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常以“刁钻挑剔”出名。

衣服要挺括,枕巾要勤换,鼎鼎重要的,“头势”要清桑。这是老克勒的“派头”

逛街要逛法租界,在梧桐树下喝一杯咖啡,体会慢生活。这是小年轻的“情调”

挑餐厅更是技术活,选不对,饭桌上唏嗦的小声音断不了。这是上海人做的“规矩”

上海人的“钻”,是深藏骨子里的。而对于吃,是首当其冲地“不将就”

老一辈的爱时髦喜新鲜,常在外头“混”,也就把舌头“养叼”了,哪里好吃哪里好玩,心里头都有个谱儿。

久而久之,在后头跟着学的下一代,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网红店”和“老字号”两手抓,在外头人看起来便是“精致”二字。

吃月饼去泰康,糕团去虹口糕团,面条去老地方,炸鸡腿去彭浦第一炸…哪里的食物最“灵”,上海人的心里都记着一本账。

今天,就把上海人压箱底的老字号,都给挖出来!几十年没变过的老味道,必须安排上!

1

餐厅类

兰心餐厅

米其林必比登推荐的本帮餐厅,最早是进贤路上开了30多年的老牌子,街坊领居口碑放出了,就有人专程坐着车要来吃。就为这一碗地道的浓油赤酱。连王菲也赶着来,而它姿态也不高,只默默做好饭菜。

开设分店之后,格局舒展开,大家不再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嗅美味,等位也有了正当空间,而味道却是实打实的没变。这个季节,腌笃鲜势头正足,配一碗葱油拌面,搭一份排条,微微带点甜的,正是上海风情~

海金滋

在兰心餐厅火了10年之后,系出同门的海金滋出道,由阿姨女儿小郑掌勺。学烹饪出身的小郑,在2平米的小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现在回想起来心里却满是畅快。后来的故事,海金滋靠着硬实力遍布整个魔都。

米其林必比登榜的推荐,它也在列。浓油赤酱的好味道,带着锅气上桌,眼看就已有饱腹感,再用筷子一挑,看着食物离口腔愈来愈近,便是全身心跌在这出视觉盛宴上,味道如何,舌尖碰到一丢就再也不放...

光明邨大酒家

小时候最期待酱鸭,饭桌上一摆阔气尽显,再一说是“光明邨”的,亲戚朋友没有不买账的。现在,长大了还是期待,却是因为吃鸭子不会胖。请客吃饭首选光明邨,价格低,出品赞,地段也好。

而如今,光明邨门口的队伍越排越长,开始有一拨人叫它网红店,也开始有小伙伴列出了招牌菜:鲜肉月饼,鸭膀,小黄鱼...不论如何,也别忘了带点心回去,毕竟它的前身是“光明邨点心店”

我家餐厅

开在静安寺附近的老弄堂里,2位上海爷叔,把餐厅打理得很有人情味。餐厅一头一尾,都设出口,夏天两面窜风,舒服得让人以为,是自家老爸的厨房。只是得买单。

菜都是老式上海的本帮烧法,十几年味道没变过,很多人吃着吃着毕业了,也有人吃着吃着就结婚买房了...从附近搬迁走的,开着车也每年固定要来至少一次。这里还有夜宵供应,真真算是老市区里的一个不小惊喜~

2

小吃类

哈灵面馆

在上海滩,一碗牛蛙面横空出道,跻身网红队列前排,分店如同病毒般繁殖,布满上海各个街道。而人流每天还是爆满,没吃过的战战兢兢要打卡,来过的更是要再吃。

咸香的汤汁,浓郁又下饭,淋在健硕嫩滑的蛙肉上,像是蒙上了层鲜美外衣,却也不妨碍内在的纹理一丝丝,细骨头抿一口就出。好吃的背后,是男孩为心爱的姑娘,做的专属牛蛙面。美不美?

彭浦第一炸

△早年的彭浦夜市

彭浦新村数年前,曾经历过一次大改,把黑暗小吃街整没了,小吃街后头的夜市服装小摊头们也被顺着带走。以为彭浦到这就完了?一票嗷嗷待哺的饥肠不会放过。

于是红遍上海滩的彭浦第一炸再次回归。这次是认真地开了家正规小店,就在原本的服装街上。

上过新民晚报的老板娘,底气很足,完全不怕别家盗版。因为“巧玲”的名声,只有一个。用料绝对不会差,还有大家从小吃到大不变的酱汁,多数人来吃就是认准这一个味,顺便“遥想当年”....

真圆粢饭团

一块湿毛巾,裹着蒸出不久的血糯米,接着往里头加料,切段油条,咸蛋黄,虎皮蛋,卤蛋,肉松...不到3分钟的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般,让无数胃跟着牵动。

太多人“照搬”,却始终不得要领。若是外地朋友来,请告诉他们,“真圆粢饭团”才是上海人“四大金刚”的真实水准

上海这座城市,每天都有传奇发生。这家原本开在南阳路上,连地方都得问别人借的小店,如今已在上海拥有几十家分店,并将触角伸向全国各地。

上海人吃的粢饭团什么味?天仙味!

嗲记汤包

汤包是上海人的魂,几天不吃就想到骨子里。阳澄湖大闸蟹,每年都是上海人的盼头,要是应季吃一口,那便整年都沉在惦念里头。要是有人把这两样并一块儿,那就是和“多金”起了连结。

32道褶皱下,是3只阳澄湖大闸蟹的蟹粉蟹膏,美得过分,鲜得人要跳起来。

刀鱼馄饨也是他家的招牌。懂得吃的人,总是把吃货们的“痛点”牢牢捏在手心里。一“勺”入口,三春不忘,刀鱼之鲜之嫩,是流于外表的。

红灯笼馄饨

只在黑夜升起的这只红灯笼,微微光芒常照亮一群“闲适”的人。为何称闲适,是因为夜里常在灯笼跟前排队?或是因为在夜里出动只为一碗馄饨?亦或是因为家里懒得烧,出来遛弯?

每当看见黑暗中的这只红灯笼,总让人浮想联翩。骨头和咸肉熬制汤底,费事得很,于是老板干脆只做夜市生意。用足了好料,回头客自然一波接一波。

不知是不是惯性,之后每次看到有红灯笼,都要凑近瞧一瞧,闻一闻...

老地方面馆

在上海,有句口头语叫做“老地方”。不用言明,大家心里都有数

- “今朝哪里见?” - “老地方见ok的。”

- “今朝去哪白相?” - “老地方就好了。”

- “今朝吃什么呀?” - “老地方吧。”

这家面馆就叫“老地方”,是很多上海人吃面的首选地。名字好记可不算,好吃可是基本项。这里浇头每日现炒,香气馥郁,尝不到一点腥。

老板娘更是人称“神算子”。不论你来几个人,点多少东西吃,她都给你算得明明白白,靠硬核的记忆力。小店到了夏天还会给自己放暑假,一来怕员工热,二来怕出品糟,如此玲珑心,做什么都差不了!

3

甜点类

虹口糕团

糕团之于上海,是一门手艺传承,做法讲究,每种都有不同的美好寓意,每到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张罗着买。其中又以虹口历史悠久,数量繁多,从而引起了一波糕团潮流。

糕团包油条,新颖又好吃,外面的糕团不甜有黏性,抱着脆香的油条,满足人对于完美早饭的所有想象。啊,烟火气。

双酿团更是必点,糕团包馅儿一共2层。外头的糕团蘸上椰丝,口感竟是脆脆的,包的是红豆馅儿。里头一层的糕团更厚,包着颗粒分明的黑洋酥,甜度升级,细腻得想让人闭眼慢慢尝。

白玉兰面包房

包罗万象的上海,聚集各地的网红新品,这些外来户常常想着要干掉上海本地网红。比如,开了20多年的白玉兰面包房。中式西式,蒸的煎炸的,面包面条...正因为品类全,年限久,价格不贵,才屹立不倒至现在。

一天卖出10万个的白脱小球,刚出炉热乎的时候最好吃,闻得到的奶香附着在硬质的外皮,还微微带些焦香,内里却是洁白似雪,松软可口。虽说是“小球”,个头却并不迷你,但就是有种魔力,让你看着自己一个接一个不停歇吃。

泰康食品

每年鲜肉月饼一出,就是人人疯抢泰康的节奏。稍晚一步,门口的点单牌就会被贴上“售完”的标签。没有泰康食品的中秋,是不完整的!

10万一台的德国烤箱,烤出来的酥皮嗲得不行,往里是会爆汁的肉饼,价格却一直维持5块钱不变,良心!队伍再长,心不累,人就不累!

尽管上海包容各国各地的美食,

上海人仍被冠以“冷漠”,“吝啬”

从最基础的食物,到社交圈的选择,

选择“不将就”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而上海人从小“吃叼了”的嘴巴

长大后更难改,老字号成了青春回忆

从此,吃到嘴里的不仅仅只是食物,

而是回荡在脑海里的,一幕幕故事

你家乡的招牌菜是什么?

编辑 | 卡卡

图片 | 源于网络

今天,我们集体旷工!

未来三天,这份隐藏版《清明逛吃攻略》即将刷爆魔都!

探秘便利店“春季新品”,没想到它们都这样...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