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正文~

我們平時見到的三坐標的測量結果是如何來的?測試軟體的後台是如何計算的?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這裡我們就結合相關標準進行探討。

在進入話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一個案例:

圖1 圖紙標註

這是一個典型的複合位置度的標註,我們假設實際零件中的A孔軸線和B孔軸線與A基準理想垂直,但是XY的坐標分布與理論分布有差異,如下圖:

圖2 實際零件

我們的問題是,對於圖2所示的實際零件,根據圖1的標註,複合位置度的實際測量值應該是多少呢?

各位小夥伴在繼續往下看之前,可以嘗試做去做一做。再用PCDMIS驗證一下是否正確。

我們會在最後公布本題的計算方法和答案,在弄清楚之前,我們先弄清楚理想要素。

1. 理想要素

所謂測量的過程就是理想要素和實際被測要素的提取要素的比對過程。實際被測要素的提取要素很容易理解,就是測試設備在實際零件的被測特徵上採的點。 那什麼是理想要素呢?它其實就是一個理想的特徵,一個理想的點(組),線或軸線(組),面(組),或曲面(組)。

它是怎麼來的呢?它可能是擬合出來的,通過切比雪夫法(最大值最小法)自由擬合或者在一定的約束的前提下擬合出來,如形狀公差和方向公差的理想要素,可能是人為定義的,如位置度的理想要素,當輸入理論值或者坐標值時,理想要素就確定了,也有可能是輸入的數模,如評價輪廓度是的3D數據。

不管理想要素是如何來的,但是它和圖紙上對應的幾何公差的公差帶有很多相似的特點。如在幾何公差中,基準能約束公差帶的幾個自由度,那麼理想要素的幾個自由度也就被約束了,對於基準不能約束的自由度,則是在保准基準約束優先的前提下由實際被測要素約束(通過最大值最小法擬合)。

相信到這裡,會讓很多小夥伴一頭霧水。多說無益,我們還是來看看幾個案例吧.

I. 最小區域法中的理想要素

圖3 形狀公差的理想要素

如圖3所示的直線度要求,直線度沒有基準,所以直線度公差帶(相距為0.1的兩平行線之間的區域)的自由度沒有被約束。所以直線度對應的理想要素(一根理想的直線)的自由度不受外部特徵的約束,而受實際被測要素(彎彎曲曲的那根曲線)約束。在實際的測量計算的過程中,首先要根據彎彎曲曲的實際被測要素用切比雪夫法(最大值最小法)擬合出一根直線,這根直線就是傳說中的理想要素,這根直線在空間中的方向和位置完全是由被測要素(彎彎曲曲的線)所決定。

這根傳說中的理想直線有啥用呢?只要我們上下慢慢平移這個直線去剛剛好包住實際被測要素,然後最上面的一根線和最下面的一根線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區域邊界,見圖3右邊那個圖,而這個區域也就是另外一個傳說中的最小區域法的那個最小區域,它具備3個特點:

1.這個最小區域的形狀和公差帶的形狀相同

2.這個區域包含所有的被測要素(或其提取要素)

3.這個區域在滿足上面1,2條件所有的區域中最小

到這裡有人會相當不耐煩了,說這麼多廢話,能不能整點有用的東西呢?

確實有點不值得,我們拐了那麼多個彎,就是想說明一個點:

這個最小區域的寬度d,就是我們在測量報告上看見的那個直線度的實際測量值。只要滿足d<=0.1,該零件的直線度合格(需要注意的是,直線度定義的是平行於視圖所有的線,每一條實際的被測線都有自己對應的d值,而我們把直線度最大的值作為輸出值)。

在回顧一下我們拐彎抹角的軌跡:

采點(實際要素的提取要素)-> 擬合理想要素->找到最小區域->得到實際測量值。

需要提出的是,最小區域法的那個區域和公差帶的形狀相同,但是不是公差帶。另外,最小區域的大小,取決於實際要素相對於理想要素的變動量了,再次強調,測量的過程就是實際要素和理想要素的比對過程。

到這裡,相信很多好專研的小夥伴又會問,那什麼是牛逼哄哄的切比雪夫法呢?它的計算公式是什麼樣的呢?

對不起,噁心大家一把,請關注我的下一篇文章吧。反正大家知道切比雪夫法是一種演算法就行了,和最小二乘法類似(也就是高斯法)。

大家需要記住切比雪夫法的特點是,絕對的中間主義,永遠處在最好和最壞的平分線上,誰都不偏袒。而最小二乘法,多少有點民主,傾向於大多數。

順便提一下,人家切比雪夫雖然比不上非人類的高斯牛逼,但他可是俄羅斯本土數學派的奠基人哦,他之前俄羅斯的數學爛得扔在地上沒人撿,他之後的俄羅斯派數學馬上升到世界前列的高逼格了(當然彼得大帝也有相當的作用)。

牛犢子扯遠了,繼續。

II. 定向最小區域法中的理想要素

在形狀公差的理想要素的擬合中,理想要素是完全由實際的被測要素擬合出來的,不受任何外界特徵的約束。如果說它是天生草根的屌絲一個,那麼在方向公差里的理想要素,還多少有點血統因素在裡邊:

圖4 方向公差的理想要素

關於方向公差的實際評價方法,官方說法是定向最小區域法。啥意思呢,也就是說存在這麼一個區域,它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這個最小區域的形狀和公差帶的形狀相同,而且方向必須絕對垂直於A

2.這個區域包含所有的被測要素(或其提取要素)

3.這個區域在滿足上面1,2條件所有的區域中最小

那麼這個定向的最小區域的寬度d,就是該垂直度的實際測量值

這個最小區域的邊界怎麼來?也是由理想要素包出來的。此時的理想要素也是由實際被測要素擬合而來,只是這時的擬合不是自身自滅,沒人管的自由擬合,在擬合的過程中有個約束條件,那就是該理想要素(一個理想的平面)要絕對垂直於A基準,基於這種約束條件擬合好後,該理想要素在空間中的方向和位置就確定了。

再用這個擬合好的理想要素去夾被測要素,剛剛好夾住後,他就形成了定向最小區域的邊界。

所以對於方向公差中的理想要素,說它有點血統關係,那是因為在擬合它的時候受到一定的約束條件(和基準保持理想的方向關係)。

III. 定位最小區域法中的理想要素

定位最小區域法中的理想要素,簡直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它完全是由基準決定,和被測要素自身沒有任何關係,不需要擬合。見下圖:

圖5 位置公差的圖紙

在圖5中,公差帶在空間中的六個自由度被基準約束了,也就是說公差帶相對於基準ABC來說,方向和位置是固定死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過,基準限制了公差帶多少個自由度,它也限制了理想要素多少個自由度。在圖5裡邊,位置度的理想要素也是完全被基準限制死了,A限制方向(垂直於A), B和C通過理論值確定了理想要素的位置,所以這時的理想要素剛好在公差帶的中心。見下圖:

圖6 定位最小區域

  如圖6所示,圖中的最小包容區域實際上也是定位最小區域。所謂的定位最小區域是一個圓柱,該圓柱有三個特點:

  1.這個圓柱的形狀和公差帶的形狀相同,圓柱的中心必須和理想要素重合,也就是和公差帶的中心重合。

2.這個圓柱包含所有的被測要素(或其提取要素)

3.這個圓柱的直徑最小

  滿足上面三個條件的圓柱,就是定位最小區域法的區域,該圓柱的直徑d就是實際零件位置度的測量值。顯然可以看出,這個直徑d,也就是在實際被測要素中,和理想要素距離最遠點的距離2倍。

2. 複合位置度的實際測量值

  回到我們剛開始的那道題:

   圖7 複合位置度的測量值計算

  分析複合位置度時,我們必須一行一行分析。實際測量複合位置度時,每一行都必須要測量評估,給出測量的結果。

1)第一行的分析

圖7中,已經給出了實際被測要素的實際坐標值,如果要得出實際的測量值,我們只要三步:

第一步:找出理想要素,確定它在空間中的方向和位置

第二步:理想要素和實際要素進行比對,用最小區域去框住實際被測要素

第三步:計算該最小區域的大小,即為實際的測量值。

  第一步找出理想要素,對於圖7中,理想要素是什麼幾何特徵呢?它其實就是兩根絕對平行的軸線,而且這兩根軸線的距離是絕對的40,見下圖:

圖8 孔組的理想要素

  對於複合公差第一行的理想要素比較好確定,因為第一行的公差帶的自由度被基準限制死了,理想要素也被限制死了,它就是公差帶的中心,我們只要將實際被測要素和公差帶中心(理想要素)做比對畫圓柱就可以得出最小區域,見下圖:

   圖9 第一行的測量值的確認

  請仔細觀察圖9中的理想要素和實際被測要素,顯然有,A孔的實際測量值和B孔的測量值為:

)第2行的分析

同樣,分析第二行的時候,要分析公差帶的特點。首先,我們說在複合位置度裡邊,第二行和第二行以下所有的基準都是被閹割過的,即都是被「去定位」的,這些基準對公差帶的限制只能定方向不能定位置。

所以第二行的公差帶是兩個直徑為0.15的圓柱,該兩個圓柱軸線理想垂直於A,相距為理想的40. 關鍵在於,這兩個圓柱相對於B的方向固定,即這兩個圓柱軸線的連線和B絕對平行。但是,因為B不能限制公差帶的位置(去定位),所以作為公差帶的兩個小圓柱在保證和A垂直而且相距是40的前提下,可以一起上下同時平移(不能一起旋轉)。又因為沒有C來限制左右移動,所以這兩個圓柱也可以左右平移。

分析完公差帶的特點我們再來分析理想要素的特點,前面提過,理想要素的特點和公差帶類似,也就是說該理想要素(理想的兩根平行的軸線,距離是絕對的40),它要和A保持理想垂直,和B的方向固定。這是前提條件,剩下的,它可以同時左右和上下平移,這些自由度由被測要素來限制。如何限制呢?

還是先通過切比雪夫法(很多軟體採用的是最小二乘法)去盡最大限度的靠近被測要素,使得理想要素和兩個被測要素各自的距離優化到最小。圖例給的比較特殊,所以我們想想就可以知道,理想要素在保證和A垂直,距離是40,而且它們的連線和B要平行的情況下,只有在下圖位置是最優的(任何其他位置都會導致和實際被測要素的距離變大):

圖10 第二行測量值的確認

從圖10中可以看出,經過「最佳擬合」後,理想要素和實際被測要素的距離最近,e,f分別表示左右孔的理想要素和被測孔軸線的距離,而且有:

e=f=0.15(25.1-24.95或24.95-24.8)

所以對於複合位置度第二行的實際測量值為AB軸的最小包容區域的直徑,則為2xe或2xf, 所以有:

A孔位置度0.3,B孔位置度0.3 .

3)第3行的分析

基於同樣的邏輯,我們再來分析第三行。先分析公差帶的特點,它的公差帶是兩個直徑為0.08的圓柱,該兩個圓柱和A絕對垂直,兩圓柱軸線的距離是理想的40, 其它的自由度則沒有被限制。

前面提過,理想要素具備公差帶相似的特點。和第二行做比較,因為沒有B基準限制方向,所以該理想要素(兩根平行的軸線,垂直於A,距離g=40)除了在垂直於A的前提下可以一起上下平移,左右平移,還可以一起旋轉。

理想要素利用這些自由度拚命的靠近被測要素來實現最佳擬合(切比雪夫法或最大值最小法),擬合好後(e和f最小),就形成下面的樣子:

圖11 第三行測量值的確認

上圖中g=40,又因為有e=f, 計算e或f很簡單,圖11中簡單的幾何關係可以得出,用A孔實際被測要素軸線和B孔被測要素軸線間的距離減去g(40)再除以2,則可以得到e和f, 公式如下:

因為e和f又表示AB軸最小包容區域的半徑, 那麼第三行的測量結果則為AB孔軸的最小包容區域的直徑:

A孔位置度0.0012,B孔位置度0.0012 .

總結:

本文討論了理想要素的含義和特點,如果它是一個單一特徵,它本身的形狀是理想的,如果是特徵組,則特徵和特徵之間的方向和距離理想。

關鍵問題在於,理想要素相對於實際被測要素的方向和位置應該在哪裡。如果將基準比喻成為父母,我們的理想要素則是一個乖乖女, 從不違背父母定下的規則(基準的功能)。而鄰居家有一個毛孩子(實際被測要素),乖乖女很想跟毛孩子一起玩,於是在不違背父母規則的情況下去想盡辦法靠近這個毛孩子(定位最小區域的理想要素的擬合或定向最小區域的理想要素的擬合);若這個乖乖女沒有父母(如沒有基準的形狀公差),則是變成了野孩子,成天和鄰居家的毛孩子混在一起。這就是所謂切比雪夫法的特性(很多軟體採用的最小二乘法)。

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準定下的規則,理想要素具備拚命想靠近實際被測要素的特點,而且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切比雪夫法(或最小二乘法),這是一個誰都不想得罪的中間主義邏輯,那麼就不難算出理想要素相對於被測要素的位置,從而得出最小包容區域的大小,即實際測量值。

如果各位小夥伴能夠耐心看完這篇連我都難受的文章,還不覺得噁心的話,可以自己計算一下下面這個組合位置度的實際測量值,可以用PCDMIS來驗證你的計算是否正確哦。

謝謝你的關注! 如果覺得這是在胡言亂語,歡迎磚頭扔過來!

附加問答:

問:如果有多個特徵,比如4個,6個孔、對於第三行,是否需要兩兩比較??

答:多個特徵的話,不是兩兩比較,而是有四個或六個理想要素,(他們軸線絕對平行,距離理想,可以看成是一個特徵),他們得作為一個整體特徵去和實際軸線最佳擬合,再作計算。通常特徵多了,要藉助不怕累的軟體了,人為太難。

問:上面的答覆中老師提到ISO中無複合位置度和複合輪廓度說法。但我好像在ISO(或者國標中)中見過複合位置度這個說法,只是沒展開,複合輪廓度確實沒見過。

答:ISO的確實也有複合位置度的說法,但是它和美標的符合位置度不一樣,它其實就是把幾個位置度的要求寫在一起,也就是組合位置度。美標的位置度有詳細的討論和規則,所以只有美標才有複合公差一說。

問:實際測量過程中第二行位置度是否基於第一行基準的要求,若是這樣為了保證產品合格25的理論尺寸在第一行中已經被限制了是這樣嗎,但是第一行出現不合格情況下第二行可能合格

答:可能第二行合格,第一行不合格,因為第二行和25無關,但是25由第一行來控制。不管是複合公差還是組合公差,邏輯是必須每行都滿足要求,才算合格。所以每行都出檢測報告,每行單獨評價。

~End~

轉載請註明來源:智慧汽車供應鏈,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否則後果自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