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美國各州的538個選舉人團成員投票,特朗普獲得超過270張選巨人票。美國選舉委員會宣布,特朗普將入主白宮。美國本屆總統選舉畫上句號。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蒙圈,總統選舉不是早就出來結果了嗎?特朗普人家早就在組閣了好伐?美國複雜的總統選舉規則,聽起來確實讓人有點發暈,但美國憲法先驅設計這種複雜程序,是有其考慮的,這是故意製造的一個制度BUG。

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是不被美國主流圈看好的特朗普雖在選票上輸給了希拉里,但在選舉人票上領先對手,成為又一個輸掉選票卻贏得選舉人票的美國總統,2000年總統選舉小布希勝戈爾的一幕再現,而且這已經是美國歷史上第五次出現這種選票和選舉人票背離的情形了。成為總統的那個不是所獲選民支持票數最多的那個,是不是感覺不太符合我們心中的民主多數決原則?那麼問題出現了,美國這種選舉規則,是不是符合民主原則?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美國政治,有很多人指出這是美國選舉政治的一個大BUG,多少次有人題案想改但就是改不了。按照美國的選舉制度,總統大選不是在全國範圍內計算誰贏得選票的多數來確定贏輸,而是誰贏得538張「選舉人票」中過半數的270張,誰就是美國下屆總統。選舉又是以州為單位,以贏者通吃的方式決定各州選舉人票歸屬。這就給所獲選票少的反而可能會成為贏家留下了制度「漏洞」。

美國把正式大選分為兩道程序,首先,11月8日作為美國的全民投票日,其實選舉的並不是總統,而是決出各個州的選舉人票歸屬。特朗普所獲選舉人票超過270票,但這是不是意味著總統就產生了呢?並沒有,還差一道手續,需要在今年12月19日,由各州選舉人選出美國的總統,從程序意義上來說,這一天才是真正的美國總統選舉日。這個程序走完了,美國總統在法律意義上才算真正出爐。因為很多人以為美國選舉人會議只是走走形式,所以並不如11月8日的投票日那麼引人關注。「但此次大選的當選總統特朗普爭議太大,特朗普的反對陣營如今把選舉人視為最後一道防線,一些反特朗普勢力的人,包括部分民主黨人士甚至部分共和黨人士,都在呼籲「不忠實的選舉人」來扭轉大選結果,阻止特朗普。

雖然這一情況成真的可能性很低,事實上特朗普也如願成為總統了,但美國選舉人機制的弊端再度成為焦點。這個事情也提醒我們,美國選舉除了可能產生選民支持率少的人成為總統的結果外,還是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在美國全民投票日宣布獲勝的人,也存在著在選舉人投票日這天敗選的可能。雖然在歷史上這種事情還沒發生過,但誰能否定這種可能性在理論上存在,甚至在某一天遇到某種極端情況,也可能成為現實性的存在呢?本屆不就有人呼籲選舉人投票改變結果嗎?保留這種可能性,並不是美國憲法制定者們的疏忽,而是有意為之,我們可以從這個問題出發一窺美國選舉政治的秘密。

美國建國先驅們之所以要煞費苦心設計這麼一套看上去有時候並不符合民主多數決原則的選舉人團,最主要的考慮並不是為了尋求實現民主的最佳方式,而是如何找到一種最有效的防範民主的方式,就如同美國設計三權分立的,分權制衡的目的也首先是為了防止多數人的利益代表通過選舉上台這樣的民主局面出現一樣。當然這套制度設計也考慮到其他的因素,比如當時地域和交通條件對投票的限制,但對民主的恐懼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

很多人不知道,美國先賢設計的美國憲法體制是一種防範民主的共和制度。美國制憲會議的代表對民主的恐懼和厭惡是不加掩飾的,在美國先驅看來,民主就等同於多數人的暴政,是美國憲法制度的最大威脅。

憲政會議代表亞當斯指出:「以往所有時代的經歷表明,民主最不穩定、最波動、最短命」。麥迪遜在制憲會議上說:「政府若採取民主的形式,與生俱來的就是麻煩和不方便,人們之所以遣責民主,原因就在這裡」。制憲會議代表謝爾曼則說,「老百姓眼下對建立政府的事還插不上手。他們缺乏信息,老是被人誤導」。

《獨立宣言》簽名人拉什:民主是惡魔之最」。美國先賢們最關心的不是如何保障人民享有民主權力,而是如何保證「使富裕的少數人得到保護,不受多數人的侵犯」,「使全體多數人的聯合即使辦不到,也是極不可能」(美國憲法制定者之一麥迪遜)。選舉制度作為美國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首先保證的就是如何防範民主,防止他們眼裡的「多數人暴政」出現。美國先賢還是極富「政治智慧」的,他們設計的這套選舉程序,極為有效的做到了「使全體多數人的聯合即使辦不到,也是極不可能」,權力始終在堅守資本立場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輪替。

今天美國這套被稱之為憲政度的政治制度,自始至終就是作為民主的對立物而出現的。把這套制度跟民主正式的聯繫在一起,不過是在冷戰結束之後的事情,冷戰時期,美國等西方國家喜歡以自由陣營自居。把原來屬於社會主義陣營旗幟的民主,和原本屬於資本主義陣營旗幟的自由強行嫁接在一起,成就美國價值觀輸出的雙輪驅動。

但是,民主與自由的結合,只是在美國的宣傳口徑中實現了,在美國的現實政治制度中,還是自由主義那一套,民主被資本的自由壓在身下,並沒有成為人民真正享有的民主。美國始終是『自由主義理念立國,資本自由被抽象為人性自由,一直作為美國政治哲學的最高價值得到信奉,並且體現在美國制度的關鍵環節中。美國政治制度設計的要義,就是要保證少數「有產者」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不因為多數「無產者」的參與投票而喪失。也正是憑藉這種巧妙的制度設計,美國通過「設計」出來的「全民」投票給資本對權力的專斷給予一種人民的賦權假象,讓美國政治的資本專制屬性,隱蔽在普選的光環背後。中國的資本大鱷,對美國的這套制度情有獨鍾,原因就在於此。

看看今年的選舉過程,從希拉里到特朗普,沒有一個不是在選舉舞台上大談特談人民利益。希拉里在競選演講中說得何等好啊:「這個國家的經濟為所有人服務,而不僅僅是那些上層人士」。但這些承諾能兌現嗎?美國政客的承諾還不如還是特朗普更直率一些,他直言不諱的說出那個公開的秘密:美國所有政客都是資本家的狗。

他表示,他想讓這些政客幹什麼,他們就得幹什麼;正如,2005年,他要求柯林頓夫婦參加他的婚禮,他們就乖乖地前往。這就讓美國政界集體尷尬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怎麼能當眾說出來呢?在這個意義上,特朗普確實挑戰了美國政治的一些規則,道出美國政治中的潛規則,美國的政治權力一直控制在資本家(或資本家的狗)手裡,這才是美國政治最大的「政治正確」。

特朗普此言一出,本屆總統選舉的本質也就清晰了。本屆是資本家特朗普站到前台,與(另一部分)「資本家的狗」之間的對決。確切的說,是代表產業資本家的特朗普與代表金融資本家的希拉里之間的博弈。無論這種博弈看上去表現的多麼勢不兩立,其實他們之間的分歧,比共產黨內左右派之間的差距要小得多。

他們兩個所代表的黨派,無論誰勝出,都是一部分資本家的勝利對另一部分資本家的勝利,都不可能是草根的勝利;無論誰失敗,也只是一部分資本家對另一部分資本家的失敗,也不可能是資本權貴精英的失敗。誰勝誰敗,都沒有人民什麼事。吃瓜群眾有選票,但這種選票的全部意義,也只是限於選擇哪個資本家代表來統治自己而已。吃瓜群眾心裡苦,對社會財富的分配現狀越來越不滿,但別指望改變不滿現狀的人能通過自己的選票靠近美國權力。保證把權力壟斷在資本權貴或代理人手裡,讓吃瓜群眾永遠吃瓜,這才是事實真相。

中國很多人,支持特朗普,不是因為特朗普代表什麼草根利益,更不是指望特朗普上台能夠對中國友好,而是因為他能說一些被美國視為政治禁忌的「實話」,也正是因為他經常說一些這樣的「實話」,讓美國政治的光環有些點受潮,讓中國的吃瓜群眾,受到一次深刻的政治教育,但他也因此得罪了美國的一些主流精英。

特朗普說出了這個政治正確,但他並沒有違反這個最大的政治正確,因為他雖然不是資本家的狗,但他自己就是資本家啊。他當然不會去損害自己所在階層的利益,不會割自己的肉,你看他還沒上台就先表態要給企業大幅減稅,最大受益人是誰呢?不言而喻。他雖然屢屢衝擊一些美國的政治正確,但那都是非核心的政治原則,無非就是關於少數族裔的尊重之類的,無關要旨,對美國的政治大廈還是人畜無害。

所以,儘管美國共和黨裡面有很多對他不滿的人,甚至有一些共和黨大佬都要把票投給民主黨的希拉里,但他最終還是衝出共和黨的預選包圍圈。如果他說主張推翻資本私有制呢?還能衝出共和黨嗎?那樣,恐怕連代表共和党參加預先的機會都沒有。

為了保證權力不被挑戰美國制度的人憑藉多數人手中的選票篡奪,選舉人制度就事實上承擔起最後一道保險的作用。萬一真有這樣的人得到了美國吃瓜群眾的心,贏得了選舉人票的多數,也不一定在選舉人會議投票時,一定能夠勝出(雖然後來有些州立法,禁止選舉人會議上違背選民意願的投票)。當真的出現為了大多收人而挑戰少數資產者利益的人,衝破了前面的多重保險措施,也有辦法在最後關口還有一道絆馬索。不要以為美國真的做不出來,特朗普沒有被阻擋成功過,是因為他並沒有真正挑戰美國的政治正確,去挑戰資本的利益。

而美國是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的國家,一切以利益最大化為最高準則。不用說在規則之內,為了阻擋挑戰資本利益的人掌握政治權力,讓選舉人團機制發揮類似民主黨超級代表那樣的政治保險作用。真要有人威脅了美國私有制度的安全,規則都是可以不尊重的。美國素有按資本需要改變規則的傳統,普通法系也給這種規則提供了便利,法官就可以通過判決對政治規則進行重大修改。

比如20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取消個人對聯邦候選人及政党參與競選活動最高捐款總額的上限。這意味著,美國富人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地向自己支持的政客捐款,最高法卻認為這只是有錢人在行使「言論自由」。輿論質疑此舉將讓美國政治徹底被金錢操縱。這一重大改變,增加了美國富人對權力的影響能力,但改就改了,美國吃瓜群眾又能說啥?

當然選舉人團會議改變大選結果的情況,在歷史上沒有發生過,因為美國選舉制度設計的其他保險,在此之前,就已經把資本受到的可能威脅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選舉人制度不是唯一的保險,在美國的選舉程序里,還有很多巧妙設計,作為多重保險措施,保證美國選舉的結果不至於變成美國民主的結果。

首先,美國的選舉越來越呈現出金錢政治的特徵。在美國政治選舉中,錢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沒有錢,就找不到專家高手組成高效高能的競選團隊,就沒有辦法進行大量競選廣告在公眾面前露臉。而美國的錢掌握在誰手裡?誰手裡的錢最多?當然是資本家。

其次,美國的主流媒體和主流門戶網站、社交媒體都是在資本手裡。離開媒體的幫助,面對媒體的封殺,能夠勝出是不可能的事情。特朗普被主流平面媒體封殺,就給他製造了很大的障礙。好在他還很充分的利用了社交媒體,利用了對手不重視社交媒體留下的漏洞,才沒有把自己淹沒在對手的聲音里。這還是在特朗普並沒有挑戰美國基本制度的情況下,僅僅是說出了美國政治的一些真相,就遭遇主流媒體的集體抵制。試想,如果一個挑戰資本整體利益的人要參加選舉,是不是所有資本控制的媒體都會成為他的敵人?到時候,平面媒體和網路媒體都充斥著大量針對他的謠言,闢謠的聲音卻被封殺,他還有機會在美國公眾面前樹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嗎?又如何贏得人民的心衝上權力的舞台呢?

再次,美國初選程序也是一道「坎」。本屆選舉的初選就高潮迭起,是因為民主黨內被稱為「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與希拉里的選情一度很膠著。桑德斯並非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是嚮往北歐模式的民主社會主義者。

他並不否定美國的私有經濟制度和多黨政治制度,並沒有挑戰美國的體制,他只是證實了美國的貧富懸殊現象,主張在財富分配上減少一些對資本的傾斜,增加對普通民眾的照顧。在社會主義被長期妖魔化的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桑德斯並不為主流精英所容。美國的民主黨和共和黨,以前都嚴格固守在自由主義的邊界內,不越雷池一步。只不過民主黨是自由主義的左翼,共和黨是自由主義的右翼。民主社會主義,雖然本質上也是資本主義制度,但相比較自由主義顯得太「左」了。

儘管有民調顯示,桑德斯代表民主黨出戰,比醜聞纏身的希拉里可能有更大的勝機,但民主黨大佬不喜歡桑德斯的社會主義理想,民主黨的大多數超級代表選擇站在希拉里一邊。民主黨全國4600多名代表中,有712名超級代表,他們不需要經過黨員選舉,他們是由本黨的精英組成。在民主黨大會之前,希拉里團隊就宣稱民主黨內超級代表所佔比例很大,超級代表制度的設置就是為了保證符合本黨政治原則和利益的人能夠代表民主党參加選舉。民主黨通過超級代表制度,就能夠把那些黨內有民意支持的反建制派阻擋在黨內。

在美國民主黨大會召開之前,就有媒體報道希拉里已經獲得500名以上的超級代表的支持。難怪,特朗普向民主黨失利者伯尼·桑德斯的支持者喊話,稱你們的桑德斯之所以敗選,全是超級代表(super delegates)制度暗箱操作的錯誤。美國民主黨高層還被維基解密爆出設計障礙阻擋桑德斯的醜聞。一度在美國以代表草根利益自居的民主黨,在遇到真正傾向於草根利益的桑德斯時,就不顧吃相的脫下了偽裝。

對民主黨來說,敗選事小,維護資本的整體利益不被公眾利益侵害,才是大局。選舉輸給共和黨,並不是世界末日,共和黨上台或許會損害到民主黨背後利益集團的些許利益,但不會影響到根本利益。而一個「社會主義者」,哪怕是一個並不挑戰美國制度的民主社會主義者,也是不能不防的。可以讓他參與選舉程序的一部分,作為選舉的「民主」點綴,但不能讓他成為真正的贏家。

最後,還有美國選舉的贏者通吃規則,能夠保證美國的非主流政黨和政治人物,無法挑戰兩黨主導的競選格局。這些非主流政黨的候選人,參加美國總統選舉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選票,但在選舉人票上,很難創造成績。

通過上述程序設計(並非全部),美國至今還是兩黨制壟斷政治權力。而且,美國的兩黨制不像是兩黨競爭制,更像是兩黨合作制,或者說是兩黨競爭為表象的兩黨合作制。杜魯門就說過「美國的兩黨制就是兩黨合作制」。因為兩黨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主張,都是一致的,區別的只是細節。希拉里的背後是大資本,這從公開表態支持希拉里的資本精英名單里就可以看出來,金融大師巴菲特、金融大鱷索羅斯、沃爾瑪女繼承人沃爾頓、對沖基金奇才西蒙斯...

《金錢和權利:高盛如何統治世界》一書的作者威廉姆·可汗(William Cohan)表示,華爾街的大銀行將希拉里視為他們中的一分子:大銀行家們都喜歡希拉里,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她當總統。索羅斯就給希拉里捐款800萬美元。無一不是地位顯然權勢熏天的資本。特朗普呢,自己就是資本家。特朗普勝選之後,就舉行見面會彌合與希拉里的支持者的裂痕,特朗普公布的內閣名單,更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壕」的,被成為富豪內閣。18位內閣成員,億萬富翁7人,千萬富翁3人,總身價60億美元。

特朗普的勝出,並不等於美國多數民眾認為他就代表了自己的利益,更不是美國人民的勝利,而是他們的憤怒和無奈無處發泄的結果。有數據顯示,儘管勞動生產率一直在增長,剔除通脹後的實際工資水平已經50年沒有增長。以1948年為基數,到2010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154.3%,而美國的實際工資僅增長13.1%。美國工資佔GDP的比重跌至歷史新低。4600萬美國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2013年,美國企業CEO的平均收入相當於331個職工,而上個世紀60年代相當於24個職工。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股市創造新高,美國家庭中位數收入卻下降7%。10%的勞動人口佔有50%的社會收入,美國最富有0.1%美國人享有22%的財富,接近歷史高點。富人之間也在分化,最富有0.1%的美國人正在將最富有1%中的其餘人甩在身後,而居於財富頂端的0.01%更是以近乎失控的速度增長。最富有0.01%美國人所獲得的收入比例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富人越來越富,而且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嚴重惡化。

特朗普在演講中也提到「有 4300 萬美國人還在從政府領救濟」,「自 2000 年起,家庭收入更是猛降了 4000 美元」。美國人民的憤怒正是源於美國不斷加劇的兩極分化。他們知道美國出問題了,但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希望。比較能夠代表自己利益的桑德斯,在民主黨的超級代表制度面前毫無勝機,美國民眾只能在醜聞不斷的希拉里和嘴炮不止的特朗普之間進行選擇,一個是偽君子,一個是真小人,一個是騙子,一個是瘋子,只能二選一。在比爛的遊戲里,只能選一個自認為稍微不那麼爛的人出來。想選滿意的?對不起,這個真沒有。

很多美國民眾也看出了選舉的這種貓膩,他們看到了問題,但是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用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認可。票率低一直是美國選舉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從1952年到1968年,總統選舉的投票率為60%左右,到2000年大選時,投票率只有49%,而且竟然有25%的青年人不知道總統候選人的名字。本次美國選舉投票率也只有48.6%,創出了新低。那些沒有投票的人,大都是對美國政治真心失望而採取漠不關心態度的人,因為選誰都差不多。

即便是那些參與投票的人,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對美國制度有更多的滿意度。特朗普的勝出,是憑藉美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來喚起美國的民族主義者對自己的支持,更多的還是美國對現實的不滿的選民,用投票特朗普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希拉里如果繼續,意味著又一個奧巴馬政策的繼續。小布希的八年,讓美國人民失望,讓美國人民把希望寄托在了高呼「改變」口號而來的奧巴馬身上。奧巴馬的八年並沒有帶來他們想要的改變。美國人民對關心的財富分配不公,普通民眾沒有獲得感的問題還繼續存在,而且還在進一步惡化中。所以,這次美國人民只能又把希望寄托在特朗普這邊,希望特朗普能夠帶來一些希望。

美國選舉就是這樣一場每隔四年或者八年,讓美國人民在絕望中產生希望,在希望中走向絕望的政治循環。美國的問題不在於民主黨,也不在於共和黨,而是在於美國的整個制度,在於他的資本私有制讓貧富懸殊成為一個無解的問題。所以,問題並不會因為民主黨上台還是共和黨上台出現解決的可能。這種資本私有制基礎上的多黨選舉本身就是問題,而不是問題的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就是要解決問題的根源。根源不解決,問題只能掩蓋。

美國制度已經病了,而且病的不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現在的美國是1%的民有、民治、民享(Inequality of the 1%,by the 1%,for the 1%)。

當今最需要改革的不是其他國家,而是美國。需要改革的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美國的整個制度。但改革的希望不存在於政黨輪替的制度中,而是在制度之外。這也給中國提了一個醒,美國制度並不是美國可以借鑒的模本。學習美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但不要引進移植美國的制度,因為美國自己就遇到了無法解決的體制問題。

這個體制問題,大談改革的奧巴馬解決不了,聲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起來的特朗普也解決不了。特朗普提出了減稅的主張,這更符合資本的利益,同時他還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這會讓讓政府本來已經巨大的財政赤字更加膨脹,結果是貧富懸殊會更為懸殊。特朗普作為資本家,對解決美國貧富懸殊問題更缺少動力,他把美國的問題歸結為全球化,想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讓美國重新工業化,而不是針對問題根源的美國經濟和政治體制,即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遇見,四年或者八年之後的美國人民,收穫的還是失望。但再來一次選舉就能解決問題嗎?答案仍然是NO。美國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沒有解決辦法。

美國的這次選舉,表現的吃相比往屆醜陋,從頭到尾伴隨著醜聞和抹黑。比電視劇《紙牌屋》情節更挑戰人們的想像力。藝術來源於生活,但生活卻比藝術更有創造力。以前人們還不相信《紙牌屋》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通過這次全程觀摩美國選舉,很多人知道了,現實的美國政治比《紙牌屋》表現的更為暗黑。美國這次選舉把美國政治的黑暗一面表現的比較充分,讓美國選舉成為中國人民的一趟政治教育課,對於治療一些國人的美國制度崇拜,具有極好的療效。很多人可以看出美國選舉政治和民主無關,它只是盜用了民主的名義,保障了資本專制的運轉。

投稿及合作:[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