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魚由於外形特殊,又棲息于海底,使人覺得神秘莫測,以致古人誤認為,比目魚的雄魚眼睛長在左邊,雌魚眼睛長在右邊,雌雄並游,就可相互幫助,而不致顧此失彼。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魚各一目,相比而行」,這就是比目魚名稱的由來。

現在我們知道,比目魚是一俗名,為蝶形目魚類的總稱,主要特徵是身體不對稱,眼睛移到頭的同側。兩眼都長在左側的叫鮃,長在右側的叫鰈,即所謂的「左鮃右鰈」。還有頜部不突出的鰨類和舌鰨類,兩眼都長在左側的叫舌鰨,長在右側的叫鰨,即所謂的「左舌鰨右鰨比目魚棲息于海底,常常側著身體平躺在沙灘上,向上一面較突出,體色較深,向下一面較平坦,體色較淺,長著兩眼的一側總是朝上,時刻注視著海洋中的動靜。白天潛伏在泥沙中,不大活動,夜出捕食魚類、貝類,甲殼類。有意思的是,剛孵出的小比目魚與父母完全不同,眼對稱地長在頭的兩側,大約在出生後20天,身體長到7毫米左右,開始發育變態,下側的眼挪到上面,與上面的眼並列起來,然後下沉海底。比目魚的體色會隨環境的不同而變化,這主要是由於比目魚的皮膚中含有大量的色素細胞,環境不同,色素細胞會隨之擴張或收縮,細胞中的各種顏色的色素顆粒隨之調節以適應環境。比目魚是重要的名貴經濟魚類,我國沿海都有分布。它的肉味鮮美,有益利氣,補腎、脾,具消炎解毒之功效,其生魚片尤為上品,肝可制魚肝油,有些種類烤乾再煮食可治療急性腸胃炎。近年來,由於海洋資源逐漸衰竭,不少國家開展了人工養殖和放流,比目魚就是其中的一個主要養殖對象。


比目魚剛出生的時候,其實和正常魚一樣,兩隻眼睛分別在身體的兩側,長到半寸長時,它們的體形開始變化,一隻眼上移動到頭的另一側,背鰭、臀鰭也向前長至頭部,身體側扁扭轉,大約一百天後,就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模樣。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相似,有利於保護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