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把傳染病、流行病通稱為「瘟疫」,由於古人缺乏病毒和細菌知識,對於傳染病的發生無法理解,最初都歸結為瘟神作怪或者陰陽失和。

張仲景 (網上圖片)

在先秦時代,有關傳染病的文獻記載都比較少,有歷史記載的疫症是發生在周代,當時為魯莊公二十年,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瘠也。大瘠者?痢也。」大災亦即是現在所說的疫症。

文徵明《東園圖》局部 (網上圖片)

事實上,古時醫學並不昌明,一旦出現疫症,死亡率甚高。東漢末年,東海、東萊、琅琊等郡的水井,都出現冰封記載,氣候的變化,導致瘟疫流行。東漢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中記載:「自建安以來,猶未十稔,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網上圖片

隨着時代發展,人口不斷增加,交通便捷,傳染病爆發的幾率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人口爆發增長的清代,傳染病幾乎到了一年一次頻率。中國古代已知的瘟疫種類很多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傷寒、肺病、麻瘋、瘧疾、吸血蟲病等。

其中程度最嚴重的一次是1232年,即金朝開興元年,蒙古大軍包圍汴京。郊外老百姓紛紛湧進汴京城內逃避戰火,結果因為人數太多,爆發了超級大疫。據記載,短短50日的時間內,「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