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后雖說玩脫了宦海遊戲,但是最終填上李鴻章和半壁江山,也算是撿回廟堂之上的執繮權。當然也長了記性,遂於是年頒佈新政,晚清再次迎來迴光返照的“黃金十年”。這一階段,清廷靠着銀票銅錢發了最後的財,但依然逃脫不了滅亡的宿命,而大清銀幣龍洋從鑄造到流通,見證了清朝滅亡至武昌起義這段風雲歷史,稱得上實至名歸的見證者。都說女人心海底針,慈禧也不例外,甲午戰爭後,清朝大量的白銀外流,赤字在光緒二十九年,一度高達三千萬銀兩。因爲清朝幣制實行銀本位,隨着債務纏身,於是改用銅元代替白銀。

但是,這裏的銅元卻有門道,可以說就是清廷監守自盜的“假錢”。銅幣直徑29毫米,厚度爲1.1毫米,重量約 9 克,合古代銅錢約兩文多三文不到,但面值卻標註爲十文,清廷因此便坐收七文多利潤。錢財滾滾而來,所以清廷雖然用銀兩結算收支,看似窮得叮噹響,實際不缺錢。但有一條,就是兌換管控。清廷所開具的各種票據,無論白銀還是銅元,都不能實際兌換白銀。哪怕英鎊、美元、法郎、馬克,一旦進入清朝,都必須按規定牌價兌換成銀票銅錢,即是所有等同於白銀的硬通貨歸清廷,其他“銅錢”則歸百姓。僅這一條還不夠,因爲當時商品出口價格是按真實的白銀標價。

此時,清廷的強大控制力發揮出巨大的威力:銅元的“錢”隨便印,隨便徵稅,只要沒人揭竿而起就行。以茶葉貿易爲例,英商出價100英鎊一箱,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摺合爲800 兩白銀,但茶商的成本,以清朝的銅“錢”折算,就已達1000兩白銀,售價必須到 1100 兩才能不虧本。此時清廷宣稱:100英鎊歸清廷,再給茶商相當於1100 兩白銀的銀票,即銅票。結果,英商、茶商、清政府皆大歡喜,只是市場中又多出300 兩白銀的假銀錢。在經歷了保守與革新之間的“元兩之爭”後,迎來宣統繼位。而清廷各地包括中樞,依然在鑄造發行白銀主幣即“龍洋”。

宣統三年,清廷在各大銀元局,開鑄該年版大清銀幣龍洋,由於兩邊的龍鬚爲蜷曲形,錢幣界俗稱“曲須龍”。本打算年底正式發行流通該幣,沒想到武昌槍聲中,湖北銀元局造幣廠,新鑄成的宣三版“龍洋”被武漢新軍拿出來發放軍餉及採購軍需物資,從而流散到市面上。之後,各地義軍紛紛扯旗,南京亦光復,當地造幣廠裏的宣三龍洋也成了軍餉。老袁被起用後負責“剿撫事宜”,命令馮國璋率領北洋軍南下,在天津的造幣總廠,也提出來一批新鑄的宣三版龍洋作爲軍餉,這批曲須龍洋亦流通到武漢的市面上,所以,當時武漢一帶該銀元出現非常多。隨着大清傾覆,清廷用“假錢”製造的繁榮也灰飛煙滅,而清廷費了極大心力才定稿並鑄造的“龍洋”,最後反而資助了自身的掘墓人。

參考資料:《辛亥龍洋:風雲歷史的見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