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ideal weekend is spent with a cup of coffee and a good book..png

我本來看書就看得很雜,但是往往看到後來這些書會自己匯聚成為一個主題。例如我最近買得跟看得書,除了虛擬貨幣系列,剩下的都跟冥王星很有關聯。

前陣子看完垃圾天使,愛得不得了,依依不捨的還到圖書館;隨後又看了生活在廢墟,前一本是在寫紐約市的垃圾回收系統、以及清潔隊員的人物側寫;後一本書則是在寫考古學家,如何在各廢墟小心謹慎地打撈古人的垃圾,試圖重建當時的文化歷史與生活。

冥王星掌管著死亡與地底下的財富(石油、黃金、鑽石與墓地)、共享的資源。大部分人死後,都會回到地底下;除了將骨灰撒在海中,能有種海王星滋味的死後生活;多數人最終會回歸塵土。

物品也是如此,物品死亡就成了垃圾;資源回收這行業也是冥王星掌管,很多人靠著別人所謂的垃圾賺了大錢。

生活在廢墟一書中,作者四處跟著考古學家的田野營去深入考古學家辛苦生活,雖然學者專家的身分看似光鮮,實際上卻苦於經費拮据與短缺的現實,全靠著學生自費參加田野挖掘(對,除了當免費勞工還要自掏腰包當學徒去學第一手經驗)、以及個人熱忱在撐。

書中頻頻提到印第安那瓊斯,哈里遜福特的電影角色讓考古學家的身分披上光環,也吸引了很多人投入這個刻苦又不被重視的領域;海王星又出現了,沒有一點浪漫的幻想,誰願意在烈日、戰亂、昆蟲蛇蠍環境下進行漫長又無趣的重複性工作?

其中作者跟隨的一位康納莉,正巧是研究希臘神話的著名學者,她寫的「帕德嫩神廟之謎」剛好在我書桌上,等待我的閱讀。

透過這本書的側寫,讓我得以在翻開這本巨作之前,得以一窺康納莉工作與私人時間的樣貌,上網搜尋她的維基百科,果然看到一位頗有明星風範的美女學者,若說她受到雅典娜女神的招喚而投身研究一點也不為過。

這些都與我現在進行中的小行星研究與教學,產生了奇妙的共時性。

已經失落的雅典娜女神像、被忽略的小行星能量,或許都在冥王星掌管的陰暗處等待著被挖掘出來、重現真實的價值。

回到生活在廢墟一書,書中提到「被劫奪的器物失去說明歷史的能力。」因為沒有環境與相關場域等脈絡可供定位,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出自玉豬龍一章末)

隨後別的章節:提到美軍幫助保護考古學家認定的遺址,美洲原住民的易洛魁部落參訪基地時,前來向他們已忘掉名字的星星致意,長者在沙灘上畫出昴宿星團的星座。

這可能是一個詩意的故事片段,仍然呼應了原住民都知道人類來自於星系之間的歷史傳承,只是被劫奪、被忘記而已。

如此零碎的資訊,呼應著太多秘密被掩埋在地底之下,在時間長流中漸漸被侵蝕風化。

無論未來是否有夠先進的發明能夠更準確的判讀這些出土文物,或是人類是否夠在乎到願意投資人力物力與金錢到考古研究;這本書都帶領我們從舒適的城市生活中,進入歷史的荒原當中,一窺考古學家的世界。

 

註:玉豬龍: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e84v4y.html)

延伸閱讀:

跟冥王星相關的讀書心得:羅馬四季

以及有點難讀的第二篇

生活在廢墟一書作者英文網站

逗趣的讀書心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