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所謂的平安夜,加上明天的聖誕,這兩天突然出現了很多關於「抵制洋節」的聲音

過洋節是否為文化媚俗?

如何在傳統文化節日中重拾文化基因,找迴文化自信?

一派人認為,聖誕節是「洋節」,是「文化入侵」,我們應該堅決抵制。而另一派人認為,聖誕節蠻好玩的,為什麼要抵制?

每每「洋節」來臨之際,這樣的討論就會不絕於耳:我們到底應不應該過像聖誕節這樣的「洋節」?

1.其實,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們就開始認真的反思這個問題

1993年,人民日報刊文《海外華人的聖誕困惑》,質疑「為什麼……佛陀、孔子、老子、張道陵等人的生日就不是『聖誕』?」

2006年,人民日報刊文《年輕人為何熱衷聖誕節》,對「一些人對聖誕節熱衷,而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有所冷淡」的現象「感到憂心」。

2015年,人民日報刊文《過洋節帶給我們的思考》,號召「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2.洋節為什麼流行?一定就不能過嗎?

平安夜、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在年輕人群中影響大,原因在於它們的參與屬性比較高,參與時間、空間成本門檻低。

相比傳統的端午、中秋、七夕、重陽,年輕人不用請假、不用回鄉,而且有著更為輕鬆的話題性和自主性,不用在長輩的框架之下活動,所以才得到年輕人的喜歡。加上西方節日的「帶貨能力」明顯比傳統節日成熟和強大,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

其實對民眾來說,無論傳統節日還是舶來的「洋節」,大家都是圖個熱鬧,尋找歡樂。而真的意義上的過節,過得應該是文化。在過度緊張的生活里,過洋節也是為數不多的放鬆,對此應當抱有寬容和尊重的態度。

3.洋節or傳統節假日區別在哪裡?

大家在過聖誕節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我們為什麼要過聖誕節?

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是慶祝耶穌的誕辰,因而又名耶誕節。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慶祝日。

所以洋節對於中國人來說,基本上是沒有文化意義的。聖誕節紀念的是耶穌基督的誕辰,再比如復活節、萬聖節等等,都是西方宗教性的節日。

而中國傳統節日,無論大節、小節,其起源或是源自天象物候,或是源自先民擇吉日祭祀天地神靈、祖先,以謝神靈、祖先恩德。傳統節日的意義,承載了許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傳統節日的逐漸消失,也是傳統文化丟失。

4.洋節過盛,有哪些危害?該如何正確看待過洋節?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並發出通知,其中關於節日的要求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

過洋節多少對我國傳統文化會造成衝擊,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是我們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而怎麼看待過洋節?

第一,過洋節,但不數典忘祖。由於歷史因素,我們的傳統節日乃至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力落後於西方。我國每一個佳節都承載著動人的歷史故事,寄託著華夏兒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願,是感受瑰麗多彩的文化魅力的途徑,又是聯繫血脈骨肉之情的紐帶。我們應該致力於提升民族文化水平和影響,但排斥和抹黑舶來文化顯然無助於此。

過洋節,但不崇洋媚外。對我們來說,這些節日和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相輔相成,帶來幸福感、帶來生活的快樂,但是它沖淡不了我們傳統節日的內涵,它也取代不了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這些傳統節日在我們心中的地位。

第三,傳承本國文化,彰顯大國自信。於國家而言,節日是文化和歷史的一部分,是表達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必然選擇,是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載體;於個人而言,節日是調節和轉換心情的重要途徑,也是增進家庭和睦的一種方式。

其實面對「洋節爭議」,更重要的是拓寬視野,敞開胸懷,在文化交流碰撞中提升自己,這才是正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