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隨身設計資料架,只採集最TOP設計

tu-kuai.com

.

.

.

劉宇揚事務所的理念是持冷靜的態度面對未來的城鄉發展,以系統的方式解析複雜的社會需求,以實驗的精神實踐永續的社區營造。事務所位於上海,創始初期完成了包括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南京路行人服務亭、青浦環境監測站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研究性的公建項目。事務所至今堅持出品高質量的公共與私人委託項目,近期完成和正進行中的包括一個汽車產業研發配套新能源綜合體、肌理如江南古鎮並帶一個大草坡的公辦小學、高鐵邊上連續立面長達200米的中試加速車間,深藏於廣西灕江的農舍改建設計酒店,聚焦城鄉結合部的水岸棕地城市設計,以及直接從建築廢土堆場生長出來的社區體育公園等多元類型作品。

上海民生碼頭水岸景觀及貫通 【節選】

自2016年民生藝術港概念規劃集羣設計、2017年城市空間藝術季和浦東濱江水岸全線貫通、到2018年的民生碼頭整體綠化及燈光提升和目前仍將持續進行到2019年的民生輪渡站改造,這是一個極具公共性與歷史感的濱水空間,也是一座自帶流量和充滿活力的景觀基礎設施。在經過了近兩年的景觀改造和貫通工程,項目已成為上海最新的城市水岸地標。

作為上海市的重大戰略,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規劃是一個承載歷史、面向未來的宏偉願景。 而通過對這個願景的具體描繪,在滿足三線貫通、銜接街區、市民活動、和生態環保的前提下,民生碼頭的改造提供了黃浦江東岸從楊浦大橋以西往陸家嘴方向的第一個重要都市型休閑水岸開放空間節點。

民生碼頭水岸空間東側起於洋涇港橋,西側貫通民生輪渡站,設計以「藝術+日常+事件」為主題,採用「舊骨新殼、舊基新架、新舊同生」的策略,自東向西規劃依次為林木綠坡區、濱水步廊區、中央廣場區、架空貫通道等多種活動空間的疊加,使整體流線的規劃組織可以適應日常及慶典兩種不同活動的空間需求。

基於城市空間的整體性和延續性,通過在標高5.2米的低線慢步道,坐落在標高7米的防汛牆以上的中線跑步道,和逐步起坡到最高點11米的架空高線騎行道,「三線貫通」的總體設計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行進路徑、駐足空間及遊賞體驗。

工業水岸有它自身強大的視覺魅力,而不需要進行過多的裝飾與設計。但原有的防汛牆卻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街道與水岸的阻隔和城市空間的割裂。設計從剖面入手,結合對地形和基礎設施的細緻分析與推敲,用綠坡、步道、臺階、和廣場等不同方式將場地的高程關係重新組合,新舊糅合,實現了場地空間、景觀和動線的連續性,大大的改善了人們進入水岸空間的體驗感。

場地東段起始於從洋涇港橋下來的兩個引道。靠陸域側是一個有百分之四坡度的自行車道,平行於水岸線的筆直的進入到防汛牆標高以上的堆坡。靠水域側是一個直徑12米的半螺旋步行臺階,供行走於橋上的人們能徐徐迴旋下降到碼頭上,在行進的過程中以近270度的環形視野,遠眺浦江兩岸和陸家嘴三件套的壯美景緻。

以筒倉形式為靈感,由模塊化金屬樹箱組合而成的江岸樹陣,結合白玉蘭、重陽木、香樟、烏桕等喬木和多種草本花木的種植,讓市民可從林中穿行、感受到樹影婆娑。高差錯落的地形、光影交織的樹林、與江風嬉戲的人羣,日照晚霞中的水洗石座椅和絲網欄杆,與黃浦江上穿梭的船舶和對岸城市天際線共同形成了豐富、靈動、有層次的景中景 。

民生藝術廣場位於民生碼頭的中央位置。設計結合了防汛牆標高而形成可舉辦各類活動的開放式濱水空間,這裡是供民眾匯聚、駐留與拍攝黃浦江東岸向陸家嘴金融區和飽覽浦江兩岸的城市天際線的全新視點,也成了自開放以來可供市民休憩、遊走、跳廣場舞和進行其他即興活動的最佳場地。廣場上的大臺階與穿插於其中的綠植小平臺互相輝映,通過數條斜坡道可走向碼頭。沿江處保留在原位置的系船柱,水洗石矮牆,和燈光形成有歷史感的人文景觀。

上海萬科實驗幼兒園【節選】

幼兒園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接觸的公共空間。空間的尺度、使用的靈活度以及室內的場景和氛圍,對於幼兒的感受和認知都有很大影響,對於建築師也是一個挑戰。設計要能激發孩子們探索和學習的興趣,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要有家的感覺。在調研期間,設計團隊也發現,非正式空間-如活動室前的走廊-往往是孩子們生活、交往、嬉戲的重要場所。

功能、空間與環境的關係,是本案在設計初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核心議題。張江萬科實驗幼兒園位於一個狹長的三角形地塊。基地南側為中環路高架與河道綠化,北側為高層住宅區,東側為一座跨河道的車行橋,西側則為一棟需要容納在場地內的區域環網站。要做出一個回應場地限制條件並符合教育局規範標準的15個班全日制幼兒園,這塊特殊的基地便顯得極具挑戰性。建築師需要在滿足規劃指標、使用面積、規範性、安全性等硬性要求的前提下,在一個相對侷促的場地裏,創造出符合老師教學管理、誘發兒童探索心理、和滿足家長預期的幼兒園。

在設計的初始階段,團隊內部做了多類型的嘗試,包括集中式、組團式、庭院式。第一輪頭腦風暴之後再次審視這些方案時,劉宇揚老師向團隊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樣的方案,纔是真正適合這個場地的?」 於是設計出發點又回到如何應對狹窄場地以及現場周邊環境。最終呈現的方案,將不同的功能空間裝載於四組串連的建築體量之中,並在連接之處留出景觀平臺。結合了弧形屋面的建築形態宛如孩子們都喜歡的託馬斯小火車,一節一節的駛入場地之中,並帶著孩子們的想像,駛向未來。

三角形的場地西窄東寬,東側用地相對寬敞,而且位於十字路口,環境較吵鬧,將活動用地佈置在這裡,作為嘈雜環境與幼兒園空間的過渡。建築體量順應場地線性排開,採用中廊式的常見緊湊格局,房間分佈南北兩側,中間為三個由西向東逐漸擴大的三角形中庭空間。活動室、臥室與辦公室,分佈於日照與景觀條件較好的南側;其他配套的功能空間,包括門廳、專用活動室、樓梯間、衛生間等,則佈置在靠近主幹道的北側。南北兩排體量被分為四段,在城市界面和景觀界面都做了不同的轉折處理。

北側的城市界面較為齊整但不失活躍,幼兒園的圍牆沒有完全貼合紅線,而是向內設置了多處轉折,在步行道旁留出了駐足的空間,在入口處後退,留出了家長等候的場地。同時將部分綠地讓出給城市界面共享,以減少對街道的壓迫。圍牆不僅僅是出於安全要求的設計,更是建築與街道之間的緩衝,在低視角處增加了步行空間的樂趣,形成積極的連續界面。

而在高視角的建築界面,將日常中容易被忽視卻頻繁使用的樓梯間,作為獨立的語彙提取出來,在北側界面穿插進不同顏色和尺度的體量,也讓南側活動室之間的空間更緊湊。盡端以一個多功能廳的弧形輪廓收尾,自然緩和的過渡到室外的活動場地。北側界面在高低有序、材料統一的前提下,調節街道面的節奏感,避免狹窄的場地中連續體量帶來的緊張感。在高層住宅林立的背景前,留給行人和幼兒一個親和的街道面,將幼兒園內部的溫馨環境和適宜尺度,也延續至立面和街道。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節選】

同濟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位於上海嘉定區安亭新鎮,主體建築羣主要由教學樓、綜合樓、餐廳、體育館、架空連廊等幾部分組成。設計延續了原有基地的建築肌理,根據學校功能空間動、靜的需求,通過不同尺度、不同開敞程度的庭院、廊道和運動場,將教學、辦公、運動空間串聯起來,建築形態及外部空間的塑造注重與城市的融合。

新城語境與江南文脈

小學位於安亭新城門戶的位置,為了應對大流量的城市道路車流,將操場設置在靠近主幹道的東側作為過渡,開闊的運動場也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觀面。

操場旁邊草坡形式的地臺,從初始「坡」的概念演變為階梯式,以植草臺階結合混凝土收邊,既保有坡地的形式,又滿足運動場看臺的功能,是一種地景式的基礎設施。

小學處於上海與江蘇的邊界處,設計挖掘傳統江南水鄉的地貌特色,以院落空間佈局的組織方式,使區域原有空間特質得以延續。建築體量的後退釋放、地勢的自然過渡、建築形態的高低變化均是從大自然空間中獲得靈感。與此同時也打開了城市空間層次展示的一扇窗,課間時,運動場、坡地草坪、平臺、南向走廊等空間都是孩子們自由活動的場地。

多重空間與主題庭院

學校的功能空間有動、靜的不同需求,設計的重點是在空間關係上體現出變化和不同的可能性。團隊充分考慮了師生的心理感受,空間設計注重收放,通過不同開敞程度的庭院、廊道、運動場地的有機組合,使室外空間富有層次感和趣味性。

多重空間的設置,引導孩子們在各種空間中探索。進入校園,首先經過連接整個校園的連廊,三個五邊形的庭院空間依次展開。半開敞的廊道具備雙層交通空間,同時也是課間活動的重要空間。教學區設有人文、科技、和藝術三個主題庭院:對間距、日照要求相對較低的三組專業教室環繞在庭院周圍,餐廳、綜合樓也各自設置天井式的庭院,引入天光。

北京西店記憶文創小鎮【節選】

本項目的基地介於東四環與東五環之間,被縱橫交錯的數條鐵軌所割據,隨著城市迅猛擴張, 其逐漸被孤立被遺忘。初見基地,我們戲稱其為城市私處——城市化進程中的處女地。我們 看到的是破敗倉庫藏匿下的一片原始生機,我們占卜到的是一方城市荒漠中的祕密花園。

本項目總建築面積預計為十四萬平方米,通過引入文化創意類產業來激活片區。作為最先介 入的建築設計方,我們承接了其中作為引導塊的建築改造設計以及銷售中心室內設計的工作。 引導塊共分為三部分,A 區為銷售中心以及設計酒店,B 區樣板房區,以及 C 區餐飲區, 共計約六千平方米。

設計前期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不改變建築空照輪廓線的前提下,對既定的、錯綜的倉庫空 間進行梳理,提高容積率同時營造空間質量。設計策略上我們採用了「接骨」與「疏筋」的 方式。將緊挨的幾棟樓連結,重構連結體空間,植入公共功能,作為活化區域的心臟——例 如目前我們稱之為「車站」的這個空間。

鋼結構作為改造、加建項目首選的結構策略,為我們在設計上也提供了很大的創作空間。隨 著一列火車從長條型的廠房窗外呼嘯而過,銀色拱頂的車廂意象呼之欲出。我們將基地中建 築想像成構築日常、等待旅行的車廂。拱頂的原型喚起了我們對神廟、圖書館、車站等經典 建築原型的敬意。通過對標準拱頂屋面的不同組合變化,我們設計了銷售中心大穹頂及其中 懸浮的夾層等。弧形的元素同時被貫穿到了立面及門窗洞口的設計之中,為粗獷的原始的土 建肌理注入一種早期工業產品特有的人性與精緻。

立面材料構成自然延續了原始結構與新建鋼結構、砌體與幕牆對比的構成語彙。我們用黑洞 石、青磚、紅磚強化原始砌築牆的厚重與粗獷,加建部分採用不同透明度的幕牆形式,從深灰鋼板、陽光板到玻璃,再而過度到銀色拱形的金屬屋面。

純白的鋼結構、懸浮的夾層作為銷售中心室內的靈魂,在室內設計中通過燈光設計、吊頂材 料進一步被戲劇化。銀色的吸音板吊頂被幾組射燈逐層洗亮,夾層下亞克力格柵吊頂結合照 明,為高冷的建築空間注入了夢幻的藝術氛圍。

五原路工作室 【節選】

劉宇揚建築事務所 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的工作室空間,位於上海法租界典型弄堂內的一棟非典型普通建築中。經過設計改造後,在保留原有房子的結構基礎上,空間更為連續,並強化了室內外自然通暢的視覺聯繫。在忙碌的工作間隙,偶然的回眸一瞥,穿過通透的落地門窗與斜切天窗,盡收室外林蔭與光線的時刻變化,讓人感知到自然環境的真實變遷。

在空間使用方面,原本位於入口處的停車庫被改造為一間大會議室,它的雙扇玻璃門可直接通往前院和外大門,與外部的社區空間形成一個連續的空間界面,提供未來作為社區設計工作坊的可能性。一樓為主要的核心工作區,其中:微展廳、咖啡吧、模型室、陽光房、機房、洗手間、儲藏室等一系列的服務與被服務空間圍繞著一個近5米長的項目檔案島櫃為中心展開。二樓的挑高空間被定義為協作工作區,除了滿足基本的行政管理空間需求之外,還包含了兩個開放式的工作組團,三間獨立辦公室,和一間專門闢出來的中外文建築圖書室。正如我們對原創建築的追求,我們對原版書籍也有著同樣的尊重。在這裡,你不會遇到盜版書商進來兜售書刊雜誌,而是有一筆固定預算由事務所同事負責定期選購真正值得閱讀和保存的高質量出版物,其目的更不是為了要參照任何建築潮流,而是提供事務所在周而復始的設計過程中,一個清晰而多元的建築文化坐標。

在材料與細部方面,圓潤而帶不同青灰度色澤的金剛石骨料水磨石地面與黃銅壓條分縫及收邊做法,自行設計和現場手工製作的角鋼、回收水曲柳木與黃銅手拉桿構成的門窗系統,白色磚牆與門窗洞口的圓弧倒角,黑色鋼板彎曲面的入口門鬥、樓梯扶手、窗檯、書架等,每一個構造與構件上的處理, 都是試圖針對其特定的空間與功能屬性,做出有態度的設計回應。而材料本身的色澤與質感,以及材料交接所構成和其延伸出來的空間、光影、使用和現場的關係,不是圖紙設計意向能表達的效果,卻是真實空間的建造實驗與實踐。

陳家山公園茶會所改造【節選】

本案位於上海郊區的一個剛落成的公園裡。原建築本是公園內的配套用房,建成後一直未投入使用。由於附近地鐵開通,周圍地區開始有了新的發展能量,對此當地政府希望介由新的設計理念和經營模式,重新營造一個更符合未來本地消費人羣的建築類型。

設計以「環保、時尚、文化」的取向,透過增加一系列安裝於建築南面的鍍銅鏤空金屬外遮陽板,並茶葉的形式做為遮陽板的圖像構成,來達成一個既節能,又富有詩意和代表茶文化的休閑會所。同時,通過對局部空間和體量上的調整和改造,讓原本比較開敞但缺乏敘事性的空間有了新的層次感和豐富性。特別是靠近西側的一個異型旋挑加建空間,除了滿足室內包房的需要外,更提供了公園遊客在接近此建築時所能感受到的空間張力和視覺印象。室內改造延續了外立面的「茶」元素,以茶葉夾膠玻璃、青瓦、鍍銅金屬片等材料做為隔斷、燈具等室內構築。

在會所項目深化設計啟動前,業主同時委託我方以同樣風格對公園的北入口進行設計,並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先行建成此處,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會所深化設計的參考和施工依據。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節選】

這是一個如何把城市建築的「灰姑娘」轉變為當代藝術「公主」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 建築設計者的角色更像是一名建築"化妝師"。原本的建築體由於政策考量不好拆。但是,每個參與的人都希望看到一座被重新賦予生命力的新建築。

「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設計並不想要一個「宣言式」的建築,而更多的追求是其建築語彙的「雙重性」(duality)。 它是一座介於現有和新造的建築。首先,在原入口和三樓加建的部分,新的設計加入了數個比較突出的幾何玻璃體,來「融解」舊玻璃房原有的外形。在原水泥房的部分,外牆以斜著排列的「蒙古黑」花崗巖配合了同樣斜列的不鏽鋼窗框,體現出另一種含蓄卻與眾不同的外觀。 這結果既不是僅僅的裝修,也不完全是單純的加建,而是在保留原結構體的條件下做徹底的改頭換面。

新「藝術館」的功能必須兼顧藝術展覽空間─所謂的白盒子─的要求,又欲求體現其建築本質上的意義─無論是建構、空間、結構、材料等方面。其中,斜坡橋的設計可以算是一個例子。藉由電腦結構模型的輔助,斜坡橋的設計用最少量的鋼材(不到三噸)和最大的跨距(近三十米)連接了兩個主展覽層。弧狀的鋼結構體從不同切面穿過有如樹林般的混凝土柱,提供了參觀者從不同定點與高度觀看大型藝術裝置的可能性。

新「藝術館」是一座介於園林和都市的建築。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們先穿越了這綠意盎然的人民公園,再抵達這座更近乎於當代城市脈搏的機構。從展館的主玻璃體內和三樓的大陽臺向外望,參觀者得到了園林與都市的雙重印象。在此,原「花卉館「的功能得到了再生。人們不再來看館裡的花,而是從這裡向外看到所有公園裡的花草。

往期爆文:

.

你的輕輕分享,感動了設計界

.

找素材,不圖快,圖什麼?

tu-kuai.com

圖快網

3萬建築師都在關注

關注圖快君微信tu-kuai666

.

加入圖快設計資料共享羣

.

獲取更多免費設計資料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