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教會他,不能去偷竊、搶劫,可以去傾聽音樂享受美食,必須懂得基本的禮貌和禮儀,只有劃定了這樣的一個方框,孩子才會成長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我現在接觸到的許多年輕人,他們都很懂得分寸,知道什麼是禁區,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懂得與人相處之道,他們比我們這代人更懂得享受生活,更懂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年輕人變得固執偏激了,而有可能是我們因為太愛孩子了,變得太著急了,變得不理性了。

第二是陪伴孩子如何做好一件事情。引導孩子如何去做,陪著他去做,看著他去做,這是鍛煉孩子能力的三部曲。有很多的家長喜歡越俎代庖,什麼事都幫孩子做了,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鍛煉,最後變得眼高手低;有的家長不聞不問,什麼事都不管,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可能會在大的壓力面前自暴自棄。正確的教育方法,就應該是在早期的時候引導教育孩子自己思考如何去做事情,是一個老師的身份;之後陪著他去做事,是一個朋友的身份;最後看著他去做事,是一個放開手的旁觀者身份。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固執偏激?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想對所提問題中的「固執偏激」提一點我自己的想法,我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是比以前固執偏激了,而是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有更多的主見和想法,他們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信息量,是我們小時候信息量的幾何級倍數,就像b站上超火的五四青年節視頻《後浪》里說的,他們擁有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所以,我想提醒問主,也想提醒許許多多的家長,你們不要去抱怨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固執偏激,千萬不要有「一代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想法,在你面前的孩子,他擁有的明天,可能是我們創造不了、甚至都想不到的未來。

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

第一是教會孩子遇到事情做出決策與選擇時需要遵循的原則,什麼不能去做,什麼可以去做,什麼必須去做,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教會他,不能去偷竊、搶劫,可以去傾聽音樂享受美食,必須懂得基本的禮貌和禮儀,只有劃定了這樣的一個方框,孩子才會成長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我現在接觸到的許多年輕人,他們都很懂得分寸,知道什麼是禁區,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懂得與人相處之道,他們比我們這代人更懂得享受生活,更懂得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年輕人變得固執偏激了,而有可能是我們因為太愛孩子了,變得太著急了,變得不理性了。

第二是陪伴孩子如何做好一件事情。引導孩子如何去做,陪著他去做,看著他去做,這是鍛煉孩子能力的三部曲。有很多的家長喜歡越俎代庖,什麼事都幫孩子做了,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鍛煉,最後變得眼高手低;有的家長不聞不問,什麼事都不管,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可能會在大的壓力面前自暴自棄。正確的教育方法,就應該是在早期的時候引導教育孩子自己思考如何去做事情,是一個老師的身份;之後陪著他去做事,是一個朋友的身份;最後看著他去做事,是一個放開手的旁觀者身份。


謝邀。因為成長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現在的孩子大多比以前更早熟,也更有主見,單純地說教不僅達不到教育本意效果,反而會激發孩子的反感與叛逆心理。

很多人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溫聲教育",也就是盡量不要打罵孩子。但孩子還小,只和他講道理他未必會聽進去,做錯了事情的時候,批評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不過,批評也要講究方法,一味地批評甚至會導致孩子"越罵越不改",那麼哪些時候不適合批評孩子呢?

1

經常在他人面前訓斥孩子,容易傷害孩子自尊。但如果是原則性錯誤,比如當眾打小朋友,就應該立即糾正。

2

孩子知錯時家長依然不依不饒,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一種道不道歉都要挨罵的體

驗,容易讓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3

睡前責備孩子,會讓孩子入睡時心理處於壓抑和緊張狀態,容易睡不安穩,或者做噩夢。同時,孩子在睡前已經累了,對家長的話可能"左耳進,右耳出",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4

吃飯的時候責備孩子,容易影響孩子食慾,如果邊吃邊哭也容易將食物誤吸入氣管里,引起嗆咳,還會讓孩子有陰影,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加深與父母的隔閡。

5

孩子正開心玩的時候,父母突然嚴厲責備,會使孩子產生巨大的落差感,反而起不到教育效果。

6

心理學研究顯示,哭泣是孩子癒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家長在孩子哭泣時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甚至變得自卑。

7

生病是孩子脆弱的時候,此時責罵會讓他們更悲傷,還會影響康復。

批評孩子既要選對時間,也要選對方法!

以下是人民日報推薦的10個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可以學習哦~

1. 練字:通過練字讓孩子平靜下來,反思自己;

2. 彌補: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 面壁思過:通過冷落,給孩子冷靜反思自己的時間和機會;

4. 改變聲調:溫和而堅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結果;

5. 幫忙做家務:即是彌補,又能鍛煉孩子生活能力和責任心;

6. 暫停某些權利:體驗犯錯的相應損失,促使孩子為恢復權利做出改變;

7. 減少親密行為:讓孩子明白懲罰是嚴肅認真的;

8. 擬定家庭公約:以身作則,互相監督,共同遵守,讓孩子有規則可依;

9. 家人口徑一致:不袒護、不多重標準,孩子不再糾結和尋求保護傘;

10. 自然承擔後果法:讓孩子從犯錯的自然結果中得到教訓,接受教育。


?固執和偏激只是因為你的勸導方法有問題,不成功的勸導只會讓孩子對你的長篇大論產生抗體和更多抵觸情緒,

如果你能多讀讀書,少刷手機短視頻去看點有營養的東西應該會有幫助

市場上正面管教和育兒之類的書也不少吧,再不濟也可以共情一下吧?

你把孩子往偏激和固執的印象套那他做什麼都只是在印證你的這個印象罷了。

請加油


如何用培養「普通」孩子的心態,成就「不普通」的孩子?

近年來,「抑鬱症」一詞多次出現在各種新聞資訊當中,引起人們廣泛討論,甚至一度登上相關熱搜。「生活太痛苦了」、「不知道怎麼緩解」,這樣的留言不在少數。

被抑鬱情緒困擾的人群,看起來比我們想像中要嚴重很多,甚至開始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有關數據表示,在8-16歲中小學生中,抑鬱的檢出率為34.57%,比成年人的抑鬱發病率都要高。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在這看起來無憂無慮的年紀里,為什麼孩子們也會被抑鬱的陰影所籠罩?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與父母的生活逐漸「剝離」,形成獨立思維模式的階段。但有的時候,因為害怕孩子無法取得成就所帶來的恐懼和焦慮,讓家長們開始習慣性地將孩子們拉入了一場成長競賽,他們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用成績去評判每一個階段的合理性,不允許孩子偏離預設好的「成功軌道」。為了讓孩子能「出人頭地」,甚至連量子速讀、蒙眼識物這類荒誕無稽的騙局,都能獲得很多家長的認可,納入他們的育兒規劃當中。

希望孩子未來能有優越的生活,本無可厚非。但這些看似完美無缺的方案背後,父母們的精心干預和安排,卻有可能成為孩子建立獨立價值體系的阻礙。如果不懂得獨立思考,失去直面人生波折的勇氣,一旦出現偏離預設軌跡的情況,失去自我思考能力的孩子,則會容易產生壓抑和消極的情況,落入否定和逃避的困境。

「人生三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這是前段時間引髮網友熱議的觀點。隨著時間和閱歷的增長,接受自己是普通人,並非難事。但要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普通人」,可能會讓競爭意識強烈的家長們感到難以接受。

知名作家馬伯庸寫過一篇文章,他為兒子的「不出眾」感到苦惱,聯想起自己小時候從學習到特長無一出色,平庸膽小。在文中,馬伯庸自嘲父母沒有被自己「氣死」的原因,大概是早認定他只是一個普通孩子,沒有強加過多期望,心態放寬,心大也是福。

被當作普通孩子成長的馬伯庸,成年以後,寫出了《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的大熱作品,對比周遭,也成就了不凡的一面。

用「普通」的心態去培養孩子,絕非是放任自流或是認定其毫無作為,庸庸碌碌。相反,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和肯定,不會因為外界非議而否定自己。他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嘗試挑戰,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坦然面對得失結果,獨立平和,反而會更有可能成就一個不普通的人生。

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看似是成就「普通」,往往是達到另一個「不普通」的境界。

想讓孩子展現更多的不凡,需要有「普通」心態和生活智慧的家長,只有父母先學會肯定自我,逐漸找到消減對自身和孩子焦慮的方式,才能從容面對孩子的成長。

「普通」心態養成的四則建議:

1. 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

對待孩子的每一次付出,無論大小,無論結果是否如意。我們都可以給予肯定,為孩子建立一個自信的心態,讓他們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事物。

2. 接受孩子的個性和意見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屬於自己的特性。學會理解和包容孩子的個性,聽聽他們的意見。不要隨意用「為你好」這樣的語句,把自己的想法和期盼強加到孩子身上。

3. 不要總說「別人家的孩子」

「你為什麼總拿我的缺點去跟別人的優點比呢?」過分渲染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事迹,看似是激勵孩子學習榜樣,實則深深傷害了他們的自尊。請停止這樣無意義的對比,多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教會他們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亢不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中進退有度。

4. 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和面對困境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害怕孩子「做不好」、「不完美」,將事情大包大攬。長期以往,就有可能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並習慣性地依賴父母。因而,想要孩子擁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與勇氣,父母需要有「放手」的膽量,讓孩子學會思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給出答案。

誠然在今天這個社會,想要放下這些無處不在的焦慮,教會孩子接納自我,並非容易的事情。只希望通過我們的這些努力和引導,讓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智慧,有更多的勇氣和能量去獨自面對未知的人生,在平凡生活中,享受那些屬於他們的精彩瞬間。

發佈於 2020-08-27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牛呀牛肉牛呀牛肉目前全職,美食,旅行

尊重是第一前提


尊重是第一前提


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 ——來自我的媽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