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說明

文獻來源:王錦飛. 試述公民教育視域下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J]. 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01):78-82.

作者簡介:王錦飛,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中學特級教師。

摘要

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大致集中在「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幾個方面,這與高中思政課一貫倡導與踐行的公民教育是相契合的。政治認同:注重培養有政治立場的政治公民;理性精神:注重培養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法治意識:注重培養有規則制約的守法公民;公共參與:注重培養有責任擔當的負責公民。

關鍵詞

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識 公共參與

教育部頒布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推進,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下中學課程教材教學改革的最為熱門的話題,一些專家學者把核心素養作為素質教育再出發的起點,甚至把其當作尋求國民教育基因改造的關鍵DNA。①就學科教學而言,落實好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無疑是保證學科教學正確價值定位以及取得教學實效的關鍵一環。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理應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任務,同樣也有著與學科特質相匹配的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內容。經過專家學者的廣泛深入研討,思想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大致集中在「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幾個方面。在我看來,對學生進行這幾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培養是與高中思政課一貫倡導與踐行的公民教育相契合的。本文擬從公民教育的視域,結合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際,對思政課學科核心素養所涵蓋的幾個方面內容作一粗略探討。

一、政治認同:注重培養有政治立場的政治公民

在現代社會,人人都是政治動物,任何人幻想超脫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有著自己的政治立場。世界上無數事例已經證明,就一個國家而言,所在國公民擁有怎樣的政治立場關乎國家的生存、穩定與發展。換個角度說,一個國家想推翻另一個國家的政權也往往是從試圖動搖與改變其公民的政治立場入手。而要使得公民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就必須致力於培養公民的政治認同素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常識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常識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理應是學科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謂政治認同,就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政治認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社會公民組織在一起的一種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勵和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奮鬥與前進的重要思想基礎,同時還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目標和理想歸宿。②一個政治組織只有得到了其組成成員廣泛的政治認同,才能獲得充沛的生命力並能長期存在下去;同樣,一個人只有在產生政治認同感的基礎上,才能對一個政治組織或一種政治信念表現出最大的熱忱和忠誠。政治認同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國家、政治制度、階級、政黨、政治理想、政策等方面內容。當前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其中主要是認同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制度即認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有著制度上、道路上的自信;認同馬克思主義及作為其在中國發展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有著信仰上、理論上的自信;認同社會主義本質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有著本質上、價值觀上的自信。以上這些政治認同,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等板塊內容的教學中其實我們都已經涉及,在培養公民的政治素養方面我們也一直把這些內容作為教學的一個方面或多或少地予以落實。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中關於國家的國體(本質)、國家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生活與哲學》教材中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等等內容的教學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實事求是說,以往的教學中,這方面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因為政治認同絕不是僅僅依靠灌輸與說教能夠實現的。首先作為執教者的政治教師有沒有政治認同感,自身的政治立場堅定不堅定,這關乎學生能否真正「親其師、信其道」。所以培養政治教師的政治認同素養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其次在廣大教師有了堅定的政治認同感後如何有效地促使學生政治認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和堅定的政治立場,需要有正確的方式與方法,過去的那種一味說教灌輸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們要追求那種潤物無聲、教育無痕的「隱形教育法」,我們要致力那種躬身踐行、親身感悟的「實際體驗法」,我們要注重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引導法」③等等,通過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使得政治認同素養的教育深入學生的心扉,真正打開學生在政治認同方面的心結,從而使得政治認同真正成為學生的一個重要素養,使其成為有著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的合格的乃至優秀的政治公民。

二、理性精神:注重培養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

關於智性的含義,一般是指與感性相對應的一個範疇,可以理解為真性抑或理性。因此,這裡的智性公民也就是擁有真性、具備理性精神的公民。所謂「真」,哲學意義上指的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真性就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反映,這個意義上的真性就是理性。所謂的理性,一方面指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即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迷信於任何的權威,另一方面指的是在自己思考時也必須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如此方能避免單是自己思考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脹,才能時刻保持謙卑而與人類共同的理性相溝通。如果做到了以上兩個方面,一般認為就有了理性精神。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理性精神要求我們思考問題要全面辯證,要避免單純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狹隘性,要在考慮全面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想,還要求我們思考問題做到深刻而不感性,要透過現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以彰顯理性特質。經過這樣的過程所形成的自己思想也一定是思辨的、理性的,而擁有這種思辨理性素養的公民纔是一個真正具備理性精神的智性公民。

顯然,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生活與哲學》課程的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理性精神這一核心素養培育的一個重要平臺。哲學作為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其最為本質的就是對基於個性基礎的共性的一種抽象和概括,所以哲學所呈現的更多是理性特質,從一定意義上講,學習哲學與培養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說學哲學就是一個培養理性意識、理性精神的過程。比如對哲學上的一些概念的把握就是在培養學生的理性意識和理性精神。物質、運動、規律、聯繫、矛盾、實踐等等哲學概念,其實就是對具體的東西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理性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理性意識就會得以彰顯,理性精神得到培養。再如在哲學的方法論教學中,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重點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不能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要分清主流與支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處理好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注重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堅持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堅持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等,無不是在對學生進行理性精神的培育與薰陶,也是在致力培養有思辨理智的智性公民。

與上述提及的對學生的政治認同教育一樣,我們在哲學教學中對學生的理性精神這一素養培育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就哲學教學而言,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當前中學哲學教學本身存在著「庸俗化」的傾向以及「用反哲學的方法教哲學」的現象。這裡的哲學教學的「庸俗化」,主要指在哲學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哲學教學的生活化。我們強調哲學教學要與學生自己的生活鏈接,並不是要求我們的哲學教學唯學生自己的生活是從,因為學生心智水平的提升必須要有高於學生本身生活的智慧介入,④不然學生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這對培養學生用理性精神看整個世界顯然是不利的。這裡的「用反哲學的方法教哲學」主要指的是我們在教學中人為地把整個哲學教學碎片化,比如機械地把哲學教學分成若干個所謂的板塊而割裂了其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繫,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對哲學思辨理性的蔑視與戕殺,還談什麼對學生理性素養的培養?所以努力去改變目前哲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當前中學哲學教學中培育學生理性精神這一核心素養過程中的當務之急。

三、法治意識:注重培養有規則制約的守法公民

「法治」,即法的統治,強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並且關切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目標。公民的法治意識,主要是指在以法律制度為主要調節手段的國家中,社會成員即廣大公民通過進行「成本覈算」,依靠合理正當的途徑方法,去合法維護自己權利,並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的意識。而具體擁有哪些權利與履行哪些義務,這是法的規定,是有具體詳盡的規則所框定的,公民如果按這些法律規定的規則行事就是一個守法的公民,如果社會成員人人都爭當守法公民,就能確保整個社會良序運轉。顯然,法治意識是社會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項核心素養,中學思想政治課必須承擔對中學生進行該項核心素養的教育培養的重要任務。

那麼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這一核心素養培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我認為,一是要對學生加強規則意識的教育。要讓學生知道凡事要按規則行事,不能為了張揚自己的個性,追求所謂的自由,而忘卻規則的約束去任性處事;二是要對學生加強權利義務意識教育。要讓學生知道,權利與義務在法律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在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確保權利的實現。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的權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要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三是要對學生加強程序意識的教育。在法學專業領域,有一句話叫「程序正義重於實質正義」,程序其實就是規矩,比如有時候買東西時需要排隊就是按程序辦事,再如我們在處理較為複雜的問題時總有一定的步驟,這裡步驟也是程序。《政治生活》教學中提到的社會公示制度其實就是在按程序辦事,倘若缺乏了這個公示的程序,那麼大家可能會懷疑這其中有貓膩,應該說這種懷疑也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你缺乏必要的程序。因此,加強對學生的程序意識教育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法治規則意識是有益的。

在現有的中學思想政治課程體系中,無論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以及《文化生活》教材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對學生進行法治意識教育的課程資源,有著許多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教育時機。例如在《生活與哲學》課程教學中,表面上看直接切合對法治思想進行分析思考的角度似乎不多,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運用相關的哲學原理對「法治」思想進行多維度的深入的分析,這樣也就可以藉此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法治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方面的素養。例如:我們可以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從縱向角度通過歷史的回顧,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國社會歷史中的變遷與發展,也可以從橫向的角度對比目前我國在法治方面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所呈現出的長處與不足,用聯繫的觀點分析法治與民主、平等的內在聯繫;我們可以運用哲學矛盾觀分析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我們還可以運用發展觀以及實踐的社會歷史性特點分析我們當前提倡的法治與我國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國當前提倡的德治與我國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間的聯繫與區別等等。⑤

四、公共參與:注重培養有責任擔當的負責公民

人人都是社會之人,而當今社會又無疑是一個政治社會。就當今社會的政治格局而言,社會是由廣大社會公眾及代表社會公眾利益的政府主管部門所組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公眾參與,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徑直接參與到政府公共決策中,它包括公眾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實施過程中直接施加影響的各種行為的總和。⑥因此,一定意義上的社會公共參與也是一種政治參與。當然把公共參與完全等同於政治參與顯然也是有失偏頗的,但在政治社會中的公共參與總會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帶有某些政治色彩,這當然也是在所難免的。公共參與是我國加強社會建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作一個整體來闡述,其中就包括社會建設,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一起構成五位一體的完整建設格局。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這裡的公眾參與就是廣大公民的社會參與,是指公眾在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執行和監督過程中擁有知情權、話語權、行動權等參與性權利,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立場、意見和建議,能夠合法地採取旨在維護個人切身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動。而具體參與的形式包括政治參與、立法參與、行政參與、司法參與等多種參與形式。一方面,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是人民民主國家政治體制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人民是否獲得國家主人社會地位及尊嚴的重要標誌。就公民個體而言,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投入社會公共參與活動,也是作為公民自身的應盡的義務,是公民有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具體表現。

這裡,公民公共參與的素養現狀顯然將直接關係到公民社會參與的效果以及整個社會的社會建設的能級水平。從總體上講,目前我國公民的社會公共參與的面有待進一步拓展,尤其是社會公共參與的水平尚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即公民社會公共參與的素養有待不斷提升。而包括思想政治課在內的中學教育無疑是提升其社會公共參與素養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把公共參與作為核心素養尤其是作為我們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科核心素養,一方面是由不斷推進的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要加快推進相對滯後的社會建設的緊迫性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性質以及學科教學的具體內容所決定的。與其他學科相比,對學生進行公共參與素養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教學資源顯然更為豐富。或許其他學科也有培養學生公共參與這一素養的任務和要求,但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理應承擔這方面的更為艱巨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參與就必須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當仁不讓的核心素養之一。

因此,在我們具體組織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我們實施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標,一方面要用好用足課程教材給我們所提供的現有教學資源,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去開發新的教學資源為教學服務。比如《政治生活》中就有許多用來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共參與這一核心素養培養的地方,例如教材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綜合探究: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等等,再如《文化生活》教材中也給我們展示了許多諸如參與社區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公共參與」的場景和內容。隨著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深入,活動課將成為教學的重要一環,在活動課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必將為學生「公共參與」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從而也為我們政治教師開發用以培養學生「公共參與」這一核心素養的新的教學資源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對學生公民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同樣對學生素養的培育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提及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無疑是思想政治課對學生加強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課在對學生進行的眾多素養培養中的最為關鍵的帶有普遍意義的核心素養,這四個方面核心素養培育的結果就是錘鍊有政治立場、理性思維、遵規守紀和責任擔當的現代公民。同時「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這四個方面之間也是互相聯繫的,其中「政治認同」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共同標識和魂魄;「理性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公共參與的主觀要求;「法治意識」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公共參與」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也是「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結果。可見,四個方面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思想政治學科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培養的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① 鍾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裡[N].中國教育報,2015-4-1.

② 董立仁.增強「四個認同」力,凝聚民族團結正能量[J]. 領導科學論壇,2014(5):4.

③ 王錦飛.公民意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14(6):13.

④ 王錦飛.中學哲學教學資源開發路徑探微[J]. 中小學德育,2014(5):37.

⑤ 王錦飛.中學哲學課程教學中的公民教育(一)[J]. 新課程研究(上旬),2014(12):32.

⑥ 王周戶.公眾參與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45.

?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