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经常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过这句话「因违反相关规定守则,内容已被删除」,

大家常常抱怨国内网路环境严苛,但是其实即使是号称「任何人可以分享任何信息」的facebook,也对用户上传的东西增加了一层滤网,这层滤网由两大部分组成——自动检测系统和网路审查员。

自动检测系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但是对于网路审查员这个职业,直到2018年的一部同名电影上映,才让人开始注意到这个互联网的最后保障。

《网路审查员》丨2018

The Cleaners

导演:汉斯·布洛克 / Moritz Riesewick

类型:纪录片

豆瓣:7.7

片长:85分钟

《网路审查员》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电影,之所以说它有意思,是因为这是一部由日本出品、德国人拍摄、拍摄地在菲律宾,内容却反映了欧美网路现状的影片,如此错综复杂的制作阵容,似乎正好与纵横交错的网路相映成趣。

而这部纪录片的起源也和网路密不可分。

5年前,德国小伙Moritz和Hans在Facebook上看到了一条「老头侵犯儿童」的视频,该视频的允许播放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当然最终也没能逃过被下架的命运。

究竟是谁发现了它并且有权删除它?

带著重重疑问,Morritz和Hans开始进行了调研,并且最终通过Facebook的招聘广告,发现了网路审查员这个特殊群体。

1、审查员究竟是些什么人?

虽然审查员的工作是保障整个网路的和谐,听起来使命感和重要性十足,但是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上手。

所以应聘审查员的大多没有高学历,甚至可以说毫无一技之长。

为了降低人工成本,Facebook、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把网路审查工作放在印度和菲律宾,据了解,全世界有800到1000个Facebook审查员,他们拿著时薪1美元的工资。

2、审查员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纪录片开头就解答了这个问题——菲律宾的一间电脑室里,不断发出「删除」或者是「忽略」的指令。

没错,这就是网路审查员的工作,对用户上传数据进行判别,对系统漏删的涉嫌「黄暴」内容进行人工删除或者通过。

为了能够合格上岗,他们需要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就是了解各种需要删除的内容。

例如对于鉴黄师来说,他们就得学习认识各种成人用品,并且需要对一些俚语、暗语了然于心。

而每一个网路审查员都有自己的指标,每天要完成25000条删除指令,如果漏删,则会被扣工资,而这个漏删次数的限制也非常苛刻,每个月不得超过三次。

3、他们都删些什么?

对于审查员的工作,Facebook做出了明确的分工,有些负责色 情图片,有些负责血 腥画面,分组甚至细到有专门管理「自残」影像的人员。

4、审查员的压力

当然,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最关注的还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本身,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才知道这个看起来操作难度不大的工作,原来私底下暗潮涌动。

在影片中,不少审查员都称自己因为长期观看黄暴内容,而遭受空前的精神压力。

例如一位鉴黄师就称自己上了两天班就恶心得不行,因为这其中有她不能接受的儿童色情。

她回忆自己看过一段女孩衣不蔽体在房间被人玩弄的视频,直呼内心难以承受。

如果说这只是接受无能,那更残酷的还在后面。

负责暴力删除的人员,每天要看大量血肉横飞的东西,一位工作人员就坦言,他已经看过无数残肢断臂的画面。

而负责自残直播视频审核的小组,甚至有人因此得上了心理疾病,上吊自杀了。

你能安居乐业,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这句话丝毫不假。

5、审查标准的宽与紧

影片还讨论了对于某些照片,究竟是该删还是该留。

例如一些战争场面极具新闻价值,是大众必须知道的真相,那么他们就会对其进行马赛克处理后进行保留。

而这种宽与紧,直接决定了观众知道真相的多与少,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可以说一部分取决于网路审查员。

《网路审查员》的上映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隐于幕后的职业,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网路乱象。

审查员也会有漏洞,网路的和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守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