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879年4月11日,名士于右任誕生。

詩言志,書詠魂。

于右任擅歌賦,長詩詞。他的詩作最大特點是貼合時代、親近人民、貼近生活。

他最早出版的詩集《半哭半笑樓詩草》,民族意識十分強烈,對故國山河之戀溢滿字裏行間。他說:“少年作品,過火話太多”,但“爲當時一段歷史作證”。他早年的一組“雜感”詩,直斥清廷的腐敗,揭露其橫徵暴斂、喪權辱國的罪惡行徑。于右任在《署中狗》中,直喻清吏爲狗。詩云:

署中豢爾當何用?分噬吾民脂與膏。

愧死書生無勇甚,空言俠骨愛盧騷。

(徳風堂藏——于右任作品)

寒門出身的于右任,素來關心民衆的疾苦。“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上廬山時,他目睹轎伕腳步的沉重,耳聞其悲哀的嘆息,體恤其內心的煎熬,對他們寄予深深的同情,寫下了《聞廬山輿夫嘆息聲》:

上山不易下山難,勞苦輿夫莫怨天。

爲問人間最廉者,一身汗值幾文錢?

抗戰歲月,生靈塗炭。于右任親往戰地視察,目睹戰火中孤兒流落街頭的慘狀。他囑地方當局要妥善安置,自己更夜不能寐,寫下《戰場的孤兒》四首(此選一),詩云:

舉國愁兵火,流亡何處歸?

孤兒點點淚,溼透母親衣!

1941年,于右任與全國文藝界抗戰協會成員一起提出以端午節爲詩人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用以懍危亡”。馮玉祥、郭沫若、茅盾等出席了大會,于右任擔任大會主席,並賦《詩人節》一首:

民族詩人節,詩人更不忘。

乃知崇紀念,用以懍危亡。

宗國千年痛,幽蘭萬古香。

於今期作者,無畏吐光芒。

即使是于右任抒發個人生活經歷的詩篇,也都充滿着革命精神。當年,他被升允通緝,“短衣散發三千里”,亡命上海途經南京時,拜謁明孝陵寫下《孝陵》:

虎口餘生亦自矜,天留鐵漢卜將興。

短衣散發三千里,亡命南來哭孝陵。

(徳風堂藏——于右任作品)

爲向民衆宣傳革命,于右任早期還寫過一些大衆喜聞樂見的通俗作品。1920年左右,他寫了篇跑旱船秧歌,利用傳統的“十二月歌”曲調,用地方俚語宣傳民主思想,弘揚愛國精神,深受羣衆歡迎:

正月裏來正月正,吉利的話兒說幾聲,中華民國是民主,民權有了就太平。地方自治辦得好,尋點兒快活玩花燈。

......

臘月裏來梅花放,家家商號都收賬,鄉時人兒趁冬閒,臘八會上逛一逛。把好話奉獻大家聽,如今世事不一樣,中華民國重民權,國民責任你莫忘,你莫忘!

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于右任詩歌創作的重要主題。1946年他應時爲新疆省主席的張治中之邀訪問新疆,登上天山,詩興遄飛,寫下了歌詠天山自然風光的《天山》兩絕。參加新疆各族慶祝和平大會,目睹民族團結氣氛,揮毫寫了一曲《大石調·青杏子——迪化和平大會後作》:

大地現光明,睹天山潔白層層。何人創建新新生命?

和平萬歲,和平萬歲,萬歲和平!

于右任的經典作品,廣爲炎黃子孫所傳頌的當屬他的懷念故土、親人,期盼海峽兩岸統一的《雞鳴曲》、《懷念大陸》、《憶內子高仲林》和那首千古絕唱《國殤》(即《望大陸》)了: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徳風堂藏——于右任作品)

于右任這啼血的詩篇,已爲炎黃子孫廣爲傳頌。他眷故土、思統一的愛國情懷,必將與陸遊的“但悲不見九州同”一樣,成爲千古絕唱。陸鏗說:“能夠爲兩岸人民共同尊敬的人當然是孫中山先生。除孫中山先生之外,恐怕就要數于右任先生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