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北京青年報、信息時報

近年來,隨著進口牛奶紛紛進入國內市場,不論電商平台還是超市,進口牛奶已佔據很大市場份額。不過,據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外牛奶保質期差異不小,國產牛奶的保質期短則3天、30天,最長有4個月、6個月,而進口牛奶保質期都在半年以上,甚至長達一年。

那牛奶的保質期差距為何這麼大?國內外是否有相關標準?超長保質期的牛奶,營養會流失嗎?

進口奶保質期多為一年 遠超國內常溫奶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牛奶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巴氏滅菌奶,是指將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的殺菌,瞬間殺死致病微生物,屬非無菌灌裝,其細菌含量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但保質期有要求,最好在3天以內,對儲存條件有要求,一般為2℃-6℃。

另外一種是常溫奶(即超高溫滅菌奶),是指在130℃-140℃下,進行4-15秒的瞬間滅菌處理,完全破壞其中可生長的微生物和芽孢,並在無菌狀態下灌裝。這種保質期通常可達6至9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可在常溫下保存。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多家超市看到,大部分進口牛奶的保質期是9至12個月。而國產常溫牛奶市場中有保質期30天的塑料袋包裝常溫奶,有保質期45天的利樂袋裝常溫奶,保質期較長的是盒裝產品,其時間也僅有進口常溫奶的一半,即6個月。

「我喜歡買保質期為一年的進口奶,一次買好多,價格也還行,這樣,就不用老操心買奶的事了。」市民郭女士說,她平時上班忙,沒時間總去逛超市。

但有的市民卻持懷疑態度,「保質期為一年,這樣的奶敢喝嗎?」 「是不是牛奶保質期越短營養成分越好?」懷孕4個月的王女士想多囤點牛奶補充營養,但一看各種牛奶的保質期差別不小,她感到很疑惑。

大部分進口奶只針對中國市場銷售

據記者發現,目前進入北京市場的進口牛奶,幾乎大部分都是常溫奶。雖然無論是實體超市還是電商都成為銷售賣點,但進口牛奶也存在一大短板,就是新鮮度和保質期的問題。

進口奶為什麼會有如此漫長的保質期呢?據一位資深的進口牛奶經銷商介紹:「進口牛奶首先要經過出廠檢測、出境檢測和入關檢測三道程序,僅所在國檢測大概需要8至10天,隨後進口牛奶的海上運輸時間一般為30至45天。此外,報關還要2周,商檢要15天到1個月。這些時間是硬性規定,沒有一個環節可以省略。也就是說,一瓶保質期為12個月的進口牛奶,除去2至3個月檢測運輸時間、保質期最後3個月不易銷售帶來的時間成本,黃金銷售時間只有6個月左右。所以,這都是進口牛奶不得不延長保質期的重要原因。」

知名奶業專家王丁棉表示,國內常溫奶(即超高溫滅菌奶)保質期多為6個月,從國外進口的牛奶則長達9個月至1年,我國對牛奶保質期時間長短並沒有明確規定,根據加工工藝不同,國內常溫奶市場只有自發而形成的行規。另外王丁棉指出,世界上90%的國家的90%的牛奶都是低溫奶,就是為了保證牛奶的營養不被破壞。國外也沒有相關標準,而且目前市場上大部分進口牛奶都是只針對中國市場銷售的。

去年底,兩名外國小伙在中國旅行期間,在鄭州某超市購買了兩瓶德國進口牛奶,保質期均為一年,他們表示,「在歐洲,牛奶的保質期一般是4到5個月,最長不超過半年。」

專家:我國對進口奶保質期無相關規定 屬模糊地帶

國內外乳製品行業對常溫奶保質期是否有統一標準?乳業分析專家宋亮指出,國際上現在對常溫奶保質期沒有標準要求,每個國家的產品保質期要根據生產工藝和包裝條件設定。我國要求常溫奶保質期在6個月以內,但對進口奶的保質期沒有相關規定,屬於模糊地帶。

專家:大部分進口奶超高溫滅菌 營養遭到一定程度破壞

進口牛奶由於運輸周期長、到達貨架時間長,因此絕大多數為採用高溫滅菌法的常溫奶而非巴氏奶。據了解,常溫奶一般是6至12個月的保質期,無需冷藏。而巴氏奶又稱鮮奶或低溫奶,一般保質期在7至15天。

王丁棉認為,絕大部分進口牛奶都是超高溫滅菌奶,營養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不少進口牛奶的保質期長達一年,遠比國產常溫奶的保質期長,這意味著當初殺菌時溫度更高或時間延長。資料顯示,超高溫滅菌奶在加工時,殺菌溫度約135℃—150℃。在這種條件下,維生素C損失率約六成,維生素B損失率約兩成,可溶性鈣損失也較多。

專家:保質期一年的牛奶 蛋白質、鈣很難被吸收

宋亮指出,牛奶作為動物飲料,通常在5個月到半年就會出現分層現象,像奶油、乳清蛋白會浮在表面。保質期越長這種情況就越多,但是按照現在工藝技術可以通過在牛奶裡面添加大豆蛋白,改變分層現象。問題是,融合了蛋白質、脂肪、鈣的乳製品,這些成分不能充分被人體吸收。

真正牛奶中最具有功能性的是200多種氨基酸、活性蛋白,隨著保質期越長逐漸消失,另外牛奶受熱程度影響,受熱越高,保質期越長。所以理論上而言,延時超高溫滅菌技術可以生產出保質期為一年的常溫奶,但這是以犧牲牛奶品質為代價的,即使牛奶沒有變質,但蛋白變性,造成營養也流失了很多,對吸收也不利。

他解釋說,一般而言,牛奶從第四個月開始,其物理性質將發生變化。比如說蛋白質開始析出,油和水開始分離,牛奶的香氣、風味、甜度、口感、顏色都開始下降,苦味和不愉快的氣味開始上升。基本上從第四個月開始,牛奶的口感變化明顯。除了微生物的威脅,牛奶中的各種酶也是影響品質的主要因素。因此保質期達到一年的牛奶無論是蛋白質、鈣都很難被吸收,活性氨基酸也都流失了,因此就失去了喝牛奶的意義。

評論:對「專供」中國的長保質期進口奶 是時候說不了!

進口牛奶保質期比國產奶多一倍,一方面容易誤導廣大消費者。不明就裡的消費者出於對洋品牌的信任,可能誤以為牛奶保質期越長越好,從而選擇了價格更為昂貴的進口牛奶,得到的卻是營養成分大量流失的低質產品。

另一方面,長保質期的進口牛奶大行其道,對國產牛奶造成惡性競爭,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目前,伊利、蒙牛受到競爭的影響,牛奶保質期也開始向一年標準「看齊」。低溫奶是當下世界乳製品發展方向,倘若國內奶企為了和進口牛奶抗衡,把精力都花在常溫奶上,為延長保質期而放棄營養價值,這顯然不利於消費者身體健康。

對於「專供」中國的長保質期進口奶,是時候說不了。有關部門和媒體應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乳製品;同時,對常溫奶保質期統一標準,對進口奶和國產奶一視同仁,不給其投機取巧的制度漏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