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本科極品學渣,雙非一本經管類專業,16年碩士三跨985教育類專業,全程備考四個月,遭遇過套路與鬼魅,經歷過苦逼與絕望,最終以公共課全院第一的成績成功錄取,其中英語一84,政治76!

寫在前面:

本文絕不是裝逼雞湯文,相反,意在從學渣視角痛述擇校路上的教訓與套路。所有內容均爲本人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廢話不多說,直接飈乾貨~

個人成績截圖

需要寫在前面的是,極品學渣要想逆襲985憑三點:擇校決策、覆盤調整、刻意訓練

選擇的意義一定不是無關未來的隔靴搔癢,而恰恰是在認可『自己分數有限性』的前提下所做的『最優權衡』,也就是做好分數的最優配置。基於自身的優劣勢,用動態投資的眼光去『投機性』地擇校總歸沒有錯。鑑於此處技術描述太多,略去本人的心路歷程不表,直接上經驗~(終於來了(*^▽^*)

NO.1 擇校擇專業的血淚教訓

1.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建議優先選學校,而後顧專業,好學校≥好導師≥好專業。

2.熱門學校的冷門或較冷門專業,未必好考,甚至難考,着重分析該院校該專業的大小年走勢。

3. 人數少於5個人的專業,慎重報考,你的牛逼分數很可能淪爲雞肋。

4.地域壓分沒有你想的那麼殘酷,打鐵還需自身硬,選定學校後,你的競爭對手其實只有你。

5. 考研資源配置戰,幾跨沒人在乎,別主觀臆測難度,適合自己能力維度的專業才最易。

6.二戰考生建議適當求穩,如果一戰時時因爲複試被刷,建議擇校時避開原學校,除非你非它不上,能承擔失敗的風險。

7.專碩、學碩含金量大致,在不搞科研的前提下,建議專碩或學制較短學碩。

NO.2 擇校擇專業的黃金標準

選擇什麼:碩士類別+地域+院校+專業+備考科目

選擇的黃金標準:

1 .適當拋離個人安全感

2. 踮一踮腳可以達到

3. 能承擔失敗的風險

4 .堅定且單純的喜歡

5 .符合社會與個人發展大勢

(不要小看這幾個標準,擇校的時候非常重要)

NO.3 如何確定目標院校與專業?

步驟1

透徹理解最基本的通識信息,正確解讀好國家的政策理念,先行確定考研大方向。

爲了方便大家理解,筆者根據自身經驗特別整理了四者的詳細信息,權當參考。

(1)全日制vs非全日制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方位比較

(2)學碩vs專碩

學碩與專碩的全方位比較

針對碩士類別的選擇建議:

1.全日制or非全,學碩or專碩,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衡量的最優標準是『是否適合自己』。判斷是否適合一定要聚焦到具體院校的具體專業,院校不同會有很大差異。建議在報考前一定要向目標院校的過來人反覆問透本土院校的具體政策。

2.非全現在處於價值窪地,初次報考的紅利還在,競爭壓力還不算大。但是隨着非全體系的成熟構建,非全的含金量會逐漸提高,熱門院校的非全研究生會越來越難考,起碼要比現在難得多。

3.在不太堅定讀學碩搞科研的前提下,建議讀個年限短好畢業的專碩,性價比很高。

4.如果有自己堅定的夢想院校,直接無視上述三條。

步驟2

明確自己的地域喜好與個人情懷

一線城市多資源,二三線城鎮偏閉塞,在能力滿足的前提下,儘可能去比本科城市發展層級更高一級的地域,三十歲之前一定要儘可能抓住開拓自己視野的機會,畢竟生活在一個城市2-3年的資格並不是什麼時候都能獲取的。另外,碩士院校所在地大概率會是你的工作地,所以不太建議在最初決策時選擇離家太遠的城市,容易造成家庭可利用資源的無謂虧損。

步驟3

清晰權衡本人的綜合實力,而不是依靠單純的賬面排名。

成績排名本身不能體現真實實力,畢竟誰和誰付出的主觀努力是不同的。你是最瞭解自己的人,一定要對自己的能力維度做出清晰的判斷,判斷包括但不限於:

1.你是屬於應試突擊型還是長程踏實複習型,你對單位時間的學習利用率高還是低

2.你的英語水平高還是低,水平低的話是自小一直不行還是之前行但近期不學導致的水平下降;

3.是否喜歡數學,是否擅長數學應試,能否在短時間內迅速上道;

4.本身專業課基礎是否紮實,能否上手其他相關專業的內容;

5.心態調整能力;

明晰上述的目的在於:

1.確定複習週期長短:心態差不善衝刺,儘早出發;心態好善衝刺,儘量不要晚過暑假;

2.預先分配精力,組合最適合自己的備考科目:如果你對學不學數學本身不感冒,且缺乏高效方法或長時程備考時間,建議能換則換,換不了就選一個數學相對比較容易的專業;不太確定自己是否適合的,建議先學一段時間,感覺上不了手儘快跳車。

3.提前爲複試佈局:如果你英語口語極差或語言表達能力不行,建議避開一線名校的大熱專業,複試權重很大,綜合素質不過關容易複試吃癟;如果某校有複試人脈資源,可算作加分項,作傾向性考慮。但是需要明確一點,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平時學,所謂的語言表達同樣可以練出來,人脈資源也不要百分百依賴,靠自己得來的機會才最安心。

步驟4

在前述步驟確定的地域及科目基礎上,大致選取2-3個目標院校與中意專業(最近發展區),查詢院校與專業近三年的報考關鍵信息,列表格對信息作量化比對,確定目標分數及複試通過可能。具體形成的表格如下:

友情提醒:

1.選取的院校儘量要分開層次,不要同質性扎堆,否則沒有備選的意義。

2..蒐集信息的渠道包括:研招網、目標院校研究生院官網、公衆號、直系學長學姐

3.需要蒐集的信息內容包括:國家線≤學校線≤專業線;招生、推免、調劑、刷人;參考書目、考試科目、複試方法及專業科目

4.對於表格,統考錄取人數=招錄人數—推免人數;或者=複試人數—被刷人數; 專業線=進複試最低分 ≥學校線 ≥國家線;最集中分數≈你的靠譜目標分數

5.列出表格的最終目的是要判斷目標院校的大小年變化趨勢,這是核心也是難點。(大年指:招生少、競爭大、分數虛高的年份;小年指:招生多、競爭小、分數比正常值要低的年份)

步驟5

根據表格判斷的大小年趨勢,從3所院校選項中選擇一個,並開始就該校該專業進行書目購買、複試人脈鋪設等準備;建議最終決策最晚在9月1日前做出,否則後期調換備考壓力忒大。

擇校篇最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選擇是資源博弈,挑對跑道遠比單純蒙着腦袋往前衝更重要。任何時代,隨大流雖無意外但一定不會有驚喜,適當拋棄安全感往往利大於弊。考研人只有做最適合自己的擇校決策,纔有可能在實力加成的基礎上成爲風口上的豬。

編輯 | 柚子

主編 | Duty學長

來源:知乎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