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到10月初,經過了2個多月的奮戰,終於完成了畢業論文和讀書報告。

每個畢業都像是一場比賽,讓你調動起所有的積極性,讓你不得不去計劃時間的安排,讓你的行動具有目的性。而且最奇怪的是,每當很忙的時候,各種大事小事就都來了,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幸好最緊迫的一段時間熬過來了,它讓我明白,即使事情再多,總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法。

我很喜歡這麼兩句話,第一句是:煩惱是認為事情不可解決而假裝思考,思考是相信事情可以解決而進行剖析;第二句話是:不是因為某件事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不想做,而讓這件事變的很難。當我覺得很艱難的時候,經常會用第一句話來鼓勵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段時間有很多值得總結的事情,不想就此錯過,所以重回這個小窩,希望自己能夠吸取每一次的經驗教訓,越來越好。加油!

————————————————————————————————————————————

在9月22號,畢業論文耗時1個月20天初稿完成,中間夾雜著一些雜事。原本30號之前要送審,結果一看通知才知道,需要有讀書報告的成績單才能夠論文送審。讀書報告是博士要求的課程,需要2個主題,進行答辯並做出紙板的報告冊。原本打算提交論文以後的時間再進行讀書報告的,結果必須得先完成。這一下就慌了,因為我一直沒有做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準備了一段時間,但是沒有壓力,也就一直沒有進行下去。跟導師商量之後,讀書報告的答辯定在了20天之後進行。但實際上,在答辯之前需要準備報告,成績單,海報,修改畢業論文,同時在背靠背的第二天要出國開會,還得製作poster,準備相關東西,了解國外的生活情況,還肩負著代購的任務,再加上剛好遇上國慶節放假。這也就是說,我實際上能用於準備讀書報告的時間大約是16天,這16天我需要決定讀書報告的內容,查找資料,看資料,寫報告(約40頁),製作ppt,分給每一個報告的時間是8天。如何在8天做好一個讓別人有記憶點,又成體系的讀書報告,這是一個挑戰。

我的計劃是:

內容上

A.一個做成有框架,系統的,讓聽者能夠對這個領域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這個部分的內容比較全面,歸納和概括,因此需要有綜述和書籍類幫助

B.一個做成有深度的,有分析的,有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能夠評判一個研究工作存在的問題

這個部分需要自己對文獻的深入的理解,對文章的數據進行分析,對不同的文獻進行比較,其實比較耗時,但如果在前期有遇到過這樣可以細講的文章,那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讓別人覺得你讀文獻讀的有深度。

目標上

很多人勸我時間太少了,隨便做做就好。但我的觀點是,要做就要做的有價值,不在無用的事情上花費太多精力。所以我借A的內容來幫我把之前零散的知識點組成一個框架,構建我的知識體系,借用B去拓展一個未來的可能的研究方向。這樣一來,這件本來是一件負擔的事情,變成了一件積極的、有意義的事情。

讀書報告並不是一個科普、教學類的報告。我聽過幾屆的讀書報告,有的內容很多,很全面,但是沒有歸納總結。在短短的15分鐘,不可能把一個領域的所有事情都講清楚,所以必須要有側重點,把你最想傳達的觀點給說清楚,圍繞一個亮點,就足夠了。後來我的導師還挺欣賞這種做法,也說讀書報告如果只為了全面,沒有什麼作用。

如何在短時間讀一本專業書 在只有幾天的時間,如何通過一本專業書籍來幫我做一個建立一個知識框架呢? 這裡說下我的做法,供大家參考。 當時我的導師給了我一本書籍《Formulation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BIOPHARMACEUTICALS》。這本書有950頁。與我相關的內容只佔其中一部分,但也已經足夠多了。如果從頭看下來,再給我2個月我也不一定能看完,更何況我的記憶力很差,看完後面前面就得忘記了。 所以我採取了大學時候摸索出來的方法,後來才知道早就有這種東西了,就是思維導圖。 我用MindManager做了一個書籍的思維導圖(展示的不全),通過這個圖,我能大致的了解了編者的思路,以及每個大的知識點及其下的小的知識點的內容。就像站在高樓上才能看清這個城市的道路分布一樣。

通過思維導圖,我發現在不同的章節中會出現重複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不同的章節所講述的側重點有時候不同。如果沒有這個圖,我可能會花很多的精力在回想上一次是在什麼時候提到。就像走迷宮一樣,看到相似的景象時讓你暈頭轉向。此外,不同的書籍在論述同一個知識時,可能在內容上也有所不同。 所以我的做法是:1. 選擇覺得最全面和系統的書籍作為主要的閱讀對象,第一步把書籍的大小章節做成思維導圖。 經過這一步驟,對這本書的思路及這個領域的大致內容就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主要的內容就像是樹榦,主要的樹枝,而往下細分的內容就是樹的分枝、樹葉。2. 第二步,確定大體的寫成報告的框架,開始細讀書籍,並一邊整理成文本。為了更全面,選取其它基本書籍進行主題閱讀 當寫到具體的某一個大的知識點時,進行主題閱讀,選取不同書中講到這個大的知識點的部分,查漏補缺。

3. 第三步,書籍上的邏輯思路不一定是最合適的,經過上兩步對這個領域的了解,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編排它的邏輯關係,進行歸納或刪減,形成自己的框架體系。

4. 因為時間有限,並不能把所有的內容都精讀,所以有些一眼看上去不是主幹的內容就得暫時忽略。要記住,現在的主要目標是構建知識框架,豐富框架是以後的事。如何快速向另一個領域拓展 我來談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心虛。當時我在準備報告B的時候,因為覺得我們的研究對象會存在這麼一些問題,但是暫時沒有我們沒有研究這一方向。可我又一直認為,如果要想以後有發展,是不得不向這一方向的相關領域進軍的。於是,我還是決定做了這個我不太了解的領域。

借用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關於如何一周了解一個行業,我把它進行了一下修改。

1. 這個領域面臨的痛點有哪些?

2. 哪些痛點對業內人士是最緊迫的?

3. 如何把自己的專業技能與這些痛點結合起來?

總結

對讀書報告的主要經驗教訓做一個總結:

1. 清楚對象和定位,明確目標

2. 抓大放小,時刻提醒自己不用事事完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3. 抓痛點,抓亮點 (要做就做的與眾不同)

4. 不要等到時間充裕,要做就趁現在,問題總會解決

當我發現時間要來不及的時候,差點就放棄了這次畢業的念頭,但是事實是,「規定」是有它的目的的,於是有的事情是可以商量的。精力應該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在焦慮上。人生太短,不夠一件件順序做。

5. 壓力太能激發人的能力,高密度的工作反而讓效率更高,思路更清楚

那是……不高效,要完蛋了好嗎!

6. 其實,我從開始就想說的:首先,你得英語閱讀能力好。

我說的這些,如果英語資料閱讀的速度跟不上的,還是先去找中文資料了解一下吧~不過高密度的英語閱讀,把速度真是又往上提了提,總歸是有好處的。

—————————————————————————————————————————————

總結的不好,見諒。這其實只是生活路上的一件小事。就像打怪一樣,因為打過一個又一個的boss,最終會越來越強悍,也許將來再回過頭看,覺得這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寫的也不怎麼樣。我倒是很期待這樣,我可不想當我老了,看著現在的自己說,當年的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5633-930927.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楊延麗博客,轉載請註明出處。 上一篇:跑馬拉松容易,做人難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