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馬路。一直以來,中式教育都飽受詬病。

“填鴨式大法”從不管學生能接受多少,只是一味地灌輸。

“工業化教育”只注重課堂紀律和應試結果,扼殺了無數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但中式教育是否真的一無是處?BBC的一部紀錄片給了我們答案。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嘛?中式學校》

中式教育水土不服

BBC秉持着不搞事情不舒坦的心態,籌劃了一場中英教育PK賽。

製作組邀請了五位來自中國的老師,他們將在英國的一所公立中學開展一場爲期4周的教學實驗。

老師們會用中式教育法來給50名英國學生上課,4周過後,孩子們會和其他接受英式教育的同學一起考試,由此來驗證兩種教育法孰高孰低。

實驗伊始,師生們都很異常興奮,他們對新鮮的彼此都抱有超高期待。

但孩子們沒興奮多久,就收穫了中國老師的下馬威。

所有人必須早七點到校,每天都要穿中國版校服,當然,還少不了時代在召喚版的早操,做完才能開啓嶄新的一天。

折騰了一上午,孩子們還沒正式地上一節課,而轉眼就到來的午餐時間也讓他們非常不習慣。

好不容易等來了正式上課,令他們沒想到的是,上課纔是最大的折磨。

無休止地記筆記,還要忍受老師對課本和板書的照本宣科,一節課只能拼了命地動筆,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老師的思路。

習慣了理解性記憶的英國孩子,完全不喫中國老師這一套,很快他們開始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

Sophie就是一個典型的不安分子,她酷愛聊天,尤其是在上課的時候,前後左右的同學都能被她“照顧”得到。

按她的話來說,老師越嚴厲,學生就越想搗亂,她非常喜歡這種越界的刺激。

Luca則是另一類多動症學生的代表人物,他喜歡動來動去,擾亂其他同學,破壞課堂紀律。

就連考試也是如此,一旦做不出題目就開始打拍子或者唱歌,總之就是不學習。

Josh比起上面兩個更出格,作爲一個離不開熱茶的英國人,他甚至把茶和茶壺帶到了學校。每堂課Josh都能享受溫熱的奶茶,過得相當安逸。

在國內備受尊重的老師們,震驚了。

他們何時遇到過這樣的滑鐵盧?

整個班級聽他們講課的不足十人,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都要用來維持紀律。

把差生隔離,試圖讓他們感受羞愧的方法完全不奏效,英國孩子只覺得好笑並不覺得慚愧。

老師們信奉的“中式教育”,在英國,失靈了。

打破隔閡共創佳績

爲了在最終的考試中輸的不太難看,中國老師們決定換套方法,讓孩子們不再排斥“中式教育”。

於是,沉浸式教育法安排上了。

老師們帶着英國學生練扇子舞,教剪紙,最後還祭出包餃子的絕招。

一連串的中國文化教學讓孩子們應接不暇,好玩的同時也拉近了老師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聽到中國老師舉步維艱的消息,英國校方也火速介入其中。

一頓聲色俱厲的訓話瞬間讓頑皮的小猴子們熄了火,不敢再放肆。

原來孩子們皮歸皮,可在之前的課堂上卻不會這樣過分,雖然不能說各個都安分守己,但沒有像這樣大規模地抗爭。

他們只是仗着中國老師不敢拿他們怎麼樣,便解放天性、欺負人罷了。

被正牌老師一威脅,立馬變成聽話的小綿羊,一個賽一個的乖。

最後的最後,中國老師還召開了一場家長會,希望家長們能和自己一條心,請他們勸孩子們認真學習。畢竟大家都期望看到孩子成績上的進步,而不是個性變得越來越頑劣。

三管齊下後,英國孩子終於肯跟上中國老師們的節奏了。

他們開始逐漸適應“中式教育”法,不再調皮搗蛋,課後主動留下上老師的小班課,和同學聊的話題也都變成了老師講的習題。

這種濃烈的學習氛圍,一直持續到考試日的來臨。直到考前的深夜,孩子們仍在挑燈夜戰、加班加點地複習。

師生間氛圍的轉變,影響到了最終的實驗結果。在最後的考試中,中式教育班的孩子們大獲全勝。

中式教育是否合理

紀錄片一播出便引起了英國當地的廣泛討論,大部分英國人覺得紀錄片中的孩子們太頑劣、有點丟人,只有小部分英國人發現了中式教育的可取之處。

B站up主搬運的youtube評論

在紀錄片收官後,英國宣佈引進中國的數學教材,算是對紀錄片裏中式教育獲勝的一個反饋。

隨後,紀錄片的資源流向國內,很多國人也輸出了自己的觀後感。

有人認爲既然贏了就說明中式教育仍不可取代,也有人認爲這不過是英國人給我們營造的錯覺,想讓我們誤以爲自己的教育強大。

兩種聲音僵持不下,但批判中式教育的聲音更洶湧,已然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豆瓣部分短評

但“中式教育”是否如大家所說?

紀錄片中有一組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一名成績很好體育較差的女孩在體育課上放聲大哭,只是因爲她的拋擲球無法達到規定的米數。

她強調自己已經竭盡全力,但卻達不到老師口中合格的標準。這種標準的制定要求她必須時刻同別人作比較,她感到非常挫敗。

英國的體育老師對於學生的崩潰感同身受,她安撫好學生後自己也瀕臨崩潰。

她說英式教育告訴孩子的是要和自己競爭,竭盡全力,但中式教育卻是告訴孩子即便你已經盡力了,還是不夠好。

體育課的考試給孩子們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旦不及格,就意味着他們是失敗者。

這兩種教育模式代表了兩種觀點,一種是告訴我們凡事要樂觀,總有你擅長的方向,不要輕易否定自己。

一種是挫折教育,不斷錘鍊着我們的內心,就算竭盡全力不能完成,也不要放棄,總有一天會成功。

英國的寬鬆環境和優渥的福利待遇,促使他們選擇了更爲輕鬆樂觀的前者。

他們不需要用“知識改變命運”,因爲即便不受教育,他們依舊能靠福利生存。

所以這些英國孩子會問出爲什麼要學三角函數、勾股定理,學習它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他們會不斷地挑戰權威、質疑老師,由此培養了極強的自我認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這些是被“中式教育”培養的我們所不具備的,可身處殘酷競爭中的我們不得不選擇“中式教育”。

我國人口基數大,教育資源短缺,所以能在一節課上灌輸儘量多的知識給學生,是大部分老師的唯一選擇。

地區的經濟差異、文化差異,也是迫使我們應用“中式教育”的原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發展不統一自然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傾斜,加之地區文化差異,學生們學習時必然會受到地域影響。

所以,即便採用了相同的高考試卷,各地區的分數線仍有差異。

17年全國一卷各地區分數線

但內容更爲豐富的“中式教育”,爲許多偏遠地區孩子提供了改變命運的可能。

無數寒門學子能通過“填鴨式教學”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以此來縮短同其他地區孩子之間的差距,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並不能成爲這些孩子們的追求。

所以,“中式教育”其實是時代背景爲我們做的選擇。

目前,各類資源最豐富的北上廣地區開始有意識地推廣“開放式教育”。學校開始按能力分班,採用小班授課的模式,還配備不同的教育大綱來對應不同水平的孩子。

豐富的課餘活動,鍛鍊了學生們除學習之外的能力,他們已不再是“死讀書”的代名詞。

人大附中的學生表演話劇

而中國高考也不再是這羣孩子的唯一選擇,他們的目標早已變爲世界級的名校。

與這些伴隨而來的是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這種“開放式教育”其實只是建立在“應試教育”上,內核依舊是“中式教育”。

越發達的城市競爭越激烈,因爲父母們都心知肚明教育的重要性。

學習,不僅是爲了好的發展,更是爲了穩固住現有的地位。

每個人都在盡全力爲孩子爭奪好的教育資源,爲了讓孩子學習到更多知識,眼界更開闊,他們在方方面面都逼迫着孩子學習。

無止境的課外輔導,並非己願的特長練習,哪一個用的不是“中式教育”?

長此以往,國內的競爭只會愈發激烈,環境只會愈發嚴峻,寒門貴子怕是隻能存於十年前的新聞報道中了。

馬路有話說:

“中式教育”已經紮根於我們的生活,與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