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這篇文章是我從一個叫——稷下道宮——的工終號裏的,這個號大家會感到十分有趣,非常奇葩的號,感覺它會發些有關算卦啊、看相啊、密宗啊、煉丹啊、打坐啊、修仙啊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感覺非常可怕!

天長地久。

在老子第六章,我們講了「穀神不死」的概念,說的是事物的變化永無窮歇,我們大腦智慧的運轉,為了應對現實之變化源源不斷流淌。而在第七章「天長地久」的概念正好和前者相映成趣,一個講的是形而下世情的輪轉,一個說的是形而上宇宙的思考。

在一般朋友的理解裏,看到老子此言,白居易《長恨歌》的「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就會出現在腦海,意思就是說道是永恆的,而天地為道所生,因此天地肯定有一個起始,有一個終點。

所以老子在公元兩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一個宇宙觀,就是天地並不是永恆存在的,它既有開始,也有終結。這其實就和我們的生命週期一樣,生死兩茫茫,只不過天地的生命週期和我們兩相對比而言,前者的壽命幾乎無法形容有多少長。

《莊子·逍遙遊》曾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一隻弱小的蟲蠹生命可能才一週,而一棵斑斑樹輪的大椿可能有接近萬年的壽命,那小蟲會知道時間的長河會流淌多久呢?可能對它來說,一個月就是它族羣的宇宙時了。

因此僅僅不到百年壽命的一般人才難以發現宇宙的奧祕,而老子探尋到了非常先進的宇宙的奧祕。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宇宙中,既有一個開始,也終會有一天終結,這歷經的時間長河是十分漫長的。

而關於現代宇宙學的發現,西方的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勒梅特在1927年才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說,說明瞭宇宙有質量密集到稀薄的生成過程,這和老子提出的起始終結論非常一致,只不過晚了近兩千四百年。

但是,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天地的壽命會那麼長久呢?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這裡大家可能還對於天地的概念還有點模糊,那「天地」是什麼?是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宇宙,還是其他什麼我們講不出的東西,那這就需要看古人對它的注釋是什麼。有一部春秋戰國的訓詁古書《爾雅》,它在《釋天篇》和《釋地篇》這樣解釋「穹、蒼蒼,天也」「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為九州。」意思是天就是我們向上看蒼茫的蓋子一樣的東西,而地則是我們生活的黃土地上,其實「天地」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這是古人所理解的世界觀;而在哲學上的觀念就是宇宙。

前面說到,天地的壽命為什麼能那麼長久呢?在現代一般學者的解釋,說天地所以能夠長久,乃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這大家可能覺得很對,但其實大錯特錯,老子怎麼可能會說這種市井小民的小聰明呢!

其實,我們發現老子的智慧蘊含在「不自生」上。如果把它解釋成「不為自己而生」,那麼就犯了一個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根據有關機構的社會調查,那些多為利他的主義者,活的壽命並沒有顯示比社會平均的壽命長。因此,老子的思想其實絕不可能是這種市井中人耍耍的庸俗智慧。

假設我們思考一下,天地中的萬事萬物是由什麼構成的,我們會說在天地之間,有日月星辰、有山川大地、有江河淮濟、有飛禽走獸、有花鳥魚蟲,甚至紅塵百態、世情炎涼。但是如果把其一一抽離,則成了什麼?沒有了白日黑夜,沒有了高廈樓閣,沒有了「鳶飛戾天,魚躍於淵」,甚至沒有了你自己。天地間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剩下,那麼此時天地還是天地嗎?它既沒有豐富多彩的內容,甚至連殼子都沒有,它就不是天地了。

我們細細品味「不自生」,其實老子真正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成為天地,是因為萬物構成了它自己,正是因為萬物的構成,天地才之所出現;只有萬物不抽離天地,那麼天地纔可以存在。

這正如我們看一臺汽車,它由發動機、底盤、車身、電氣設備及其他零件組成,如果你只拿出一個車殼子說是汽車,那並不存在,只是你已經把它零件填充了進去,所以才把它當做汽車。正是因為這些配件構成了汽車,汽車纔能夠運作。這正同於天地之奧祕,沒有萬物天地如何能運轉?

而萬物一堆又一堆地出現,又一茬一茬地死去。不息的片段,形成離散的圖景,養成了各個方向上無邊無際的圖片,它和古往今來的時間長河的全部拼湊在一起,形成了一張充滿宇宙奧祕的圖景:天長地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同理,這句話也被誤解了很久,說聖人不把自己的意欲擺在前頭的人,自然能贏得大家愛戴;不把自己的利害作優先的考慮的人,自然能完成它的精神生命。

這種人怎麼可能是聖人?活脫脫就把老子的學問理解成了圖書店一賣一籮筐的成功學,解讀簡直太粗俗了。

聖人無百姓之生生不息,無以成其為聖人。如果天地之間,只有一個人,沒有人類,哪裡還需要什麼聖人,又哪裡還需要什麼天下。沒有百姓,沒有天下,哪裡又需要研究什麼治理天下的學問呢。

因此聖人無己,以天下之大為身,以天下之身,外於一己之身, 是謂外其身。以天下為己身,則天下無不治,故能成天下之大。天下存,則聖人存。天下治,方能成其聖之所聖。

有讀者認為,道德經每句話每個字都認識,但我們就是讀不懂。因為我們要理解道德經,就必須把章節句子串起來,不串起來孤立解讀只會離題萬裏。正如我用天地句來理解聖人句一樣,這才環環連接,絲絲入扣。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明白了這個道理的奧妙,我們再來看看道家黃老的這種學說,在歷史上作為成功的指標,到處可見。尤其用在領導軍事的兵略上,用在領導為政的政略上,所謂「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等等名言,其實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意思,而後人誤解老子原文,變成了謙讓而得成功的意思了。

根據其上的分析,我們還可以找到現代學者的一個錯誤,邪為語氣詞,這個就很奇怪,單從語氣上講就非常突兀,所以不取。我們取本義,邪,因為上文的聖人正對下文的私心陰邪之輩,足見上下發明之章指。

聖人之私也,為天下之治也。天下得治,聖人得私。是謂成其私。

不正是因為聖人沒有一己之私邪,才能成就其天下大治的大私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