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

六盤山

  莽莽蒼蒼,一望無際,峯迴路轉,懸崖峭壁,好似一條長龍蜿蜒百里,這就是通往寧夏的六盤山。

  六盤山,這是紅色的雄關,歷史的雄關。這裡虎踞龍盤,地勢險要,物產豐富。昔日西夏王元昊在此大敗宋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西夏王國的興起。而一代文傑范仲淹卻因對西夏作戰不利而被貶官調職,面對塞外的清寒,憂慮的詩人徒然留下了「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詩句。歐陽修、韓琦等朝臣宿將痛恨無比,紛紛上書自責。「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的悲劇重新上演,從此以後宋廷也就無力北上,國事日漸衰頹。

  六盤山,見證了大漠雄鷹的崛起,也見證了他的覆亡。一度頑強的西夏王國雖然抵擋了蒙古軍隊的5次進攻,取得了勝利——以致使成吉思汗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慨嘆說:「我能征服世界,卻征服不了西夏;我能讓幾十個民族的王國臣服,卻無法讓党項人拜倒在蒙古人的戰袍下。我遇上了世界上最頑強的敵人,他們——羌族,是世界上最勇敢的部族」,但是在失去六盤山以後,這個有著「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明珠」之稱的六盤山,不僅是良好的軍馬場,更是西夏進可攻取長安乃至中原地區,退可守衛自己的疆域及六盤山地區,因而成為宋、夏對峙的前沿。成吉思汗深知,經過5次攻打西夏,沒能從根本上摧毀西夏政權,原因在於南部地區的草場為西夏帝國的軍隊提供著足夠的馬匹,只有佔有六盤山地區,才能切斷西夏軍隊的「輸血通道」,蒙夏的戰局就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成吉思汗以此為大本營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加上西夏境內發生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西夏國至此覆滅。

  成吉思汗也死於西夏軍隊的連發弩射出的毒箭之下,帶有劇毒的箭頭射傷成吉思汗的膝部,使早在幾個月前就因落馬膝部受傷的成吉思汗僅僅挺過了8天時間就駕崩,並留下了成吉思汗葬地之謎和蒙古軍隊在此後百年間對西夏後裔滅絕性的追殺,導致了西夏徹底從中國正史啞聲700多年。

  六盤山,走過歷史的煙霧,依然巍巍聳立,蒼翠挺拔,在晚霞的映照下依然燦爛迷人。面對它,就如面對赤壁,我們不能不走近它,瞭解它,從它的歷史文化裏汲取有益的借鑒和思考,而它本身就如一本滄桑的歷史大書。

  在這裡,記載了紅色革命壯麗的一頁;記載了一個流徙民族的崛起和覆滅;也演繹了一出出英雄的壯烈和悲歌;這是一個關於生存與發展,奮鬥與崛起,危機與挑戰的大命題;也是實力與智慧,強悍與韌性,革新與清濁的大較量;這些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空間的,也有時間的,無論是哪一方,都值得細心的研究,細心的揣摩。

  六盤山給予我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啟發,面對六盤山,怎能不感慨萬千呢?文/郭軍平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