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碎片化閱讀和學習的話題有太多太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說辭,這很正常,畢竟價值觀不同。

今天這篇文章我並不想闡述我的價值觀,意義不大,我想做的是把這個問題剖析開來,來看看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是怎樣的?

市面上的「知識內容服務」大致有兩種:1. 標著「乾貨」二字的各類專欄文章。2. 打著「幫你省時間」的旗號為主的各類解讀書。

先說說文章吧,乾貨文章和娛樂文章的區別雖然有,但是沒那麼大,大多數文章是作者的觀點陳述,也就是說作者先拋出一個問題,然後再給出一個結論,中間的思考過程呢?能省則省。其實這也是因字數限制的無奈之舉,長篇大論不適合這個「電子閱讀」時代,只適合於系統的書籍裏。

再說說解讀書(轉述書),這個更有意思了,我在得到app上買過幾本這種書,解讀人先給你羅列幾條重要概念,再配幾個小例子,寥寥數語講完後,還不忘補一句:恭喜你,又聽完一本書。讓人聽完後還感覺頗有幾分成就感:呵,我又聽完一本書。其實聽後幾日,再想想書裏講了什麼,能想起幾層真的是不得而知:)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所謂的知識內容服務都少了最重要的一環:思考的過程。

其實這和我們在中學做數學題一個道理,中學時代我想很多老師都和我們說過類似的話:你做題時候就算看到這道題特別容易,能一步得出結論,但你還是要把步驟仔仔細細寫全,不要為了圖快而省去推導過程。

起初我不理解老師們的初衷,後來在我讀過很多關於「學習本質」的書籍後,明白了當初老師的用意。

推導過程、寫步驟的過程就是我們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論是難還是易,不論是簡還是繁,都要一步接一步。這是對你大腦的塑形過程,人腦在學習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通過一段一段神經元相互連接而形成的,所以像《黑客帝國》中,需要什麼技能往大腦一輸入就能學會是根本不可能的。你只有不斷打磨這條由多組神經元組成的「鏈條」才能真正讓技能或知識「長」在你的體內,除外,再無他法。

這條「鏈條」的反應速度會隨著你的練習次數而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閱讀速度不同,嚴格來講,是理解速度不同。

所以,在瞭解了這個「常識」後,我們就可以想像出那些每天沉浸在「乾貨文章」「解讀書」「知識講座」中的人面臨著的危機————丟失思考力。

讓我們假想下丟失思考力的人會步入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

  1. 習慣了快餐閱讀後,再也拿不起紙質書(可以想想自己或他人強迫著讀書的經歷);

  2. 遇事不會思考,只會一味地強調自己的觀點,遇見觀點不合的不去思考為什麼而是直接對罵;

  3. 缺少判斷力,總是容易被忽悠(看看那些瘋狂買彩票和股票的人);

  4. 人生迷茫,出了學校找不到未來的路,聽這個說一句,聽那個說一句,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5. 代代遞傳,教育問題從來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接力賽,如果自己都跑不好,如何正確的教育下一代?

其實還有很多的情況,這些情況、問題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或是說也發生在我們身上,但是很多人就是不願醒來。

我理解,因為再深刻的語言也抵不過自己的惰欲。

商人是一個很聰明的物種,他們找到了這個時代的人類軟肋——對知識的焦慮。所有人都清楚「知識改變命運」,所有人都想通過學習來獲得知識,但是知識的獲取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忍受不了這個枯燥過程的人就想著是否有捷徑?於是聰明的商人跳了出來,抓著你的這個念頭告訴你有。

先說說最近的一款熱門知識服務類產品——得到app。

羅振宇在他的得到app上曾有一期說了一段話,作為他做碎片化學習的初衷:在古時候,很多有錢人自己不讀書但是喜歡請書童給他讀書。所以我羅胖就做大家的書童,給你們讀書聽。

這話說的真是動聽,但是我有一個問題:古往今來,所有的文豪、聖人,哪一位是通過書童念書而成才的?請書童讀書的大多數無非是些達官貴人,自己不識字,自己不思考,還想裝個「知識分子」纔出此下策。

得到app是個不錯的產品,我在上面也訂了幾個專欄,有所收穫,但是大多情況下我是聽來娛樂的,為了了解些新鮮的觀點,但是如果真的要系統學什麼知識,我永遠都會選擇拿起書,沉下心,在繁瑣的思考過程中來窺探知識的真理。

碎片化閱讀的人大致有兩種:1. 已經通過系統書籍建立起自己的思維體系,對事物有著自己的判斷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碎片化閱讀來擴充自己的好奇心。2. 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通過碎片化閱讀得到的只是一地零散的信息,越學越迷茫。

就好比建樓,思維體系是水泥,信息是磚頭,沒有思維體系做前提再多的磚頭都蓋不起高樓大廈。

所以,看清自己的需求。

我開頭寫到,我不想闡述我的價值觀,所以我對於碎片化學習這一行徑,我不想表達是贊成還是反對,我想做的僅僅是把這一現象背後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展顯出來,具體怎麼選擇,由你自己。

這個時代有太多的人因對知識的焦慮而被忽悠上了一些「賊船」,每天聽著這個大咖講座,看著那個乾貨文章,信以為得到app上聽本「轉述書」就真的能化為己用,大多情況下,這種知識假象除了滿足下自我虛假感和獲得一次心理上的高潮外,什麼都得不到。

愛因斯坦曾有言: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所以,所有沒有經過思考、推理後的信息,充其量只是「知道」,離「知識」二字相差甚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