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丘吉爾)在歷史和傳記描寫方面以及在捍衛人類崇高價值的雄辯口才上表現的綜合傑出成就,特此獎勵。」

——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

幫助丘吉爾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是卷帙浩繁的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這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實在也是領風氣之先,遠遠走在時代前面。此書於寫作、出版所需的7年間,可以說是不見對手,尤其是二戰中各國的最高領導人這一政治圈子。「軸心國」一方的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都已斃命自不待言,至於同盟國的「三巨頭」,美國的羅斯福業已作古,蘇聯的斯大林則從來不寫回憶錄,因而丘吉爾是唯一親筆留下回憶錄的一位。考慮到有些重大問題只在三巨頭之間祕密磋商,丘吉爾的這部回憶錄也就更有價值了。當丘吉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一卷至第五卷的英文版,已經賣出令人難以置信的600萬冊,全世界40個國家的50家報社都做過連載。世上未曾有如此厚重的大書以如此之速度暢銷全球,即使尋常厚薄的書籍也十分罕見。

儘管丘吉爾採用巧妙的選擇性運用史料,對歷史事件的論述表現出了他的偏見——譬如他對緬甸戰場的描述就隻字不提英軍的糟糕表現,反而連篇累牘指責中國軍隊敗績累累,彷彿中國軍隊沒有對戰爭勝利做出貢獻一樣(實際上英軍有好幾次都是靠史迪威將軍指揮的中國遠徵軍救援才化險為夷)。但總的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文筆優美、行文流暢,儘管書中文獻充斥,議論頻繁,但全書讀起來並不乏味。丘吉爾憑藉此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實在也是勢所必然。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可以說將丘吉爾褒獎得無以復加:「一項文學獎本來意在把榮譽給予作者,然而這一次卻相反:是作者給了這項文學獎以榮譽。」

不過,對於獲得這一殊榮,丘吉爾本人倒是表現得很謙遜。畢竟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了20世紀世界文學中的傑出作品」,雖然丘吉爾對此感到「很自豪,但我也必須承認,對你(評委會)將我包括(諾貝爾文學家提名)在內的決定感到震驚」。

作家與演說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書的稿費大大超過了丘吉爾以前得到的全部稿費。毫不誇張地說,諾貝爾獎本身的獎金之外,單只是回憶錄的稿酬,就足以讓丘吉爾躋身富豪之列了。日後的《星期日泰晤士報》感嘆,「20世紀很少有人比丘吉爾拿的稿費還多」。有一次,一個出版商問起丘吉爾是否同意把自己的著作交給他出版,丘吉爾坦陳:「我不是寫書,而是積累財富。」由於有了大筆金錢可供支配,丘吉爾也開始在自己位於肯特郡的查特威爾莊園周圍收購農田(飼養奶牛與其他動物),並把自己定位為一位紳士農民(Gentleman Farmer)。

除了作家之外,丘吉爾另一個舉世聞名的身份則是雄辯的演說家。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要時刻,他發表了許多富於技巧而且打動人心的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瑞典文學院就稱讚丘吉爾「成熟的演說,目的敏捷準確,內容壯觀動人。猶如一股鑄造歷史環節的力量。丘吉爾在自由和人性尊重的關鍵時刻的滔滔不絕的演說,卻另有一番動人心魄的魔力。也許他自己正是以這偉大的演說,建立了永垂不朽的豐碑」。即使在日常通信中,丘吉爾也表現出了如同演說裏一樣對語言爐火純青的駕馭能力。1945年1月,當他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時,還以一首《從馬爾他到雅爾塔》小詩表達了對英美聯盟的期待:「絕不動搖,從馬爾他到雅爾塔,絕不改變(No more let us falter!From Malta to Yalta! Let nobody alter!)。」

生活的點滴

晚年的丘吉爾在寫作之外,就像他妻子直言不諱的那樣,同樣貪圖生活上的奢侈享受。

他打獵打下好幾頭大型獵物,養賽馬參賽贏過好幾十場。喝下多少瓶香檳並沒有記錄,估計將近兩萬瓶之多。他在這時候結識了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先後8次搭乘船王寬敞的豪華大遊艇「克莉斯汀娜號」揚帆出海。丘吉爾特別喜歡這艘遊艇,因為它是由驅逐艦改裝而成,引擎特別大,航速特別快,更重要的是艇上的設備之奢華、舒適令人咋舌,而且每次出遊都備有充足的精美食品和各式美酒,供他沿途享用。丘吉爾對於洗浴更是有著形如怪癖的講究:浴缸裏必須放上2/3的水,水溫控制在37度。晨浴一結束,僕人馬上將果醬和一杯優質的蘇格蘭威士忌放到他觸手可及的地方,好讓丘吉爾躺在牀上,一邊閱讀一邊享用。晚上7點鐘,丘吉爾又要洗一天中的第二次澡,稍作休息後就享用豐盛的晚餐,以及雪茄與白蘭地。

從很多角度來看,溫斯頓·丘吉爾都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贏家。他當了55年的國會議員,31年的閣員,近9年的首相。他見證或參與15場戰役,以戰功獲頒14枚勳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便是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更成為偉人。他刊印成文的字數近1000萬,超過狄更斯和司各特兩人所寫的小說字數的總和;畫了500多幅油畫,一樣贏過大部分的職業畫家。他將一棟古宅重建為堂皇的莊園,親自挖了三個湖,蓋起漂亮的庭園,其中一棟小屋、一截花園圍牆也是他親手所建……

隨著時間的推移,年事已高的丘吉爾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他的生活也變得乏味了。他已經不再畫畫,他這個賽馬愛好者只能從電視裏看別人賽馬……他在臨終前的一些日子裡只保持了一種愛好,就是看電影。各個電影公司熱情地為年高德劭的退休政治家提供影片,丘吉爾就坐在自己莊園的電影室裏觀看電影。

1965年1月,丘吉爾溘然長逝,享年90歲。他的遺言是:「這一趟旅程很愉快,值得到此一遊——但一次就好!」在丘吉爾的葬禮上,英國首相威爾遜為這位政治家兼文學家蓋棺論定:「溫斯頓·丘吉爾閣下自己創造歷史,自己譜寫歷史。」

文史軼事

丘吉爾早年有個口吃的毛病。一天,老師發現在教室角落裡的丘吉爾又不知道在想什麼。於是,老師很生氣地問:「丘吉爾,你在幹什麼?」可是丘吉爾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沒有聽到老師在叫他。老師更生氣了,他走到丘吉爾的面前,氣憤地拍著桌子說:「如果你還不回答我的問題,我就把你趕出去。」丘吉爾驚慌地站了起來,但還是什麼都沒有說。

老師發怒了,大喊著:「你把你父親的臉都丟光了,將來你只能做個可憐的寄生蟲。」「不,不,不,我,我,我要做,做個演講,講,講家。」丘吉爾的話還沒有說到一半,同學們就「哈哈哈」地大笑起來。放學的路上一羣同學追了上來,他們圍住丘吉爾嘲弄地對他喊:「講話都講不全,還想當演講家,做夢去吧!」

丘吉爾想辯解幾句,但自己就是說不出來,他開始著急,結果越是著急越是說不出來。同學們嘲弄夠了,就一鬨而散,轉眼間就剩下了丘吉爾自己在空蕩蕩的路上。

自那以後,丘吉爾在家就對著鏡子大聲地一遍一遍地說話,直到最後,他能夠很連貫地說一個句子甚至一大段話。後來,他還背誦了大量的著名的演講詞。

誰能想到,這個口吃的孩子,後來竟然成為了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用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講鼓舞了千千萬萬的人,是英國軍民精神的支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