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個關於氣候的新聞,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在2月底3月初,國家氣候中心正式宣佈,厄爾尼諾狀態升級,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

  二是在3月底,根據中國科學報3月27日的報道,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19年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偏多、強度偏強。

  厄爾尼諾事件對臺風的影響毋庸置疑。厄爾尼諾本來就是熱帶海洋的不正常變暖、變冷,一般來說是熱帶中太平洋、東太平洋變暖,熱帶西北太平洋變冷。簡單說來,因爲颱風喜暖,所以西北太平洋會不利於颱風發展;但中太平洋和東太平洋則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

  3月17-21日海溫偏高/偏低情況,來自NOAA

  由於西北太平洋是颱風的核心源地,所以西北太平洋不利於颱風發展的後果,一般來說就是颱風偏少;而中東太平洋有利於颱風發展的後果,就是讓颱風生成源地偏東,讓颱風路徑更遠、在海洋上吸收能量的時間更長,從而讓颱風偏強。總結一下,厄爾尼諾之後,颱風一般偏少、偏強。

  典型厄爾尼諾表現:2018年9-12月臺風路徑,中氣愛根據JTWC數據製圖

  厄爾尼諾的這個特點,已經在2018年表現的淋漓盡致。在2018年9月之前,厄爾尼諾還沒成氣候,颱風活動主要受拉尼娜影響,特點是很近、很弱、很亂,像登陸上海的三個颱風,全部都是“水貨”強度;而2018年9月之後,厄爾尼諾發威,西北太平洋出了一連串的遠洋超強颱風,其代表就是萬里奔襲廣東的超強颱風山竹。

  拉尼娜表現:2018年1-8月臺風路徑,中氣愛根據JTWC數據製作

  那麼,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預測,也就是2019年我國登陸颱風偏多、偏強,是不是和厄爾尼諾有所矛盾,或者是厄爾尼諾“失靈”了?

  當然也不是。首先,厄爾尼諾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氣候現象。雖然它的表現都是中東太平洋偏暖,但每次暖的地方、程度、持續時間都不一樣,同時印度洋、大西洋的情況也不一樣,因此每回厄爾尼諾的表現都不一樣。雖然絕大多數厄爾尼諾年後颱風總數都偏少,但也有個別偏多的,例如1966年;另外,偏少程度也不一樣,像2010年只有14個,但同爲厄爾尼諾後的1973年就有21個。

  1964年以來厄爾尼諾指數變化情況

  其次,颱風總數颱風登陸我國數,是兩個概念。颱風總數和厄爾尼諾關係很大,但颱風是否登陸我國,和副高、西風帶的配合有關,這就不歸厄爾尼諾管了。還是以2010年爲例,這一年雖然只有14個颱風,但竟然有一半都登陸了我國,所以在總數嚴重偏少的同時,登陸我國的數量是正常。

  2010年的“風王”鮎魚,雲圖來自CIMSS。鮎魚最終登陸福建漳州

  這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的特點,是強度不強,但大氣響應非常強;到現在還要加上一條,那就是詭異多變,不斷延長,可能要持續到2019年底甚至2020年初。另外,今年太平洋異常變暖的地方,不在祕魯沿岸,而是更靠西,西北太平洋東部也偏暖。這樣一來,今年臺風還真有可能偏多,與此同時偏強。東南沿海的朋友應該密切關注今年的颱風動向。

  澳洲氣象局對厄爾尼諾的預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