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中美歷史的人知道,最近的中興事件,美國商務部技術出口管制條約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自1996 年以來,《瓦森納協議》對我國所採取的高技術出口限制,嚴重影響著我國對外科技合作,影響著我國科技規劃的順利實施。WA 是繼「巴統」以後,1996 年11 月起實施的新控制政策,其內容主要包括控制清單和信息交換規則。其中的「兩用品與技術清單」限制內容包括9 大類: 第1 類,先進材料; 第2 類,材料加工;第3 類,電子設備; 第4 類,計算機; 第5 類,電信( 第Ⅰ部分: 電信; 第Ⅱ部分: 「信息安全」) ;第6 類,感測器和「激光器」; 第7 類,導航與航空電子; 第8 類,船舶; 第9 類,推進系統與航天器。每一類的限制內容又具體劃分為5 組,即設備、組件與部件; 測試、檢驗與生產設備; 材料; 軟體技術。WA 成員國包括世界主要武器生產國和出口國,包括了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俄羅斯等共34 個國家。

1.衡量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

  • R&D投入: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 2013年我國R&D經費總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二位,當年R&D經費總量約為位列世界第一的美國的40%,預計2017年這一比例將接近60%。增速保持世界領先。投入強度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 大型跨國公司數量, 跨國公司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2017《財富》世界500強榜單顯示,美國有132家公司,日本有51家,中國115家。
  • 研發人員數量, 2016 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數量繼續增加,總量達到 8327 萬人, 其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為 3687 萬人,我國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相當於美國的科學家工程師數量。2016 年,我國 R&D 人員總數為 583.1 萬人, 其中博士 37.9 萬人,碩士 84.6 萬人,本科畢業生 260.8萬人。
  • 科技論文與專利統計, 2016 年,中國發表 SCI 論文32.4 萬篇,連續第八年排在世界第 2 位, 排在第一位的美國,其論文數量為 50.23 萬篇. 截至 2016 年底,我國的有效專利總量為 628.5 萬件。其中,國內有效專利 和國外有效專利分別為552.7萬件和75.8萬件.

「一個國家真正要強,你就跑到實驗室看一看,這個實驗室的儀器如果一半是自己造的,那這個國家強了。」——褚君浩院士.

2.從漢密爾頓報告看影響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主要因素

若想追溯大國崛起經濟思想的起源,必須對漢密爾頓經濟思想有一個全面和準確的瞭解。美國建國初期,漢密爾頓親撰《關於公共信用的報告》《關於國家銀行的報告》及《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三份國事報告,前兩份報告最終獲得通過並成為法案,後一份由於觀念過於超前,成為漢密爾頓唯一一份沒有被國會通過的報告,但該份報告中發展製造業的前瞻性思想為美國後續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大國與強國,是有差異的。所謂大國,一要國土廣,二要人口多;至於富裕程度,影響大小,力量強弱,並不是必備要件。在這份冗長但略顯粗糙的報告中,漢密爾頓的中心思想是:彼時,美國製造業尚處於幼稚階段,需要動用各種手段予以保護,以便催生其競爭力的提升,直到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為止。在他看來,對美國尚處於幼稚階段的製造業,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措施進行保護和支持:1、保護關稅(對作為國內物品競爭對手的國外產品徵收);2、禁止進口來自競爭對手的物品(或者徵收能達成相同效果的關稅);3、禁止原材料出口;4、金錢獎賞(作用積極直接、用起來方便、效果快捷、具有靈活性);5、出口獎勵;6、原材料關稅豁免;7、原材料退稅;8、對國內新想法和新發現以及機器引入等進行鼓勵;9、製造品檢驗規制;10、便利匯款;11、便利商品運輸。

這份報告代表了漢密爾頓治國方略的最高成就,至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其一,對國民經濟結構變遷做出了前瞻性預測;其二,打破了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說;其三,為後起國家追趕先進國家,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當然,一個更加顯而易見,以至於幾乎無需提及的事實是:製造業的發展,是國家力量的基礎。在寫作《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之前,工業革命在英國雖已如星星之火,但遠未呈燎原之勢。然而,漢密爾頓敏銳地觀察到,以機器大工業為特徵的製造業的發展,是美國實現崛起並且最終匹敵甚至超越英國的必然選擇。在這份報告中,傳統重商主義未曾明言的發展趨勢,被漢密爾頓清晰但突兀地推到了世人面前。也就是說,在大國崛起經濟思想上,要從傳統重商主義,轉變為新重商主義;新重商主義的基礎,是重工主義;這種重工主義,是要根據美國國情,通過包括保護關稅等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手段,使美國在產品的創意和生產上快速地取得競爭優勢,在國際貿易中成就其引領地位.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曾經與日本打了一場晶元戰,最終摧毀了日本的晶元產業。這場產業戰爭,從議題,到時間,到方式,全都由美國確定。美國還利用市場武器,大量培植對手的對手。在90年代中後期,韓國和臺灣地區的晶元和電子產品,開始大規模湧進美國和世界市場,對日本構成全面挑戰。而日元升值導致日本電子零配件價格飆升,不得不將零配件生產轉移到海外。日本財團內部的傳統產業鏈就此斷裂,日本電子產業作為整體從此風光不再。再後來,漫長的經濟衰退,使得日本的電子產業江河日下。

3.我國科技領域的主要短板

  • 基礎研究經費佔比過小,美國,俄羅斯基礎研究經費佔比超過15%,中國為5%左右.發達國家通常在15%~20%.
  • R&D佔GDP比重過小,中國為2.13%,創新型國家通常超過2.5%.

  • 企業研發投入的行業分佈不合理,非製造業研發投入平均佔比14.9%,遠低於美國33.1%的水平.
  • 研發人員分佈結構不合理, 應用研究人員為 43.9 萬人年,佔 11.3%;試驗發展人員為 316.4萬人年,佔 81.6%。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研發人力投入強度指標在國際上仍處於落後水平。多數發達國家平均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 人員數量仍然是中國的 2 倍以上。

  • 中國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明顯面臨巨大挑戰, 雖然中國在500強上榜公司數量上遠遠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是除了金融業,該國上榜主體是10家電子和通信行業公司和10家汽車製造業公司,來自具備創新能力的優勢行業; 2018年美國大公司中沒有房地產、工程建築和金屬冶煉企業,卻在IT、生命健康和食品相關等領域存在眾多大公司. 作為對比,中國除了金融業,最多的行業分佈是19家能源、煉油、採礦公司和14家房地產、工程與建築公司。尤其在衛生健康/食品批發、保險管理式醫療、食品生產加工、和娛樂等與人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的產業裏,有美歐、日本、巴西等國公司,中國卻沒有任何企業上榜。
  • 中國銀行業利用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利潤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美國上榜的8家銀行平均利潤96億美元。中國10家銀行平均利潤高達179億美元,遠遠高於全部入榜中國公司的利潤水平(31億美元)。
  • 論文分佈比例不合理, 學科分佈相對集中,生物學領域合作論文數量最多,我國被 SCI 收錄論文數量排名前十位的學科分別為:化學,生物學,臨牀醫學,物理學,材料科學,基礎醫學,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地學和藥學。
  • 論文專利質量,我國平均每篇論文被引用 9.40 次,比上年度統計時的 8.55 次提高了 9.9%。平均每篇論文被引次數的世界 整體平均值為 11.8 次/篇,我國這一數據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三方專利擁有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專利質量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從國家分佈來看,日本為 1.7 萬件,美國為 1.5 萬件, 中國的三方專利數為 2889 件. 我國 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 4.3 萬件,國際排名繼續 保持第 3 位。我國每萬人口發明 專利擁有量已達 8.0 件.
  • 集成電路與工業軟體(重點拿出來說)對於中國工業來說,工業軟體,是「斷」命之板。工業軟體的本質是數學建模與模擬,是工業實踐與理論計算的結晶,而非互聯網的產物。工業軟體是工業化長期積累的工業知識與訣竅的結晶,是工業化進程的不可缺少的衍生物。目前,國際頂級CAE公司一年研發等於我國幾十年在工業軟體領域的全部投入。發展自主的高端CAD、CAE軟體,在我國已經越來越困難.

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17年1-5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1391.44億片,總額6072.49億元,排名第一.

同期其他總額排名第2~6位的商品包括:

原油4710億;

鐵礦砂及其精礦2424億;

初級形狀的塑料(所有的)1340億;

汽車(所有的)1318億;

大豆1090億;

以上是同期進口額超過千億的全部商品類型。

2017全球10大IC公司

4.外部制約對我國科技發展的影響

  • 對我國高技術的限制

《瓦森納協議》的實施,對我國高技術領域的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高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等都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對比《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 年) 》( 簡稱《規劃綱要》) 的戰略任務,和WA 的軍民兩用產品限制清單,可以看出,我國高技術發展重點受到WA 技術出口政策的限制。在《規劃綱要》部署的11 個重點領域的68項優先主題中,有9 個重點領域的34 項優先主題的相關研發重點,受到WA 軍民兩用產品限制清單的出口限制; 27 項前沿技術的相關研發重點,有15 項在WA 清單的出口限制範圍之內; 民口13 個重大專項的相關研發重點,有9 項受到WA清單的出口限制。

  • 對我國高技術產品對外貿易的影響

《瓦森納協議》對我國高技術產品貿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中國海關統計數據,2003 年至2007 年的5 年間,隨著我國高技術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自美國、歐盟[5]和日本進口高技術產品的進口金額雖然有所上升,但其所佔中國全部高技術產品進口額的比重卻逐年下降。其中自美國進口的高技術產品所佔比重由2003 年的10. 0% 下降到2007 年的8. 4% ,自歐盟進口的高技術產品所佔比重由2003 年的10. 3% 下降到2007 年的9. 3% ,自日本進口的高技術產品所佔比重由2003 年的19. 9% 下降到2007 年的14. 2% ( 詳見表1) 。但同時,我國自東盟、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非瓦森納協議成員國的高技術產品進口額所佔比重,卻逐年上升。

  • 對我國高技術國際合作的影響

《瓦森納協議》嚴重影響著我國與其成員國之間開展的高技術國際合作。在中美高技術合作方面,美國總是從其全球安全戰略考慮,並以出口限制政策為藉口,嚴格限制高技術向我國出口。中美兩國雖然在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科技合作比較活躍,但是在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技術等高技術領域幾乎沒有合作。歐盟及其成員國在各方面都會受制於美國,特別是在中歐高技術領域的合作,而《瓦森納協議》正是歐美共同戰略利益和政治理念的鮮明體現。2004 年,捷克政府曾批准捷克武器出口公司向我國出售10 部總價值為5570 萬美元的「維拉」雷達系統,但在美國的壓力下,取消了這一合同。2006 年,我國與義大利阿萊尼亞空間公司曾簽署了發射意衛星的合作協議,但由於美國的幹預,意方不惜經濟和信譽損失而最終取消了合作. 為《瓦森納協議》成員國之一的日本,出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也一直對中日兩國高技術合作與交流持消極、謹慎的態度。日本與我國的高技術合作項目很少,而影響力大的合作項目就更少。

5.如何正確認識外部挑戰

  • 為什麼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

現代科學體繫有兩個重要的思想基礎。

一是,歐幾裏得開始的公理化體系。

二是,伽利略開始的實驗科學

文明長期隔離,500年後的中國大概會500年前差得不多。

文明交流通暢,50年即可翻天覆地,正如我們現在經歷著的。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站在新的起點上,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當前,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總結回顧改革開放40週年經驗的基礎上,深刻分析對外開放面臨的新形勢、深入領會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內涵和重點,有利於更好理解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戰略和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

開放不僅在實踐中助推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也有其內在的理論邏輯。儘管當代國際貿易等開放經濟理論不斷豐富發展,但總體上看,開放主要具有三方面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助於促進生產要素全球流動,提高世界資源配置效率。世界主要國家進行開放合作,可以促進資源、資本、技術等要素高效流動配置,以此推動全球經濟更快發展。二是有助於提高國際分工水平,推動各國生產力發展。如果沒有開放,那麼各國企業主要面臨國內企業的競爭;而通過開放合作,各國的企業將面臨來自全球企業的更加激烈的競爭,由此會倒逼企業更加關注創新,促進企業深化產業鏈、價值鏈等合作,推動生產力更快發展。三是有助於延伸及拓展企業的市場邊界,促進國際貿易投資迅速發展.

為何世界各國的開放合作在近幾十年來會出現加速的現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現代科技革命縮短了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通信成本及交通距離,世界成為「地球村」,為開放合作奠定了物質基礎;國際金融深化發展促進資本自由流動,為開放合作提供了資金支持;世界主要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為開放合作創造了重要的市場基礎;冷戰的結束,為開放合作營造了和平的發展環境;二戰後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世界銀行為支柱的國際經濟秩序的確立,為世界各國的開放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在上述條件下,跨國企業攜帶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投資,成為推動全球開放合作深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 我國與發達國家主要科技差距

根據科技部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技術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發明專利數量少;在一些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技術水平仍比較落後;科學研究質量不夠高,優秀拔尖人才比較匱乏;同時,科技投入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目前,我國雖然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經濟強國,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創新能力薄弱。堅持對外開放,日趨活躍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使我們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在對外開放條件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認真學習和充分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引進了大量技術和裝備,對提高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只引進而不注重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勢必削弱自主研究開發的能力,拉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事實告訴我們,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覈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總之,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大幅度提高國家競爭力。

  • 《瓦森納協議》對我國的影響

在《瓦森納協議》的34 個成員國中,對應其限制的9 大類「兩用品與技術清單」,每一類都存在多個在該領域研發的領先國家。這些國家在某類技術或某個領域的科技水平居於世界前列,是我國可以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點國別. 雖然《瓦森納協議》等出口限制清單的限制內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變化不大,但其對我國科技發展及國際科技合作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且一直存在的。《瓦森納協議》兩用品清單與我國《規劃綱要》發展重點的對比分析結果,就直接反映出其對我國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 從中國留美人數變化看國際科技交流的作用

50年代歸國的留美科學家在中國百年留學潮中是特殊的一批。二戰使中國成為同盟國的一員,中國共產黨掌握政權又使中國成為共產主義陣營的一員。前一個因素使中美關係進入黃金時代,中國出現了留美高潮;後一個因素使中美關係走向緊張,尤其是朝鮮戰爭爆發後,中美進入敵對狀態。中國留學生首當其衝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在這種複雜的關係中,中國留學生經歷了這些複雜的關係帶來的波折。中國國民黨政府是二戰後留美高潮的主要推動者,中國共產黨政府又明確鼓勵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回到中國。而美國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政策是矛盾的,從鼓勵他們回國到限制他們回國,經歷了政策的演變。

受抗日戰爭的影響,中國的留學教育幾乎停止。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中國成為同盟國中的重要成員,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日益密切,國民政府開始將戰後建設人才的培養提到議程。1943年3月,蔣介石發表了《中國之命運》,指出戰後建設需才孔亟。4月28日,蔣介石指示國民政府教育部等部門「以後對於留學生之派遣,應照十年計劃,估計理工各部門高中低各級幹部所需之數目,擬具整個方案為要」。

同時,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新階段,認同和平建國之道路。中共也開始考慮戰後成立聯合政府,暗中選拔並資助了一些地下黨員,讓他們通過國民黨組織的考試後出國留學。羅沛霖、張大奇和王天眷都是共產黨支持並派到美國去的。

這樣就形成了二戰後的留美高潮。這一時期,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有6200人左右,其中學習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的人約佔80%.

1950年代歸國的留美科學家在「十二年規劃「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二年規劃中提出四大緊急措施,即發展計算機、半導體、電子學、自動化,參與計算機規劃的有華羅庚;參與電子學規劃的有王士光、孟昭英、馬大猷和羅沛霖;參與半導體規劃的有王守武;參與自動化規劃的有錢偉長、羅沛霖、疏鬆桂。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週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了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其中有10位是留美歸國的科學家,他們分別是鄧稼先、屠守鍔、錢學森、郭永懷、楊嘉墀、陳能寬、吳自良、任新民、朱光亞、王希季

中美兩國在對方國家留學生人數的變化的情況。從1999/00學年至2008/09學年,中國在美留學生一直徘徊在5萬人到10萬人之間,在2009/10學年突破了10萬人後,僅過了7年就突破了35萬人。在不同的時代,人們賦予「出國留學」不同的意義:最初嚴格選拔的留學生們,代表著國家形象,承擔著國家使命;到留學生成為「學霸」「學神」,誕生了一種暢銷的教育理念;到如今出國留學與「學歷鍍金」「成色考察」相連,成為稀鬆平常的談資,這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國高等教育水平在國際地位上的變遷,尤其是對英美名校追趕的步伐。

附錄:<<科技部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 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

  1.能源

  (1)工業節能

  (2)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

  (3)複雜地質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

  (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

  (5)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

  2.水和礦產資源

  (6)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

  (7)綜合節水

  (8)海水淡化

  (9)資源勘探增儲

  (10)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11)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

  (12)綜合資源區劃

  3.環境

  (13)綜合治污與廢棄物循環利用

  (14)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重建

  (15)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

  (16)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

  4.農業

  (17)種質資源發掘、保存和創新與新品種定向培育

  (18)畜禽水產健康養殖與疫病防控

  (19)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

  (20)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

  (21)農林生態安全與現代林業

  (22)環保型肥料、農藥創製和生態農業

  (23)多功能農業裝備與設施

  (24)農業精準作業與信息化

  (25)現代奶業

  5.製造業

  (26)基礎件和通用部件

  (27)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製造

  (28)流程工業的綠色化、自動化及裝備

  (29)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與裝備

  (30)大型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

  (31)基礎原材料

  (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

  (33)軍工配套關鍵材料及工程化

  6.交通運輸業

  (34)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養護技術及裝備

  (35)高速軌道交通系統

  (36)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

  (37)高效運輸技術與裝備

  (38)智能交通管理系統

  (39)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

  7.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

  (40)現代服務業信息支撐技術及大型應用軟體

  (41)下一代網路關鍵技術與服務

  (42)高效能可信計算機

  (43)感測器網路及智能信息處理

  (44)數字媒體內容平臺

  (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顯示

  (46)面向核心應用的信息安全

  8.人口與健康

  (47)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

  (48)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

  (49)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

  (50)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

  (51)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

  9.城鎮化與城市發展

  (52)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

  (53)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節約利用

  (54)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

  (55)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

  (56)城市信息平臺

  10.公共安全

  (57)國家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臺

  (58)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

  (59)食品安全與出入境檢驗檢疫

  (60)突發公共事件防範與快速處置

  (61)生物安全保障

  (62)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

  • 前沿技術

  1.生物技術

  (1)靶標發現技術

  (2)動植物品種與藥物分子設計技術

  (3)基因操作和蛋白質工程技術

  (4)基於幹細胞的人體組織工程技術

  (5)新一代工業生物技術

  2.信息技術

  (6)智能感知技術

  (7)自組織網路技術

  (8)虛擬現實技術

  3.新材料技術

  (9)智能材料與結構技術

  (10)高溫超導技術

  (11)高效能源材料技術

  4.先進位造技術

  (12)極端製造技術

  (13)智能服務機器人

  (14)重大產品和重大設施壽命預測技術

  5.先進能源技術

  (15)氫能及燃料電池技術

  (16)分散式供能技術

  (17)快中子堆技術

  (18)磁約束核聚變

  6.海洋技術

  (19)海洋環境立體監測技術

  (20)大洋海底多參數快速探測技術

  (21)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技術

  (22)深海作業技術

  7.激光技術

  8.空天技術

  • 基礎研究

  1.學科發展

  (1)基礎學科

  (2)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

  2.科學前沿問題

  (1)生命過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統整合

  (2)凝聚態物質與新效應

  (3)物質深層次結構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學規律

  (4)核心數學及其在交叉領域的應用

  (5)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

  (6)新物質創造與轉化的化學過程

  (7)腦科學與認知科學

  (8)科學實驗與觀測方法、技術和設備的創新

  3.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研究

  (1)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生物學基礎

  (2)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科學問題

  (3)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影響機制

  (4)全球變化與區域響應

  (5)複雜系統、災變形成及其預測控制

  (6)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

  (7)材料設計與製備的新原理與新方法

  (8)極端環境條件下製造的科學基礎

  (9)航空航天重大力學問題

  (10)支撐信息技術發展的科學基礎

  4.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1)蛋白質研究

  (2)量子調控研究

  (3)納米研究

  (4)發育與生殖研究

  • 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1.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2.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3.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

  4.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 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

  1.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

  2.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3.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

  4.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技術標準戰略

  5.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

  6.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

  7.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機制

  8.擴大國際和地區科技合作與交流

  9.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社會環境

  • 科技投入與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

  2.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益

  3.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4.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共享機制

  • 人才隊伍建設

  1.加快培養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

  2.充分發揮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3.支持企業培養和吸引科技人才

  4.加大吸引留學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力度

  5.構建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的歸程及命運>

<中國赴美留學生18年大數據分析:從5萬人到35萬人>

<從美國建國初期三份國事報告看漢密爾頓的貢獻>

<_瓦森納協議_對我國高技術的出口限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