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篇共3580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在前兩天公布的台灣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上,

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兩個獎項,一個是最佳劇情長片,一個是最佳改編劇本

一個死去的導演在充滿著無限嚮往的場合上黯然離場,獎項頒給了一個不出場的導演。

也算是對所有為電影事業付出心血,可能至今並沒見到成效的導演的一個慰問。

大家說,《大象席地而坐》好,生猛,給人以無限的思考

誰也不敢說什麼,一個死去的人,一個為無人認可而苦惱自殺的導演,誰還敢說不好?

這不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嗎?

關於這部電影的話題似乎永遠和導演的自殺綁定,如果談這部電影不談導演自殺似乎永遠缺乏了點兒什麼。

有點愧疚,我了解到這部電影也是因為導演自殺。

也是因為導演為電影自殺,我才去看了這部長達4個小時的電影。

我甚至有個大膽的設想,如果不是因為導演為電影自殺,

是不是這部電影就埋沒在眾多不知名電影中了?

而且因為導演只拍了這麼一部電影,所以這部電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是不可超越的。

因為導演已經去世了,所以永遠不能判斷以後他的作品會不會有質的突破,導演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豆瓣評分8.1,其實並不算高分。

前幾天,認認真真刷這部電影的時候,旁邊的小夥伴走過來一起看了會兒,

他說看著很難受,為什麼這麼多的長鏡頭,為什麼總是一個人在前面特寫,後面的人給模糊的全景的鏡頭?

我說,這是部剛得獎的電影,我來領會一下,看完了也許就知道為什麼了。

看了前一個小時,我得出的結論是知道為什麼台灣會喜歡這部電影,給這部電影評獎了。

因為這部電影實在是有一些些楊德昌的味道,但是不如楊德昌老辣,也不如他的細膩。

具體談談電影本身,這部電影好看嗎?

實實在在說,整體還是能夠抓住人的,就是看的時候整體的心情會處於比較壓抑的狀態。

感覺整個人被導演拉進了一個死胡同,還外加不停地說教,讓人感覺人生毫無希望,

唯一讓人覺得有一些想像的就是這部電影中一直提到的滿洲里,滿洲里那頭坐在地上的大象。

【整體觀感】

同樣是作為一部多線敘事方式的影片,導演構建人物之間,動物和人,事情和人之間的關係是用一種莫名其妙而產生的連接。

例如,開頭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之一就說,滿洲里有一頭大象,它就那麼坐著,真特么有意思。

旁邊一女的問,這跟你有什麼關係?

他回答沒關係。

例如兩個中學生是好朋友,其中之一偷了校園小霸王的手機。

另一個男孩子作為朋友要去幫助他,可是跟他有什麼關係?

他說他只是按程序走,卻沒想到就殺了校園小霸王。

他沒想到按程序走,怎麼就出了問題呢?

例如男主跟自己想追的女孩說,自己的哥們死了都怪她。

為什麼怪她呢?她明明什麼也沒有做。

男主解釋,因為這妹子不理他,不接受他的求愛,所以他心情不好。

他心情不好了,就去睡了自己哥們的老婆,被哥們發現了,哥們就跳樓了。

……

導演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訴我們,世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緊挨著一張,

沒有什麼事情是毫無來由的,導演幾乎用了3個小時在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就像是來解釋人類所有的行為都跟童年的經歷有關一樣。

這其實是一種類似宿命觀的講述方式。

僅僅像是《公民凱恩》,《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樣講述一個人一生的宿命感已經不易,

胡波厲害的地方在於,他陳述的方式是多線的,他把幾乎是不相干的人用線串聯起來,

構建一種新的,毫無出路的宿命世界觀。

這是一群人的宿命,活在影片中的人都找不到出路。

之所以大家說這部影片生猛,是因為這部電影確實涵蓋了導演的苦悶,

全片色調黑暗壓抑,導演的生活似乎看不到一絲光明。

【滿洲里的大象】

滿洲里的那頭大象其實是全片的一種代表希望的象徵,大家以為看到了滿洲里的大象,

就能找到出路,就能找到答案。

換一個地方,就能重新燃起對生命的希望,對生活的激情。

影片中的人都有意無意的做著一些讓人覺得不可理解的事情,這些事情或許不是他們有意去設計的,但多少都是因為他們才造成的結果。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這種苦悶是那幾個想要去滿洲里的人心中都有的苦悶。

老爺爺只想好好陪伴在孫女身邊,但是兒子媳婦卻希望送自己去養老院,因為不這樣,孫女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似乎孫女如果得不到好的教育是因為老爺爺不去養老院造成的。

影片中有個鏡頭,老人的小狗被大狗咬死了,他看著無能為力。

這就有點在暗示這個老人的境況,他有自己的房子,自己一直心愛的孫女,

卻還是要被兒子和媳婦趕走,在現實中他無能為力的看著小狗被咬死,

但是他心裡決定不能有下一次,他一定要陪伴在孫女的身邊。

於是老爺爺帶走了孫女,一起去了滿洲里。

中學生黃玲只想有個溫馨乾淨美好的家庭,她媽媽不能提供這種環境,於是她跟學校的副處長成天混在一起,因為副處長有個乾淨舒服的家。

後來回家,媽媽要去陪一個小科長睡覺,媽媽跟女兒抱怨,似乎是女兒對生活的要求,

才導致她需要陪小科長睡覺。

於是女兒離家出走,去了滿洲里。

中學生韋布因為幫助朋友,一不小心可能錯手推了校園小霸王滑下樓梯身亡,

校園小霸王的哥哥四處找他,把他家砸了。

韋布的家庭也都厭惡嫌棄韋布,只有奶奶跟他關係最好,但是後來奶奶也死了。

他失手害死了人,唯一的希望(奶奶)也沒了。

好像他殺了人,就是因為按了程序走,幫助朋友才導致的。

他想換個地方生活會不會好些?

於是他找老爺爺借錢,買車票,去了滿洲里。

那頭大象又為什麼會席地而坐呢?而且是一動不動的呆在一個地方,

它為什麼這麼獨特?它就不想去別的地兒看一看嗎?

是不是有什麼原因?

不管是什麼原因,起碼這頭大象跟現在的自己差不多。

現在自己去看看為什麼呆在原地不動的大象,或許能夠得到一絲啟發,

啟發自己是不是要呆在原地等死,還是要走向遠方,去另外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地方繼續過活。

電影最後也沒有解釋,大象為什麼要席地而坐。

而原文里給出的答案太殘忍(大概能從原文中理解胡波為什麼選擇死亡):

等我貼著它,看到它那條斷了的後腿。它看上去至少有五噸重,能坐穩就很厲害了,我幾乎笑了出來,說實話我很想抱著它哭一場,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氣真大,然後一腳踩向我的胸口。

所謂的真實,所謂的希望,不過是換一個地方死亡。

【電影中的長鏡頭和拍攝手法】

前面朋友還問我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長鏡頭,看完了這部電影,我大概能夠給出一些答案。

因為長鏡頭代表著真實,代表著無可辯駁的現實,為了增強現實感,這部電影使用了特別多的長鏡頭。

拍攝手法是讓我覺得有些難受的地方,因為變化並不多,拍攝人的時候,

幾乎總是使用一種看似「對立」的拍攝手法。

讓一個人的特寫貼在鏡頭前,隨後給鏡頭後的人全景,並伴隨著模糊視角。

這種拍攝手法似乎在說,每個人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東西,對於身後,再遠一點的世界是看不清的。

還有就是,我們可能永遠看不清身邊人對自己是怎樣一種態度。

過多的長鏡頭還有單調的拍攝手法,暗淡的影片基調給人一種非常壓抑,喘不過氣的感覺。

【人生看不到希望,偏執的人生態度】

全片都在渲染一種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換個地方還是不會變化的人生態度,

讓人覺得特別抑鬱。

朋友問我,看完這部被如此稱讚的影片是什麼感覺,我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導演是不是有抑鬱症?

他好像總是陷在自己構建的一種「死胡同」中,被家庭,學校,朋友等身邊的事情困住,

找不到出路,急切的想要逃離這個地方,逃離生活,去向遠方。

如果一直是這樣的態度倒也沒什麼不對,但是這個導演的偏執之地在於,他給自己的遠方也畫上了句號,告訴自己,遠方都是一樣的黑暗。

沒有什麼能夠拯救你,這才是生活的答案。

生活本來就是苦的,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他不相信生活是會變化的,人是會變的,他更願意相信那個死胡同。

豆瓣網友評論:

「你總是不高興,跟個詩人似的。」

電影中在電梯中有個路人跟黃玲說了個冷笑話:

一個教授坐漁船,問漁民,你懂不懂詩?漁民說不懂。

那你就沒有了一半的生命。

教授又問漁民,你懂不懂音樂?漁民說不懂。

那你又沒有了一半生命。

漁民問教授,你會不會游泳?教授說不會。

那你整個生命都沒了。

接著教授就掉水裡了……

所以《大象席地而坐》也是對於現實的一個諷刺,導演個人對於現實的諷刺。

他寧願去死,寧願以死獻身藝術來諷刺不懂詩歌不懂藝術,

整天為現實而奔波的社會人。

但是就像是影片中人說的那樣:

「你以為別人是傻逼看不出來你那要表達的膚淺的東西??」

這個導演的心裡實在是開不出一朵美麗的花。

沒有春天的人,拍出來的東西大約也是吻合他的偏執的。

對於世界的認識與理解狹隘,模塊化。

他可能以悲傷,以憂愁,以痛苦為美;而覺得開心樂觀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說句題外話,同樣是表現對人性的變化失去希望,《春光乍泄》拍得就沒有什麼矯情,

該說故事就說故事,從剛開始的存有希望到後來的失去希望,去天涯海角看瀑布,

一氣呵成。充滿希望到心灰意冷,這樣的絕望比從來不願意嘗試能給人造成更大的情感衝擊。

《春光乍泄》直到最後還在說:「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大象席地而坐》從始至終都在說:「人活著啊,是不會好的,會一直痛苦下去。」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文/編輯:小青蛙

小青蛙看電影原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