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之前,我們先說一個案例。

最初,小A作為銷冠被選拔為小組Leader,很快,通過個人銷售經驗及技能的言傳身教,多次帶領團隊成為top,因為業績優秀,被提拔為部門管理人。

然而,被提拔後,小A很明顯的感覺,工作不如以前好做了。業績目標盯的狠了,壓力太大,部門裡有人扛不住,開始有怨言傳出。任務明明安排了,再三叮囑了各項風險點,落地執行的時候,該出問題還是出問題。期間,嘗試了各種管理辦法,都收效甚微,小A做的又累又困惑。

不知道上面的事例,是否有你的身影?你又是否與小A一樣面臨同樣的困境呢?

其實,當你管理做的累的時候,可以靜下心來回顧一下,看看是否是你的溝通出了問題。


關於溝通,有兩個70%的說法。

第一個70%,指的是企業管理者實際上有70%的時間都用在溝通上。

開會、談判、談話、作報告是最常見的溝通形式,撰寫報告實際上是一種書面溝通的方式,各種拜訪、約見也是溝通的表現形式。所以說,管理者70%的時間都花在溝通上。

第二個70%,指的是企業中70%的問題都是由於溝通障礙引起的。

比如,常見的效率低下,實際上常常是有了問題、出了事情後,大家沒有進行及時的溝通或不懂得如何去溝通而造成的。另外,企業裡面執行能力差、領導力不高的問題,歸根結底,都與溝通能力的欠缺有關。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溝通技能呢?

在這裡,我們借用一下冰山理論,來說明溝通的基本原則和守則。

溝通的基本原則關注的是人性的需求

我們從溝通的冰山模型可以看出,高效的溝通並不是說清楚事情就結束了。更要關注事情冰山下溝通雙方的心情。所謂的溝通技巧、溝通守則,事實上都是基於人性的需求,只有滿足了個人需求,才能更好的達成事情的實際需求。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的滿足人性的需求呢?即,如何在溝通中關注到對方的心情。

這裡有五個處理心情的小技巧,我們把它叫做Key Principles(即,基本原則),簡稱KP。

運用溝通小技巧,可以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KP1:維護自尊,加強自信

指的是維護你溝通的對象的自尊,加強的也是TA的自信。

直白點說,就是要對下屬的正確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和反饋,旨在激勵和強化員工,持續做正確的事情。要注意,肯定要基於事實,給人真誠感,不帶任何目的性質。否則不是真正的維護對方的自尊了,而是居心叵測了。

案例分析:

客戶催貨比較急,忙中出錯,幸虧小A發現了貨品存在問題,及時指了出來,並且幫著一起解決了問題。雖然晚了一點出貨,但是好在客戶在溝通後也接受了新的出貨日期,挽回了損失。事情結束後,有三種領導的表現:領導1:「下次這種問題,早點發現,還好客戶接受了晚一天交貨。」領導2:「這次的問題很嚴重,按道理BCD你們做了這麼長時間,不應該出這種低級錯誤。幸虧有小A,下次貨品檢查讓小A也把一道關。避免再出現這種情況。」領導3:「小A,多虧你及時讓我知道了問題所在,還和大家一起解決,我們只晚了一天出貨。謝謝你勇於提出意見。」

請問如果你是小A,你喜歡哪一種領導的反饋?

第一位領導給小A的直觀感覺,是喫力不討好,下次保證不再多管閑事。

第二位領導,雖然也肯定了小A的行為,但是無形中也把小A放在了團隊其他成員的對立面,肯定的後面馬上跟了一句,以後都讓小A把關,給小A的感覺,是肯定的不真誠,為的是增加他額外的工作職責。

第三位領導,只有肯定。並且有事實做支撐,給小A的感覺是,領導的肯定非常真誠,並受到了鼓舞,下次有類似問題,還是會第一時間提出來。

其實前兩位領導的反應都沒有錯,都是出於事情的角度考慮問題,防止下次再出錯。但是很明顯,小A會在第三位領導的管理下,做事更積極主動,且更開心。

當你運用KP1時,應注意以下內容::

要維護自尊,請做到以下幾點:

  • 關注事實
  • 表示尊重並提供支持
  • 澄清動機

要加強自信,請做到以下幾點:

  • 對好的觀點和想法表示認可
  • 對工作成就表示讚許
  • 表達和顯示對員工的信心
  • 內容具體,態度誠懇

KP2:仔細聆聽,表示同理

指的是對對方說的事實和感受做出回應,旨在排除消極情緒,對積極樂觀的正面感受也可以做出回應。

中國人受傳統禮教影響和文化薰陶,情感表達比較含蓄。然而,希望被理解、被關心是人性的需求。所以,學會表達感情是學會滿足人性的需求,是學會有效溝通的基礎。

但是要注意的是,仔細聆聽,表示同理,只是對對方說的事實和感受做出回應,用於排除消極情緒,並不代表肯定這件事情。

例如:

「想到那些人在決策過程中故意將你們團隊排除在外,一定讓人很生氣。」

——沒有評論決策。

「已經做了這麼多工作,還要被人誤解,你一定很委屈。」

——沒有評論工作和人。

也可以對正面情緒做出回應:

「這次工作獲得了客戶的肯定,你一定很開心。」


KP3:尋求幫助,鼓勵參與

當你分配了一項工作給小明,小明帶著筆記本來找你,

「麥克,這項工作對我來說真的太難了,我之前沒做過,不知道該怎麼做,你教教我吧!」

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大部分麥克的做法,第一反應,可能馬上把小明帶到白板面前,開始告訴他,一二三四五的步驟分別是什麼,工作的時間節點是什麼時候,風險點在哪裡,甚至連Plan-B都替小明想好了。

談話結束後,小明茅塞頓開,你志得意滿,覺得一切都妥了。然而工作開展到一半,你突然發現不太對勁兒,小明的操作和你的安排不是背道而馳,就是執行的七零八落,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於是,你成為了救火隊員,忙著指揮小明各種補救。

上面這種情況,我不知道多少管理者看完之後,心有同感。

每一次明明盡心儘力的安排,細節全部考慮到了,過程也監控了,最後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關鍵過程還很累。讓人崩潰的是,你會發現,下一次,同樣的事情,小明還是不會,完全沒有成長。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人性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一個人的成長,往往來自於自身的思考和實踐。大量的重複性的執行,往往並不會帶來大幅度的提升,也無法培養出一個人獨擋一面的能力。

一項工作安排給員工,首先,你要儘可能地鼓勵TA參與,其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TA的思維,通過TA的參與,鼓勵TA承擔自己的責任。

回到剛才的案例,我們再來一次。

當小明帶著筆記本來找麥克,告訴麥克工作太難了,TA不會,這個時候,麥克嘗試先用KP1,肯定TA過往的成績,加強TA的自信。

「小明,我之所以把這項工作交給你,是因為上次BLABLA,你表現的很不錯,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工作最終結果也獲得了公司的肯定,我看到了你的潛力。」然後繼續嘗試使用KP2,排除小明的消極情緒,表示同理。「當然,這次的工作你以前沒有接觸過,沒有經驗,心裡肯定有壓力吧。」好了,進入KP3,「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工作吧,我想先聽聽你的想法。」小明,「好的,blablabla,但是我怕其他部門不配合。」

麥克,「嗯,可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那你覺得應該怎麼做呢?」

小明,「我們是不是可以先開個溝通協調會。」麥克,「好主意,你打算怎麼開這個會呢?」小明:「會上我會把整個項目情況先和大家說明一下,包括期間需要大家配合協調的內容。」麥克:「好的,你什麼時間可以開這個會?」小明:「這周內吧,我要先整理一下工作計劃。」麥克:「好的。」小明,「還有一個問題,我怕因為不熟悉流程可能會耽誤工作的完成時間。」麥克,「這的確是個問題,那你認為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嗎?」小明:「我覺得可以我們可以把工作計劃做的更詳細一些,包括各個節點的時間定的更清楚,這樣便於把控進度。」

麥克:「這是個好主意,那你覺得需要多少時間來做這個計劃?」

小明:「週三之前應該可以做好。」麥克:「太好了,我能做什麼嗎?」小明:「你週三有時間嗎?可不可以和我過一下我的計劃初稿。」麥克:「當然可以,溝通會的時間你能再具體一點嗎?」小明:「不如這週五吧,這週三我們會先過一個工作計劃的初稿,週四調整確認沒問題,週五開部門溝通協調會。」麥克:「好的,我認為沒有問題。就按照你說的辦。」……

整場溝通下來,通過麥克耐心的循循引導,小明對於整項工作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規劃。

值得稱道的是,小明在執行過程中學會了自我思考,遇到不能處理的問題,也是帶著想法和方案找麥克商量,而不再是被動接受。

巧妙運營溝通漏斗,更好的促進員工自我思考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溝通漏斗給到大家,用於談話流程及目標的參考。


KP4:分享觀點,傳情達理(建立信任)

現場課程中,我們做過這樣的調研,你認為好的領導和不太好的領導,分別有什麼樣的特點?

最後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你是哪一種領導?

你會發現,大家印象中感知不太好的領導的標籤很有特色:只關心任務、讓員工自己思考、不告訴為什麼、不尊重、全否定、只要結果、個人判斷等等。

不知道多少領導給團隊員工的感知,是以上這些標籤?

同時,不知道帶有這些標籤的領導,是否有反思過,到底是為什麼會給員工這樣的感知?

其實,我們總結一下,不難發現,為什麼會給團隊員工這樣的感知,原因只有一個,做為團隊leader,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恰如其分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感受或理由。

不想做一名不近人情的leader,就要做到KP4——分享觀點,傳情達理。

KP4的作用,在於和團隊建立信任。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就像往儲蓄罐裏放錢,經常用KP4建立信任,就像時不時的往關係儲蓄罐中放錢,積累的越多,團隊信任感就越牢固。關係才會越來越融合,溝通才會越來越順利。

當你運用KP4時,應注意以下內容::

  • 恰當地表露感受與想法
  • 解釋決定、想法或變動的原因
  • 切記你的想法、意見和經驗知識應作為補充建議提出,而不是全盤取代他人的想法、意見和經驗
  • 開誠布公——坦露真是的感受有助於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也可以幫助他人以新的眼光看問題

談話示例:

「記得第一次和軟體開發團隊的合作時,我也覺得害怕,因為他們全部都是專家,我害怕我的專業不足會影響到我的可信度。」

KP5:給予支持,鼓勵承擔(建立責任感)

我們在帶領沒有經驗的員工時,經常會有一個誤區,認為有些事情教TA做,不如自己做來的效率高。特別是在看到TA做得不對的時候,就親自動手去做,以為是一種帶教。事實上,這種行為,會使員工的自信心很快地喪失殆盡。

相反,如果你能為員工提供支持,而不是削減其職責,就會幫助員工建立起對該項任務或工作的責任感,並樹立起必勝的信息。

和KP3的示例相似,當小明遇到困難或搞砸事情求救你的時候,你該怎麼辦呢?主動承擔起TA的責任?還是鼓勵TA去承擔?我認為,當然是第二種。

例如,你可以這樣回答:

「當然,我也可以給客戶打這個電話,向他們解釋延誤送貨的原因。但是你一直是本項目的主要聯繫人。說實話,我認為客戶更希望從你這裡聽到消息。我們可以先商量一下你如何把這個消息告訴客戶,你認為這樣會有幫助嗎?」

當你運用KP5時,應注意以下內容:

  • 幫助他人思考和行動
  • 客觀地衡量自己能辦到的事情並恪守承諾
  • 抵禦越俎代庖的誘惑——讓員工保留其應有的職責
  • 提供員工完成工作所需的資源,為他們移除障礙

所謂的高效溝通,並不是說清楚事情就結束了。更要關注事情冰山下溝通雙方的心情。所謂的溝通技巧、溝通守則,事實上,都是基於人性的需求,只有滿足了個人需求,才能更好的達成事情的實際需求。但是,滿足個人需求,並不是指一味的只關注人的感受,而不關注客觀事實,是希望通過對情緒的正確引導和處理,降低不必要的內耗,提高溝通效率。

同時,作為管理者,不但承擔著管理團隊的職能,也承擔著領導團隊的責任。所謂領導,相比強權、高壓、懲罰等方式,瞭解團隊成員的訴求、關注團隊成員的成長與發展,以開放坦誠的態度,結合目標進行溝通,更能被團隊成員所接受,這樣成長起來的組織也更良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