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李爾靜

關於“數字遺產”的話題在微博上沸騰了。

諸如QQ、微信、微博、支付寶、電子郵箱、遊戲賬號這樣,僅僅只有數據形態而沒有實體的網絡產品,因爲與人們的生活嵌入得越來越深,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成爲了每個人的一份數字財產。

可是,假如有一天,有人突然故去,屬於他的數字財產,該何去何從呢?

微博截圖

這個問題拋出以後,很快引來了大量圍觀,網友們也各抒己見。從輿論的反應看,對於微信錢包、支付寶這樣的財務資產,大家都期盼着能夠早日出臺相關繼承法。而像QQ、微信、微博這樣的社交賬號,大家有比較統一的意見: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還是把它們註銷了爲好。

不久前,網易宣佈關停博客,QQ開通註銷賬號功能,網絡上曾掀起了一陣懷舊風,不少人感嘆自己的“時光痕跡”就這麼蕩然無存了。可如今討論到是否需要有人來繼承自己的“時光痕跡”,大家又不約而同地投出了反對票。

微博截圖

從挽留痕跡到註銷痕跡,人們的心態有着微妙地改變:此時的數據留痕,也許只是希望在多年以後,還能翻出當年的文字、圖片、影像,供自己回憶。但是,這些屬於自己的私有記憶,並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擔當生前事,留下身後名,這是千百年來,老祖宗們對於“留痕”的一種心態。如果能在青史中記錄下隻言片語,對於古人來說,那可算得上光宗耀祖。可青史留名實屬不易,所以有不少古人會在行經之處,留下“到此一遊”的刻字,也是變相地追求“留痕”。總想留下點什麼,讓別人看看,讓後人知道,這似乎是傳統文化裏,一種很常見的心態。

可時至今日,大家討論到“數字遺產”的話題時,竟有無數網友“跪求”刪除自己的痕跡,最好什麼都別留下。一古一今的心態轉變,很有幾分玩味。

過去,通訊極爲不便,記錄方式也非常單一,一個人一生的所作所爲,或許只有周遭的親朋好友知曉。能向不認識的人“秀”出自我,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成績,於是成爲了古人的一種渴望。比如高中狀元之後,狀元會被賞賜騎馬遊街,正是爲了向世人展示新科狀元的風采,這種展示是一種獎賞,一種榮耀。

可現在,展示的平臺實在太多了。空間、博客、朋友圈,都可以記錄文字,直播、短視頻也可以上傳自己的影像。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拋頭露面的機會,被人看到不再困難,人們對它的熱情,反而也平淡了許多。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潛移默化地轉變了人們的心態。網絡世界是虛擬的,數字財產也是看不見的,但這些隱形的數據,卻在悄無聲息間揉進了人們的日子裏,讓人們的心態,從狂熱追求把自己展示給別人看,逐漸轉變爲擔當生前事、卻不求身後名。

【編輯:付豪】(作者:李爾靜)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